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夹是夹子弹用的长条夹,用来将子弹成排夹住,以便压入
弹匣、弹仓,多由金属制成,是一种为了适应多发弹仓加快装填速度的装弹辅助工具。
弹夹自诞生以来,主要包括两种:漏夹和桥夹,弹夹结构简单,多由金属片制成,以其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成为早期枪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被称为桥夹、条夹、
快速装弹器等。
弹夹的使用并不只局限于步枪,有些手枪和冲锋枪同样需要使用弹夹来提高装填速度。弹夹体积小巧轻便,可以随同弹药包装一起出厂,较为经济,加上应用的广泛性和普及性,因此,在可以预测的未来,它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助工具。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在黑火药金属定装枪弹出现之初,枪弹口径一般较大,采用管状弹仓供弹,手动逐发从弹仓后面的装弹口装填,速度慢,若装填尖头枪弹还容易触发
底火发生危险,于是盒式弹仓应运而生——枪弹不再是一前一后呈直线装填,而是相互平行呈单排或双排纵向交错排列,从而避免了管状弹仓可能发生的危险。实战中对迅速装弹以提高射速的需要,最终又促使了一种能够一次将多发枪弹装入弹仓的工具——弹夹的诞生。
研制历程
我们最为熟悉的盒状供弹器叫作
弹匣,而弹夹是弹匣的前身,也被称为桥夹、条夹、
快速装弹器等。
1885年,
奥地利枪械设计师费迪南·曼利夏研制成功一种带楔形栓体的新式枪机,弹夹应运而生。这种弹夹将零散枪弹整齐排列固定在一个金属片上,并将它们一起压入弹仓,以达到快速装填的目的——这就是有名的曼利夏弹夹供弹系统。彼时,弹夹只是一个金属片,其身量之轻可想而知。
无烟火药问世后,
德国将无烟火药枪弹与曼利夏弹夹有机结合,研制出著名的“委员会步枪”。随着德国M1888“委员会步枪”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与之相配套的弹夹也得以广泛应用。小小弹夹,以其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成为当时枪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弹夹不断演化,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盒状
弹匣。作为当下各国普遍采用的弹匣形式,盒状弹匣被认为是在重量与装弹量之间精确找到了平衡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盒状弹匣同样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其中之一就是必须频繁更换。
装备历程
弹夹自诞生以来,主要包括两种:漏夹和桥夹,这里简单介绍这两种装备发展历程:
漏夹的装备
漏夹出现的比较早,是由金属薄板制成的一种框架形装置,用于固定和装填枪弹,夹体上下口部两侧有抱弹卷边,侧面一般有突起的定位点或凹槽,后部也有突笋,用来使漏夹准确定位并固定在弹仓中。而在步枪弹仓中则有配合漏夹插入的导槽。枪弹以单排或双排纵向排列在漏夹中,装填时枪弹连同漏夹一起压入弹仓。当漏夹中的枪弹打完后,空夹会被托弹板弹出或从弹仓下方的抛夹口落下。这种装置的缺点是,在漏夹内的枪弹打完以前不能进行补充,且不使用漏夹无法直接将零散枪弹装入弹仓。
漏夹分为单排漏夹和双排漏夹。单排漏夹中最典型的代表是
德国M1888步枪配用的漏夹,可容纳5发7.92mm圆头步枪弹。其漏夹两侧有圆形开口,后部
冲压有固定漏夹的突起,漏夹上下对称,可从任一方向装填。另一种典型的单排漏夹就是曼利夏漏夹,其侧面形状类似
