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钦邦(
缅甸语:ကချင်ပြည်နယ်,克钦语:Jingphaw Mungdaw,英语:Kachin State)是缅甸北部的一个邦,首府
密支那。
克钦邦位于缅甸北部,东部、北部分别与中国的
云南省和
西藏自治区交界,西与
实皆省接壤,
西北与
印度相连,南与
掸邦相依。地形以山地为主,少数为丘陵地和冲积平地,海拔多在2000至4000米之间,北部最高峰达5887米。有
迈立开江和恩梅开江两条
黄河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属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气候垂直分布明显,
谷地炎热,山上较凉。截至2023年10月,克钦邦总面积约8.9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00万。主要民族有
景颇族、
掸族、水
傣族、缅族等。该邦下辖
密支那、
八莫、莫因、葡萄4个县,有18个镇区。
1世纪至5世纪,克钦族从青藏高原东北部一带沿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伊洛瓦底江上游南迁至境内居住。至
唐朝仍处于原始社会状态,以采集为生。
南诏、
大理国时期进入刀耕火种阶段,当时归属镇西节度史管辖。明代设里麻、茶山两长官司,
清代改土归流。后又南迁,与傣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生产逐步有所提高。19世纪中叶
英国殖民势力逐步侵入缅甸,1884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界务条约,把尖高山以北(北纬25°35')作为“未定界”,20世纪初,英国鲸吞了包括户拱河谷、
葡萄县、野人山、江心坡、小江流域的广大地区。1960年中缅签订《中缅边界条约》,收回了
片马镇、
古浪县、岗房,其余划归缅甸所有。缅甸将
密支那、
八莫两县并入,建立了克钦邦,定一月十日为邦庆日。主要农产品有大米、
柚木、
甘蔗等;矿产品有黄金和
玉石,其中
帕敢的玉石较为著名。有佛教、
基督教、
印度教、
伊斯兰教等宗教。主要景点有卡喀博雅兹雪山、
因道支湖野生动物保护区等。
历史沿革
今克钦邦最早属于
掸族先民建立的哀牢国领土,先后被卯国(勐卯)、南诏国(舍龙)、大理国(勐)、蓬国(勐蓬)、麓川国(勐卯龙)等掸族政权统治过,后随麓川国并入大明国,成为大明国云南省的一部分;大明末年,控制今克钦邦地区的掸族土王归附南部的缅人东吁国,掸族土王被缅人压制、缅人又无力直管,导致今克钦邦北部地区失控、成为无主领土。克钦邦北部包含江心坡地区、坎底地区、胡康地区,这些地方在晚清和民国时代被
英国占领并入英属缅甸。
1947年缅甸各邦向英国争取独立,同年
昂山将军依据
彬龙协议同意将克钦邦、
掸邦等地,划为自治区。
1948年缅甸独立后,根据1947年的“彬龙会议”决议,缅甸政府正式将密支那和
八莫两个县划出,建立了克钦邦,邦首府在
密支那。每年1月10日为邦庆日。
1962年出现
克钦独立军和克钦独立组织,除了主要城镇和铁路沿线外,克钦独立军可说实际控制了克钦邦,对外贸易主要是走私玉和毒品到中国。
1994年与缅甸政府签订和平协定,允许克钦独立组织可以控制克钦邦,但仍有少数克钦邦独立军和克钦独立组织的成员仍不满意,因此目前克钦邦的政局仍不稳定。
地理环境
克钦邦面积8.9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3%,由18个镇区和699个村组组成。38.66%是平原,61.34%是山区。全邦人口约160万人。克钦邦突出于中、印之间。南北长约470公里,东西宽约300公里。
全邦地势北高南低,有四条南北走向的山脉,自东而西分别是
高黎贡山、江心坡、枯门岭、那加山。四条山脉之间奔流着三条大河,即恩梅开江、
迈立开江、塔奈河,它们都属于伊江
水系。北部山区有许多河谷平原,最大的是胡康河谷,面积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自
密支那以下,盆地渐渐拓宽,呈现出一马平川的景象。
大部分为山地,东、北两侧尤高。有枯门岭等多条山脉南北纵贯,伊洛瓦底江和亲敦江上源都在境内。雨量丰沛。居民大部分从事农业。种植稻、蔬菜、棉花、烟草和
