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摩崖石刻位于
吉林市东南15公里阿什哈达屯
松花江北岸山上,是
吉林省内唯一的明代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是研究明代经略东北的重要历史遗迹,1961年被
吉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是迄今为止吉林省内发现的唯一明代摩崖石刻,它是研究明代经略
东北地区的重要历史遗迹,1961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什哈达为
满语,意为“一山忽然分为二”为断崖峭壁之意。明朝建国之初,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首先于洪武八年(1375年)成立了
辽东都司,并广设卫所,明永乐九年(1411)为有效管理
黑龙江省、
乌苏里江和
松花江流域的女真等族,
朱棣派太监
亦失哈率千人乘大船到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正式建立了管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由于当地气候寒冷,不产粮食,居民主要以捕鱼打猎为生。而明朝驻军所需粮食,全靠
辽东和
中原地区供给,所以,明朝皇帝多次派辽东都指挥使刘清来松花江设立船厂领军造船。500多年前的
吉林市市是
东北地区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明永乐七年(1409)四月,明朝政府在吉林设置造船基地,把吉林当作加强
辽东都司与奴尔干都司之间联系的纽带,专司建造运载官兵,粮草赏赐品和贡品的船只,同时也把这里作为官兵、粮草的转运站。在当时,这一举措直接推动了
黑龙江省、
松花江流域的经济开发。
第一处石刻刻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虽历经风雨,石刻上字迹清晰可辨,上有三行阴刻楷书,碑文是:骠骑将军辽东都司指挥使刘。第二处石刻刻于明宣德九年(1432),在崖壁上有一条上圆下方的碑形线,中间高122厘米,宽62厘米,刻线内有七行文字,阴刻楷书,字体大小不等。由于久经风雨剥蚀,
花岗石面风化较重,字迹多模糊不清,经认真仔细辨认,碑文为:
这个碑文明确记载了刘清三次率军来
吉林省造船和兼任造船总兵以及修建龙王庙,重建龙王庙的具体时间。
阿什哈达摩崖石刻距今已近六百年的历史,为保护这一古迹,1984年,省、市、区文物部门在此地修建两亭,分别冠名“摩崖阁”和“阿什亭”。在摩崖碑建立了展览馆。
为加强对
摩崖石刻的保护,1983年在第一碑处修建一阁,第二碑处修建一亭。今摩崖遗迹前方设有陈列室。两块摩崖碑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