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谣》(《Stammering Ballad》)又名《黄河谣》,是由张楠导演并编剧的2D彩色纪录电影,制作机构是Boda Media Group、CNEX Foundation。
《黄河尕谣》讲述了患有口吃的黄河
民俗音乐歌手
张尕怂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2018年1月29日在荷兰
鹿特丹电影节上映,2018年9月25日在美国
洛杉矶电影节上映,2020年8年2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豆瓣评分为7.1。
在2018年10月的第五届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黄河尕谣》获得2018金丝路传媒荣誉——“最佳纪录片”奖。在2019年10月13日的第四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金树节),《黄河尕谣》获得组委会特别奖。
三十年前,甘肃黄河岸边的十万农民离乡迁居,陆续进入城镇。随人一起消失在
黄土高原的还有世代传唱的
黄河歌谣。出生于白银乡间的牧羊少年
张尕怂虽从小患有口吃,但受到父辈熏陶自幼喜欢
民俗音乐。2012年,尕怂来到城市闯荡,阴差阳错走上演艺道路,希望成名。他醉心于
西北民歌,四处寻访学艺,也因“乡土味”的特色受邀参加电视选秀节目,成为广受欢迎的“民谣歌手”。正在此时,爷爷的意外离世让尕怂发现自己身上正在失去“农村味儿”,而远方的故土和家园也渐告崩裂。
《黄河尕谣》的时间线选取在2013年至2016年,彼时的民谣歌手张尕怂并不得志,他奔走于各个城市的酒吧或live house之间,最忙时巡演过103个城市,被大家戏称为“民谣流窜犯”。那也正是歌唱类选秀节目方兴未艾的几年,
张尕怂也参加过一档,但结果不尽如人意。他甚至掏不出从
上海市到
宁波市的车票,口袋里只剩60元钱。而围绕着张尕怂,观众还可以看见更为宏大的命题:
民俗音乐的日渐流失,梦想与现实、远方与故土的撕扯。
该片是张楠的首部长纪录片。“张尕怂”开始只是
张楠在新影集团工作时报的一个选题,张楠原单位新影集团要做一个名为《
新青年》的纪录
短片系列,拍摄“有新思维、新态度的年轻人”。张楠在微博上看过张尕怂弹唱的一个视频,被他混不吝的样子吸引,找到他想拍一集二十多分钟的短片。后来张楠从新影辞职,纪录片的计划也从短片越变越长。一开始
张尕怂不想让张楠去家里拍,后来张尕怂想通了,就答应了。
2018年10月13日,电影《黄河尕谣》获得第五届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最佳纪录片奖。
2021年9月,入选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8届大学生电影节“青春之夜”纪录特别关注单元推荐。
影片中的这个张尕怂悲情而极具代表性,呈现在他身后的是一片中国农村凋敝的场景,通往城市和成功的路又茫茫然。(
澎湃新闻评)
《黄河尕谣》记录了
甘肃省小伙的黄河乡愁,别具一格的民谣歌曲与西北风情的民歌融为一体。(新华社评)
《黄河尕谣》将更多笔墨聚焦在核心人物张尕怂身上。这个在
黄河水养育下成长的牧羊少年,凭借黄河民谣在大城市开启孤注一掷的寻梦之旅。他一头扎进钢筋混凝土筑造的现代都市,嬉笑怒骂、肆意歌唱后却离初心越来越远,直至爷爷去世才明白黄河边的小村庄才是心安之所。回首故乡,他将黄河边上的风土人情融入创作,再出发时已誓要将渐被遗忘的黄河文化以 “尕谣” 形式传承下来,成为成熟的黄河男儿。在诗意化的叙事风格中,黄河是贯穿始终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浓郁的西北风情与深刻的文化意涵。这部纪录片展现了脚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
张尕怂孤悬于两地的往复心情,是一曲曲唱不完的 “尕谣”。在社会飞速发展、求 “新” 的今天,“乡土中国” 要么升华为
李子柒式的田园牧歌般的乌托邦想象,要么栖身于网络空间成为土味文化的猎奇展演,而《黄河尕谣》关于 “乡愁” 主题的表征饱含人文关怀,摆脱了一味悲情的基调。张尕怂的乐观自嘲、戏谑风趣与对黄土地上人和物的思念混杂成纠结复杂的情绪,其乡愁如黄土地上的沙土般粗粝朴实,真实动容。《黄河尕谣》通过真实展现 “寻梦” 和 “挣扎” 两种人生状态,塑造了立体的
张尕怂人物形象。将音乐作为逃避生活与重新找寻自我工具的张尕怂,有着追梦人的韧劲。在各大城市巡演的他,对梦想的追寻毫不掩饰对物质的渴求,“火” 起来、赚钱、盖房、娶媳妇是他 “成名的想象”,也是令他陷入挣扎的具体事件。大开大合的叙事方式与纪实影像的 “真实” 色彩及西北人豪爽干脆的性格杂糅,成就了《黄河尕谣》开阔豁达的审美风格。作为一部民族音乐纪录电影,《黄河尕谣》蕴含着影像人类学视野下对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境遇的 “深描”。“乡愁”“成名的想象”“现实的挣扎” 并非
张尕怂一人所面临的困境,2020 年底的 “打工人” 热词正是当下青年人群生存现状的真实映照。车水马龙、霓虹灯下,怀揣梦想在逼仄城市空间挣扎打拼的游子,像极了离乡的每一个人。出走还是回归,是无数青年人思索的问题。那个在
黄河薄雾中乘着羊皮筏子离家与回家的人,成了一个个游子的共同文化意象。(《
中国艺术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