平行四边形。该漏夹上下不对称,后部冲压有固定突起,一端抱弹卷边,两侧均压有防滑纹,需保持卷边一端朝上,才能将漏夹正确装填进弹仓。其供弹方式是 , 首先把枪弹装在金属弹夹中, 然后把弹夹一起推进弹仓, 利用弹仓里面弹簧的压力固定弹夹的位置 , 枪机运动时, 弹被一发一发地推出弹仓 , 当最后一发弹被推出弹仓后, 空弹夹从弹仓底部的孔中掉出来, 为下一次供弹作好准备 。
双排漏夹中最著名的是M1
m1加兰德步枪使用的8发漏夹,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8发漏夹,一种是教练弹专用的4发漏夹。M1漏夹采用双排交错排列的方式来容纳枪弹,上下对称,装入弹仓时无方向要求。M1漏夹由薄弹簧钢板冲压成型,表面经过发黑或磷化处理,呈现亚光黑色或灰色,底部多冲压了同心圆状突起条纹,起到加强筋的作用。漏夹两面各有一条突筋及定位突起。两面定位突起位置相反,使其正反均可压入弹仓,M1漏夹经过
热处理,弹性较好,打完弹和跌到坚硬地面时会发出声响。
桥夹的装备
桥夹相对漏夹诞生的晚一些,但其使用的范围却远超漏夹,尤其是现代军用
半自动步枪使用的基本都是桥夹。桥夹大多由金属制成,也有少数使用非金属材料或
复合材料,一般呈条形。使用桥夹装填的枪械在机匣相应位置上多预留有滑槽,将装有一定数量枪弹的桥夹插入滑槽,由桥夹两侧的定位突起保证插入位置正确,然后用力将枪弹向下压入弹仓,再拔下空夹,即可完成装填。
桥夹最典型的代表是毛瑟M1898使用的5发桥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国家生产过这种桥夹,结构大同小异,但材质和
表面处理各有不同。
德国原产桥夹分为夹体和
弹簧片两部分,有的国家还生产出托弹板,有的则将弹簧片和夹体合二为一。
毛瑟M98桥夹夹体有一定弧度,以适应弹体弧度,夹体断面为槽形,两侧边缘折回,用于卡住枪弹底缘,夹体底部有两条平行的凹槽,两侧有定位突起。弹簧片由弹性较好的
高碳钢制成,侧面呈浅“W”形或两头略翘起的“一”字形,两端各有一个舌形小尖,将弹簧片卡在夹体底部凹槽上的两个小孔中,使其固定后不易分离。早期夹体一般是
黄铜材质,后多改为全钢制造,有的还采用镀或
镀锌处理,增强防锈功能。
美国M1903步枪使用的5发桥夹跟毛瑟M98桥夹相似,夹体和
弹簧片两端边缘呈弧形,弹簧片两端各有一翘起的抱弹爪,防止枪弹意外滑出。弹簧片截面形状多为两头高中间低的倒梯形,两端有突起,刚好卡在夹体两侧的缺口内。夹体两侧各有两个定位突起,底部多有两条平行加强槽,表面用磷化或镀锌处理。
日本研制的三式及
三八式步枪,其桥夹宽度跟毛瑟M98桥夹接近,定位突起每侧各有两个,底板稍有弧度,多数没有加强槽,弹簧片固定方式和毛瑟98桥夹一样,由弹簧片上左右对称的小爪固定,材质为铜质,后期也有全钢的。日本九九式步枪用桥夹早期与三式步枪是通用的,后期生产的桥夹改为钢质,
冲压折弯角圆度较大,底部有一个或两个圆孔。
日本大正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漏斗式供弹机构,必须使用桥夹才能正常供弹,将6个5发装的桥夹并排放入漏斗中,最下面的桥夹中的5发打完后,桥夹自动从漏斗下面的开口中漏出,它不像一般的桥夹那样完成装填后就用手取出,而是发射完一个桥夹中的弹,桥夹被弹出。
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弹仓容弹量高,已具备现代双排双进可卸弹
弹匣的基本特征,使用的桥夹仍为5发容弹量,装潢弹仓须两次完成。这种桥夹只有夹体一个零件,材质只有薄钢皮一种,表面特别处理,样式为弹底全包,夹体没有弧度,两侧有定位突起,为减轻质量,桥夹底部和两侧有开孔。
苏联莫辛·纳甘M1944步枪与之类似,也只有夹体一个零件,夹体通直,两侧有向内的折边,后期还取消了夹体两端的抱弹爪。跟其他步枪使用的桥夹不同的是,该桥夹上没有任何定位突起,因为该枪在使用桥夹装填时,桥夹插入机匣顶部预留的桥夹滑槽,桥夹会被阻器卡住,保证位置正确。另外,
李-恩菲尔德步枪的
