台海使槎录
台海使槎录
《台海使槎录》为清巡台御史黄叔璥所着,书始于1722年6月,北京黄叔抵台后经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险隘、海道风信。其中番俗六考,详细记录台湾的山川地理、风土民俗。尤其对台湾少数民族的样貌,更是观察入微,因此,该书为近现代考证平埔族历史之根基。乾隆元年(1736年)刊刻。
出版历史
《台海使槎录》是一部清代台湾史地风俗杂记,全书一共八卷,由清朝的黄叔璥编撰。黄叔璥(生卒年不详),字玉圃,晚号笃斋。大兴区(今北京)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由太常博士迁户部主事吏部员外郎,湖广道御史。康熙晚期,出任台湾巡使,在任期间重视考察当地民情,写了一部《海疆十要》,阐有关治理台湾主张。雍正二年(1724年)回到北京。随后因事被罢职。乾隆初年,又被起用为河南省开归道,调督粮道,在任赈抚灾民,修治水利。后来又任江南常镇道。在学术上,他以宋明理学为宗。着作有《中州金石考》《南台旧闻》《南征纪程》《既倦录》等。
书籍简介
《台海使槎录》系作者在台湾期间搜采有关旧籍记载,参以亲身见闻撰成。凡采自他书者,皆注明出处,并顶格写。自撰者低一格书。卷一至卷四为《赤嵌笔谈》,杂记台湾地形、气候、潮汐、水程、城堡、一般风土、地震灾异及郑成功抗清和朱一贵起义等事,资料多取自《台湾纪》《读史方舆纪要》《蓉洲文稿》《香祖笔记》《海纪游》《诸罗杂记》《东宁政事》《伪郑逸事》《平台纪略》等书。卷五至卷七为《番俗六考》,卷八为《番俗杂记》记台湾民情风俗、物产,尤详记土著少数民族习俗。卷二除述当地武备军事外,所记婚、岁时节令、服饰、贸易等习俗,均可见其与大陆文化习俗的深厚血缘关系。因当地居民多来自福建省、江浙、两广,故其端午之食肉粽、斗龙舟,七月半之盂兰会,中秋节月饼重阳节放纸鸢,皆与内地相近。其有关当时台湾与漳州市泉州市建宁县厦门市上海市宁波市山东省等地的海船贸易情况及贩运的各类商品名目,对研究清代沿海贸易也颇有参考价值。对于某些台湾风的来源,作者还作了一些提示性的考证。如当地有吹号角卖肉的习俗,书中引《广东志》说:“顺德区之容奇桂州黄连村,吹)卖鱼。其北水古粉龙渚马齐村则吹角卖肉。相传黄巢屯兵其地,军中为市,以角声号召。”从而指出了两地风俗的关联。同时,作者也批评了当地的一些陋习,如抽鸦片,说:“鸦片烟,用麻、葛,同鸦土切丝,于铜铛内煮成。鸦片拌烟,另用竹筒,以棕丝,群聚吸之,索值数倍于常烟。专治此者名开鸦片馆,吸一二次后,便刻不能离,暖气直注丹田,可竟夜不眠。土人服此为导淫具,肢体萎缩,脏腑溃出,不杀身不止。”可见台湾在清代前期已颇受其害。卷三则主要记载了台湾的物产,包括农作物、特色土产、热带水果、奇花异木、草药、海产、鸟兽鱼虫等。其中当地农业耕作收获情况和甘蔗种植及制糖法,还可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台湾的经济生产水平。
版本
早有乾隆间刻本。另有《畿辅丛书》本及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内容情节
赤嵌笔谈(卷一至卷四)
《赤嵌笔谈》为《台海使槎录》的第一至第四卷,内容涵盖台湾地形、气候、潮汐、水程、城堡、一般风土、地震灾异及郑成功抗清和朱一贵起义等事。这部分资料多取自《台湾纪》《读史方舆纪要》《蓉洲文稿》《香祖笔记》《稗海纪游》《诸罗杂记》《东宁政事》《伪郑逸事》《平台纪略》等书。其中,卷二除述当地武备军事外,所记婚、岁时节令、服饰、贸易等习俗,均可见其与大陆文化习俗的深厚血缘关系。黄叔璥在《赤嵌笔谈卷二》中对台南市一地居民台湾话语言有以下有趣记述,也可以反映台湾话与官话之悬殊,让黄叔璥感觉有如“舌鸟语”(𫛞,即伯劳鸟,此成语喻“语言难懂”)。
番俗六考(卷五至卷七)
《番俗六考》为《台海使槎录》的第五至第七卷,详细记录了台湾南北各地番社的风俗习惯。所谓“番俗”即平埔族(熟番)之风俗,而“六考”者,即是台湾南北各地番社之“居处”、“饮食”、“衣饰”、“婚嫁”、“丧葬”、“器用”六大项加以分别考察而记载之谓。中再辅以郁永河所著二书《番境补遗》(番境补逸)、《海上纪略》(海上事略)之篇章结合成之笔札。
番俗杂记(卷八)
《番俗杂记》为《台海使槎录》的第八卷,内容包括“生番”“熟番”“社商”“社饷”“捕鹿”“番役”“土官馈献”“番界”“吞霄澹水之乱”“驭番”十篇,及附有“附题咏”与孙元衡之“裸人丛笑篇十五首”各一篇。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出版历史
书籍简介
版本
内容情节
赤嵌笔谈(卷一至卷四)
番俗六考(卷五至卷七)
番俗杂记(卷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