甘蔗等。多森林,产
柚木,并多竹林。矿产有宝石和次宝石多种,西部有
琥珀料玉石矿等。有碾米、
制糖、木材加工等工业。
缅甸最高峰开加博峰与最大湖英多机湖都在其境内,德奈卡河流域的户拱平原和
迈立开江流域的葡萄平原是重要的平原,是供给克钦人生活重要的地区。
密支那以北为高山深
谷地,有孟崩山、仙糯山、高黎贡山,海拔多在2000—4000米之间,北部最高峰达5887米。邦内有迈立开江和恩梅开江两大江河,谷深坡陡,多为
热带雨林覆盖。山地人烟稀少,除密支那往北至葡萄有公路外,交通比较闭塞。密支那以南地区多为高山森林。克钦邦有户拱、孟拱、孟养、密支那和
八莫等谷地,地势低平,多水稻田和沼泽地。连接缅北和缅中、缅印的重要交通线均由这些谷地通过。克钦邦气候垂直分布明显。谷地炎热,山上较凉。北部山区12月至翌年3月大雪封山,海拔3000米以上山地有些阴坡则终年积雪。5—10月为雨季。密支那以北和户拱谷地年降雨量达3000毫米以上,
密支那以南为1000—1500毫米。
行政区划
克钦邦由18个镇区和699个村组组成。
重要城市
密支那
是克钦邦的首府,缅北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克钦邦最大城市。地当缅北铁路的终点,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附近的伊洛瓦底江宽约500米,有渡口可渡车辆。密支那周围多山,城西和城北有
机场,公路四通八达,南可至
八莫,北通孙布拉蚌,西有雷多公路抵
印度的雷多,全市人口20万余人。距
仰光919英里,距
曼德勒487英里。
密支那坐落在伊洛瓦底江边,伊洛瓦底江两条支脉东支恩梅开江和西支迈立开江的汇流处(称作Myit-son)的下游。
密支那是缅甸位置最北的
河港和铁路线终点。由
景颇族,
掸族和缅族组成。在密支那附近出产的香米称作khatcho,被认为是缅甸最好的香米。密支那是
翡翠的重要产地。密支那亦因其水果而出名,包括菠萝,西瓜,荔枝和
星苹果(starapple)。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国民党入缅远征军部队和北战区司令部的
麦瑞尔突击队(简称麦支队)对本多政材
中将的日军三十三军一部分进行了长久的围困和激烈的战斗,最终,
密支那被
约瑟夫·史迪威领导的盟军攻克(被称为密支那大捷)。密支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因为它连接缅甸其他地方的铁路和水路,还因为它在计划修建的利多公路(也译作雷多公路或列多公路,后改名为
中印公路)路线上。该城市仅通过特殊允许才对外国人开放。是史迪威公路上的贸易中心,仰光-密支那铁路终点。公路通中国
西藏自治区地区。
八莫
为缅北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克钦邦的一大重镇。位于伊洛瓦底江和太平江汇流的右岸,地当水陆交通要冲,距中国
陇川县章凤镇99公里。八莫水路南通
曼德勒,北抵
密支那、孟拱、加迈;公路可达中国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
片马镇与缅甸最北端的孙布拉蚌。八莫附近的伊洛瓦底江宽800米左右,全年可通航。全市人口约7万人。
葡萄镇
为一盆地,是缅北最北端的一个镇。南北长约56公里,东西宽10至15公里。除至密支那有简易公路外,有驮运路和小路向东、向北至我境怒江洲的
福贡县、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和西藏的
察隅县等地,及向西北至
印度阿萨姆邦地区。人口近5万人。
孟拱
为一谷地,是缅北一交通枢纽,长约65公里,宽5至18公里。孟拱距密支那铁路长约60公里,有通往加迈和拉班的公路。孟拱一带地区是缅甸玉石的主要产区。人口有8.35万余人。
孟养谷地,长约140公里,宽6—12公里,密支那至曼德勒的铁路由此通过。孟养东北地形平坦,多为稻田和甘蔗地,西南多为丘陵地,周围全为柚木林所覆盖。人口6.3万余人。
人口民族
民族宗教
克钦邦人口以克钦族为主体民族,约36万,邦内还杂居有掸、
傈僳族、
汉族、阿依、腊西、央宛、玛鲁、格堵、格兰、摩些等少数民族,还有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的