弹匣可以拆卸,但远非现代步枪按压弹匣卡笋实现更换弹匣这样方便。不过,该枪机匣上方设有装弹口,可利用弹夹向弹匣内装填,而不必更换弹匣。
我国
7.62mm53式步骑枪是仿苏M1944步枪而成,也沿用了该枪的桥夹,有铜制和钢制两种,外形取消了桥夹两端的抱弹爪。我国沿用的另一种俄式桥夹就是56式桥夹,容弹量十发,也是由单一零件构成,使用冷轧钢板
冲压而成,在夹体底部两侧直接冲压出
弹簧片,弹簧片经
热处理后两端翘起,用来顶住两侧的枪弹,增加枪弹底缘与桥夹导槽的
摩擦力,防止枪弹脱落。夹体两侧各有两个定位突起。国产56式桥夹大多采用
中碳钢制作,表面经磷化处理,呈灰色,少数采用发黑处理,为蓝黑色。
延伸型号
瑞士K31卡宾枪弹夹
大多数弹夹形状都比较规整,而且除了M1伽兰德的8发弹夹外,一般容弹最都是5发或10发。但也有些弹夹形状怪异,容弹量也较为特别。最典型的莫过于瑞士K31卡宾枪使用的弹夹,弹夹容量6发,做工粗糙,外形跟普通条状桥夹相去甚远,侧面看呈“U”形,只能单方向装填,中间缺口是留给装填时手指向下压弹使用的,弹头和弹底在弹夹中全被包裹起来。弹夹下面有抱弹爪,防止枪弹滑出弹夹。材质也跟普通弹夹不同,使用的是少见的
镀锌铁皮和非金属材料,后者是浸过蜡或树脂的
密度板,可以大大减轻弹夹质量。这种弹夹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用不同的外涂颜色代表所装填的不同弹种,使用者可以一目了然,减少装填错误。这种弹夹有两种,一种是早期K31
卡宾枪配用的,侧面只有一条加强筋;另一种为后期弹夹,有两条加强筋,用于匹配改进型K31卡宾枪带纵向加强筋的弹仓。不过使用方式上,该弹夹跟普通桥夹基本一致。
弹匣时代的弹夹
现代枪械绝大部分都采用可分离盒式弹仓(弹匣)供弹,这使得弹夹的重要性不像过去了,但有了弹夹的帮助,装填弹匣时同样可以省时省力。使用者可以通过弹夹在10秒之内装满一个30发弹匣,而逐一手动装填,可能需要一分钟或更长的时间。一般使用双排双进、容弹量超过巧发以上弹匣的武器,其使用的枪弹在包装中都会配有弹夹。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的M1系列卡宾枪,有使用双排双进的15发或30发容弹量的弹匣就配有10发桥夹。这种
弹匣通过一个连接器,将弹夹连接到弹匣上,一次可将10发枪弹装入弹匣。
苏联AK74系列小口径枪族在装填弹匣时,会使用一种15发装桥夹。这种桥夹结构上与从不同,其使用一种单方向的分离式
弹簧片,桥夹一端向上折起,使得枪弹只能从另一头装入,装入时需将弹簧片压下,然后将枪弹依次滑入桥夹。该桥夹结构简单,只有两个零件组成,钢质材料,表面多作磷化防锈处理。
我国1987年定型的
87式自动步枪5.8mm步枪弹后,新设计了一种专用的10发桥夹,只有一个零件,材质为薄钢板,表面经过磷化处理,两侧中间位置各有一个定位突起。目前使用新型包装的5.8mm步枪弹在出厂时,都会事先装在桥夹上,装填时,同样需要事先通过连接器将桥夹和
弹匣连一起,然后压弹入匣。
工作原理
弹夹的工作原理是将弹药存储在一个容器中,然后通过弹簧的力量将弹药推向枪管,以供枪械发射。 弹夹通常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弹夹本身和弹簧。 弹夹本身是一个容器,通常由金属或塑料制成,可以容纳多个弹药。 弹簧则是弹夹的动力来源,它将弹药推向枪管,以供枪械发射。
结构制成
弹夹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主要由金属片制作而成制作步骤如下:
1,片,将钢皮置人舂机舂成规定大小之片
2,压窩,将舂成之片压成两槽
3,舂眼,近片之两端处各舂一眼以便夹上弹夹簧
4,头次压边,将两侧之边压之卷起
5,二次压边,再将边更卷向内面
6,舂鼻,将夹之两侧面压出突起各三个
7,压弯,即将弹夹压成弯形
8,舂眼平式,将两眼之向内以便各舂一窩以便挂着弹夹簧之耳
9,上弹夹簧,即将制就之弹夹簧上于弹夹内即可完成,(如下图)
