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安全观
综合安全观
综合安全观是一种全局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旨在考虑并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安全问题。这一概念强调科学统筹和综合施策,以实现国家的整体安全。
历史背景
综合安全观在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安全理念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前,由于美苏冷战时期的国际战略格局和新中国特定的安全环境,国家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应急式和战备导向。然而,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邓小平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判断,中国开始形成新的国家安全观。苏联解体后,国际战略格局和安全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综合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安全观,并明确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原则。这种综合安全观不仅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
特征与内涵
综合安全观体现了安全的综合性,这是由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决定的。传统上,军事安全一直是国家安全的主要方面,但在美苏冷战结束后,经济、文化、社会、信息、生态等领域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综合安全观是一个丰富、开放、发展的观念体系,涵盖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多个方面。这些安全要素构成了综合安全观的核心内容。
特征
综合安全观具有全球性、跨国性、突发性和联动性等特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安全问题超越了国界,呈现出复杂的跨国性质。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而不同领域的安全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强。
作用与意义
综合安全观对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在当代,安全与和平发展紧密相连,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在追求和平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应对国内和国际上的安全挑战。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中,将和平发展道路描述为一种综合性的国家战略,其中包含了综合安全观的理念。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特征与内涵
特征
作用与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