侨民。克钦族主要信仰是佛教和
基督教。
中国少数民族景颇族和克钦族是同一民族。男人喜穿黑色对襟上衣,下穿围布或短裤并配刀于身上。妇女一般穿黑色短衫和花围裙。
政治
同中国关系
同中国的关系极为密切,克钦邦境内的克钦族、僳族与中国云南省怒江州、保山地区、德宏州境内的景颇族、僳僳族是跨国境线而居的同一民族,他们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交往频繁,通婚、互市,亲如一家。伊洛瓦底江,发源于我国西藏昌都的察隅,南入缅甸,由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在密支那以北42公里处汇合而成,横贯缅甸南北。伊洛瓦底江于八莫收纳大盈江,于伊洛瓦收纳瑞丽江。
陈毅副总理生前所作《赠缅甸友人》的诗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关系。
早在唐宋以前,中国人民就与
景颇族人民和居住在克钦邦内的其他民族有交往。古代南方陆地“丝绸之路”即“
蜀身毒道”就是从现今的
腾冲市、
梁河县、
陇川县一带进入八莫等地,再从缅北克钦邦通往
印度的。到了元、明、清三代,在经济上与我国的关系更为密切,八莫和老光屯(八莫以南14余公里处)两地是中缅边民从古至今贸易的中心。
密支那以东的的昔董有两条通道直通中国边境,一条从腾冲经高田、猴桥和昔董到密支那,从中国边境到密支那,全程约250公里;另一条经南甸、
盈江县和茅草地等地至缅甸的八莫,全程约225公里。这两条通道从古到今均为中缅两国的重要商道。另外,从盈江可至缅甸的当帛、甘道延、曼千、洗帕河等地;从
陇川县有路可通八莫和密支那;从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福贡县、
泸水市等地有驮运路及小道可通缅甸北部边境的
葡萄、孙布拉蚌、劳康、密支那等地。
最近局势
缅甸有七个省和七个邦,七省的居民主要是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七邦是指克钦邦、
掸邦、钦邦、
克伦邦、
克耶邦、孟邦和若开邦,多为各少数民族聚居地。自缅甸独立后,政府军与各邦追求更大自治权的民族
地方武装不时发生冲突。夹在中国和
印度之间的克钦邦面积大约8.9万平方公里,在缅甸全国居第二,首府密支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中国远征军和盟军与日军在此进行激烈的战斗。该邦资源丰富,《
纽约时报》把它称为“
玉石与黄金之邦”。
克钦独立军
组建于1961年2月5日,当时,缅军中的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为首的少数民族军来到克钦地区,宣布成立了“克钦独立军”和独立的“克钦政府组织”、“克钦政党”,并实际控制了克钦邦。克钦独立军与政府军于1994年达成停火协议,缅政府承认其为“克钦邦第二特区”,其辖区为位于缅甸克钦邦东北部,与
云南省及印度的
阿萨姆邦接壤,下设12个县。
克钦新民主军
除了克钦独立军掌握的“第二特区”,克钦邦还有克钦新民主军控制的“第一特区”。克钦新民主军是1989年10月由缅甸共产党101军脱离缅共另立门户的武装组织。现控制区约6000平方公里。
缅甸内部各武装派别山头林立给中国的边境安全带来巨大挑战。与
腾冲市隔界相望的是缅甸的甘拜迪市。该地区名义上由
缅甸军政府控制,但缅甸的另外两支武装———
克钦独立军和边防军也在附近盘踞。边防军又是由
缅甸政府军改编的三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组成,其中就包括克钦邦第一特区的克钦新民主军。尽管边防军在表面上归顺政府军,但该武装的首领并不愿意为打击独立军而损耗自身实力,因此三方一直以来都处于紧张的僵持状态。
中国在缅甸的商业利益也受到了挑战。《
纽约时报》称,北京政府对缅甸爆发的这场战争没有做出正式的声明,但是分析人士说,中国官员希望看到战争得到解决,“由于这场军事冲突,在该地区做生意的中国公司受到很大影响,中国显然希望缅甸政府和当地的克钦族政权能够达成和解,把地区发展做为优先任务。”而当地克钦族人则抗议这项工程。不过,有熟悉情况的学者说,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自由掸邦网9日刊出的评论说,在缅共时期,中国曾直接或通过缅共人民军给
