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尔·凡尔哈伦(1855-1919)
比利时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象征主义诗人,素有“力的诗人”和“现代生活的诗人”的美称,也是一位有强烈爱国激情的人民诗人。出生于安特卫普附近的圣·阿芒镇,从小爱好诗歌,中学开始写诗,曾进
天主教鲁汶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虽进入
律师事务所,但他并不热心法典,却醉心于诗歌创作。188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佛兰芒女人》,歌颂家乡的女性美和自然美,才华毕露,大获成功,被誉为“佛兰德风土诗人”,在欧洲诗坛崭露头角。
诗人从小就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当诗人面对黑暗、冰冷、严酷、丑恶的世道,精神上感到极度痛苦时,仍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像冬夜一样举起纯洁的
圣杯,向上苍喃喃祈祷,祈求大慈大悲的天主降福于人类。但天主却合上双手,闭上双眼,守口如瓶,完全无视诗人失望的呼嚎。诗人虔诚的信仰受到无情的嘲弄,对自己的不幸简直要大哭一场,于是写了《虔诚》这首诗。全诗以“冬夜举起纯洁的圣杯祝福上苍”为起兴,又以此句为收尾,前后呼应,中间突出因失望而造成的精神痛苦,令人痛心疾首,具有震撼魂魄的力量。 1891年,他发表诗集《我的道路上出现的事物》,
世界观开始转变。1892年他加入了
比利时工人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建立了“人民之家”艺术分会。他毫不犹豫地投入生活的洪流中去,如醉如狂地追求直接的经验和感受,认为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形形色色的人物皆可入诗。他敢于面向现实,面向生活,以满腔的热情,强烈的爱憎,细心的观察,理智的思考,用娴熟的象征手法和豪放的艺术风格,写下一部又一部闪烁着
现实主义光辉的诗集;这些诗集题材极其广泛,“概括了当时整个时代的新的面貌”,不愧是19世纪末20年代初
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面镜子”。
凡尔哈伦是带着纯朴的乡土气息走上诗坛,而后成为欧洲卓有成就的象征主义诗人,后来,由于受新兴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又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画卷,浓墨重彩,声情并茂,往往在关键的地方画龙点睛,妙语惊人,在现代派的诗歌大森林里自成一格,因此成为一名有国际影响的著名诗人。
凡尔哈伦早期诗歌富有浓郁的佛兰德
民俗音乐色彩,语言质朴,感情纯真,不论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显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通俗却无俗气。但这种纯真而明朗的田园色彩不久就被天昏地暗、寒气
袭人的诗风所代替。社会的黑暗和宗教的虚伪造成了诗人的“精神危机”,并使他与当时盛行
欧洲的象征主义思潮一拍即合。他喜欢用阴暗、晦涩、朦胧的语言来描写昏暗、肃杀、冰冷的世界,用以暗示他的彷徨、惆怅、痛苦欲狂的内心。这一时期,他发表的三部著名的象征主义诗集《黄昏》、《土崩瓦解》和《黑色的火炬》,是倾诉世纪末悲观绝望的阴暗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