技术特性
弹夹是将零散枪弹整齐排列固定在上面,并将它们一起压入弹仓,以达到快速装填的目的,其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成为早期枪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应用领域
弹夹的使用并不只局限于步枪,有些手枪和冲锋枪同样需要使用弹夹来提高装填速度。如著名的
德国毛瑟C96驳壳枪,其采用一种双排双进10发固定弹仓,配套使用10发专用桥夹。该桥夹类似加长的毛瑟M98桥夹,由两个零件构成,不过宽度稍窄一些,两侧各有两个定位突起。背面多数有贯通夹体的两条加强槽。材质多为钢质,表面镀镍处理。该弹夹的装填方式和步枪一样。
发展趋势
现代枪械需要更大容量和更快装填速度的供弹具,来提供更持久的火力,同时,对装弹器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传统弹夹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各种结构简单、使用便捷的装填工具,比如“Esayloader”装弹器就是传统弹夹的一种延伸。弹夹体积小巧轻便,可以随同弹药包装一起出厂,较为经济,加上应用的广泛性和普及性,因此,在可以预测的未来,它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助工具。
随着弹夹不断演化,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盒状
弹匣,我们最为熟悉的盒状供弹器叫作弹匣,而弹夹是弹匣的前身,也被称为桥夹、条夹、
快速装弹器等,为了更好地适应战场、发挥作用,弹匣的形态随着战争形态演进和枪械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重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科技的不断发展让未来战场的弹匣重量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轻巧便携、皮实抗造、装弹迅速、通用性强是其不变的目标与追求。
新型材料的发展让弹匣“轻身”有了很多可能,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铝合金弹匣,如
以色列的TAR-21、
比利时的F2000等。铝合金
弹匣与塑料弹匣相比有较高的强度,不易磨损脱落和发生弹匣口部变形,尤其是便于加装
快速装弹器。
近两年,德国HK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聚合物弹匣,该型弹匣全身透明,可以清晰看到内部弹簧组件和子弹数量,且坚固耐用。
新材料改变着弹匣的形态,新技术的诞生也让弹匣悄然在发生变化。美国辛特考公司在市场上推出配用于
格洛克43手枪的3D打印扩容弹匣,该弹匣被命名为“3Dplus2”,“plus2”意为增加2发容弹量。该
弹匣兼具身量较轻、安装方便等特点。
此外,让弹匣更为顺手好用的各类配套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让人目不暇接。比如弹匣防尘盖、弹匣连接器、
快速装弹器、“快速再装填”弹匣袋、弹匣连接器,甚至还出现了弹量数字显示器,这些装备的出现让弹匣进入了运用“易时代”。
展望未来,微型子弹、
埋头弹等新型弹药的运用或可让弹匣进一步瘦身缩水,而微型
激光武器、电磁武器的运用,甚至可能让弹匣“有其实”而“无其型”。未来战场上,弹匣的重量将依然会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一同变化,但为枪械提供持续可靠的弹药始终是其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