克钦独立军以支援。2011年,克钦与缅甸政府关系恶化以来,克钦独立军不是与中国沟通,而是拿中国在其境内的投资来要挟中国,克钦独立军不能看透西方“反华势力”的用意,和西方“反华势力”一唱一和,反对中国承建的
密松水电站。本来克钦在地理上有和中国搞好关系的优势的,中国在其境内投资电站,石油管道通过其境内等等,如果克钦独立军能处理好这些事情,既能提高自己的收入,也能和中国搞好关系,但由于克钦独立军处理不当,把优势弄成了劣势。
2015局势
继2011年缅北冲突后,虽然缅甸政府与克伦民族联盟签署停火协议。双方将设立联络办公室,允许穿行对方控制的地区。然而,缅甸政府同克伦族武装之间仍缺少互信,停火协议只是一个原则性的协议,具体实施方法并没有细化,双方冲突仍然不时发生。2013年1月10日下午2时许,三枚炮弹落到中国
盈江县那邦镇边防检查站正后方的山上,那边属于缅甸克钦邦。2015年初以来,包括克钦独立军在内的缅甸多股少数民族
地方武装在缅北多处与
缅甸政府军发生零星小规模武装冲突,2015年1月14日,此轮武装冲突的导火索是克钦独立军在克钦邦抓了缅政府的一位交通局局长和3名警务人员,局长当天被释放,但3名警员直到16日晚还被扣押着。2015年1月15日战争爆发时,缅军第22轻步师超过1000名官兵同时投入战斗。在傲巴雷村,政府军主动发起攻击,其中两个营分别从不同方向使用了
榴弹炮轰击,总轰击次数达60轮以上。因冲突持续不断,已使民众逃往中国云南省。
经济
克钦邦工业较落后,现仅有一些碾米厂、锯木厂、制糖厂和卷烟厂等。六十年代中期,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已收归国有。克钦邦内的南木底和沙莫两个国营蔗糖厂平均年产糖600至700吨。有几座小发电厂,总发电量304万度,全邦已有15个
镇区和15个村组使用电力照明。在
密支那、
八莫等城市,商业开始发展。
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农业以
喜米为主,有70%的可耕地,其他作物为高粱、玉米、
甘蔗、油菜等。除农业外,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靠克钦邦生产的
翡翠和
柚木。翡翠分布于汉巴、龙钦等地,柚木则分布于八莫、密支那。但由于柚木盗采相当严重,使克钦邦政府蒙受相当大的损失。
交通
克钦邦由于山脉横亘,峰峦错杂,峡谷河谷多不胜数,所以陆路交通异常不便,运输主要是依靠骡、马驮运。
航空
有密支那机场、
八莫机场、
葡萄机场。
密支那机场是缅北军民两用的重要机场,有沥青路面跑道,有通讯导航及夜航设备。八莫和葡萄两地也有
机场,从
仰光来的飞机,在一般情况下每星期有两班。
公路
滇缅公路、
中印公路。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长187公里,至
掸邦北部的木姐为325公里,至
南坎295公里。密支那至仰光的公路全长为1476公里。密支那至
印度雷多的公路全长458公里,是缅甸通往印度的重要国际公路,系1945年1月建成,即缅印公路和中印公路中的一段,其中从
密支那至加迈一段近200公里,全年可通车,其余路段干季可勉强通行吉普车。
铁路
只有一条铁路曼密铁路(曼德勒到密支那的铁路),由曼德勒通至邦首府所在地密支那,全长542公里,行车20小时。密支那距
仰光的铁路全长1784公里,从密支那往北至葡萄的公路356公里
内河航运
主要通航河道为伊洛瓦底江,从密支那至八莫,全长169公里,河宽400至800米,洪水期可通航小轮船。
八莫至
曼德勒,长510公里,河宽800至1500米,全年可通航400吨以下的轮船。
旅游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钢桥是中国上海援建的工程,是缅甸的第三大桥。过桥后便进入克钦邦首府——密支那市区。她是缅北的铁路终点站和公路、水路、航空枢纽。她安详地坐落在伊江西岸的江堤下,缅人称其为密支那,原来
密支那是缅语,意为“大江边”。
跑马堤是早年沿江而筑的一段约莫两公里长的江堤,当年喜爱遛马的英国绅士将其当作跑马道而已。这里是观赏伊江风光的“好望角”,既可窥林中江上红日升,又可睹伊江一泻千里之壮观,还可以赏长堤下的街区美景。从跑马堤拾级而下,是弯莫渡口,江边泊着十多艘机动船,有客轮也有货轮,北可通敏宋等地,南可达八莫、曼德勒和
仰光等地,并可直通
印度洋。
卧佛寺
密支那光复战役,中美联军共击毙日军3400人,俘虏70多人;在那场血战中,一个名叫坂口睦的
福冈县士兵逃离虎口,成为为数不多的日军幸存者。晚年他捐款新建了这座为
日本侵略军超度亡魂的卧佛寺。大殿中的卧佛长30.5米,高4.75米,宽7.56米,是仅次于仰光的全缅第二大睡佛。寺门东侧竖着2001年11月12日立的“招魂之碑”,碑文大意是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拉孟(腊勐)、腾越(
腾冲市)、
密支那等地被打死的日军招魂。
目瑙祭坛
1958年密支那修建了永久性的目瑙祭坛,嗣后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全邦性的目瑙会。目瑙建在江边,埸地宽阔,设有西门和北门。两门颇有民族特色,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门枋是一对象牙抬着一扇,两侧是四根交叉的雌雄目瑙柱,门卫是两位手持长刀和梭镖的克钦先民武士。目瑙祭坛与德宏的大同小异,德宏的是四根直立的雌雄柱,中间是两把雌雄刀;密支那的是十根交叉的雌雄柱,中间有一根横杆固定其交叉部位。其共同点是基座均为犀鸟,雌柱上绘的蕨叶藤和雄柱上的三角图案相似,中间两根雌雄柱顶端各绘着月亮和太阳,南侧建有祭鬼岗楼。目瑙柱北边矗立着一座庞大的目瑙房,这是一所典型的克钦族现代建筑,不仅气派豪华,而且极富民族特色。尤其是阳台上的7根粗实巨大的中柱,绘满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图案,它象征着克钦族由7个支系组成,在牛头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克钦族将获得新生。
飞鹰楼
飞鹰楼矗立在
密支那东北郊的山岗上。登上这座密支那坝最高塔楼的顶层平台,凉风劲吹,暑气顿消;凭栏远眺,密支那城乡风光一览无余。1877年
基督教传入克钦邦,1977年为纪念基督教传入100周年,在这里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目瑙会。1978年教会筹资新建飞鹰楼,至1993年才落成。飞鹰楼山下是缅甸第二大基督教培训基地——弄朗基督教大学,现有教师20多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学生500多人。基督教虽是外来宗教,但今天的克钦人已离不开基督教。
三江口
敏宋北距密支那43公里,又叫“三江口”,是恩梅开江和
迈立开江的汇合处。敏宋是伊江的神来之笔,是克钦邦的精典景点。站在硕大的白体金塔前的草亭内,江风习习,俯瞰壮丽的三江口,顿觉胸襟开阔,思绪万千。东边那条叫恩梅开江,西边这条就是迈立开江,两江之间礁峭石奇,江水奔涌,在巨大的鱼嘴石处交汇,合二为一,浩荡南行,气势如虹。恩梅开江发源于西藏
察隅县境内,藏语叫“美尔东曲”;南下入云南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后称
独龙江;进入克钦邦后更名为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源自中缅边境的
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麓,其东边是江心坡,西边是枯门岭。这两条江的性格一阴一阳,一刚一柔,阴阳结合后,便成了缅甸的“天惠之河”和“
母亲河”。恩梅开江如同一条充满野性的克钦汉子,受不了
高黎贡山和江心坡的挟持,于是一路咆哮狂奔。克钦话称恩梅开江为“恩梅卡”,意为“不可跨涉的河”。迈立开江则像一位花枝招展、温柔多情的少女,体态婀娜,步履轻盈地从雪山圣地款款而来。“迈立”是一种红艳的山花,“迈立卡”即为“花之江”。由于江水平缓,机动船可驶入“花女”美丽的胴体纵深处。沿途可见江岸边停泊着几台正在车水淘金的大船。两岸有不少简易工棚,皮肤油黑的土著人在烈日下采用古老的土办法在淘金。江岸高处的林子里躺着一条不宽的
沥青车路,七八家餐馆一溜儿临江而建,主打菜都是伊江特产——烤江鱼。半肘长的江鱼用竹签串着烤熟,皮脆肉嫩,又香又甜,特别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