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嘴鱼(学名:Platypharodon extremus),又名极边扁咽齿鱼、小嘴巴鱼、鳇鱼、草地鱼,是
鲤科扁咽齿鱼属的鱼类。体长可达60公分,体背隆起,腹部平坦,头锥形,吻钝圆。主要分布于
黄河上游及湖泊等,适应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河流中。主要以水生植物腐屑和
藻类为食,偶尔也食
浮游动物和
摇蚊幼虫。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恶化,其
种群数量已大幅下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5;
胸鳍Ⅰ-16~19,腹鳍Ⅰ-7~9。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6~22,内侧22~25。下咽齿2行,3·4~4·3。脊椎骨4+49。
体长为体高的3.9~5.4(4.7)倍,为头长的3.9~4.6(4.4)倍,为尾柄长的7.2~9.0(8.2)倍,为尾柄高的11.7~13.7(12.8)倍。头长为吻长的3.4~4.6(3.8)倍,为眼径的4.2~6.9(5.9)倍,为眼间距的2.7~3.9(3.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7(1.6)倍。
最大体长达515毫米,体重1790克。 [4]体延长,侧扁或稍侧扁;体背隆起,腹部平坦。头锥形。吻钝圆。口下位,横裂或稍呈弧形;下颌长度小于眼径,但大于眼径的1/2,下颌角质发达,形成锐利角质前缘;上唇较宽厚,下唇细狭,仅限于两侧口角处;唇后沟中断。无须。眼中等大,侧上位,稍靠前;眼后头长大于或等于吻长的2倍;眼间宽,稍圆凸。身体裸露无鳞,肩鳞亦完全退化消失或仅留痕迹;臀鳞行列的前端达或接近腹鳍。侧线鳞不明显。侧线完全,在
胸鳍起点之后上方稍下弯,至臀鳍起点之前上方上升,后伸入尾柄之正中。
背鳍末根不分枝
鳍条强壮,其后缘每侧具明显锯齿17~29枚;背鳍起点至吻端之距离小于或等于其至
尾鳍基部之距离。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其末端后伸不达或仅达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1/2处,远离肛门。肛门紧位于臀鳍起点之前。胸鳍末端后伸达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之间距离的2/3处。臀鳍位置显著后移,小个体(体长小于200毫米)其末端后伸超过臀鳍起点至尾鳍基部之间距离的1/2处,而大个体的臀鳍末端后伸接近或达尾鳍基部。尾鳍叉形,上下叶约等长或上叶稍长,上叶末端略尖,下叶末端稍钝。
下咽骨宽阔,略呈三角形,其长度为宽度的1.8~2.1倍;下咽齿侧扁,前面圆凸,后面凹入,端部膨大,顶端平截呈铲状。鳃耙形状特殊,为一列平行排列的肉褶,顶端平整,边缘分裂成流苏状。肠管极为细长,其长度为体长的6.8~16.6倍。鳔2室,其后室长度为前室长的2.7~3.2倍。腹膜黑色。
体背呈黄褐色或铅褐色,具少数不明显之块状暗斑;腹部银白色;背鳍及
尾鳍略呈灰褐色,
胸鳍和腹鳍鳍膜略呈黑褐色。
分布范围
小嘴鳇鱼仅见于中国黄河上游
青海省海拔约3380米的
玛曲县到
扎陵湖、
鄂陵湖、
星宿海及
约古宗列曲等干支流,在扎陵湖为优势种。
繁殖
性成熟雄鱼在头部、尾柄及臀鳍有白色粒状追星。繁殖旺季在每年5~6月份开冰以后,产卵场位于缓流处,水深1米以内,水质清澈,沙砾底质,在水温6~10℃时产卵,卵黄色,产沉性卵。
捕获
黄河上游玛曲段极边扁咽齿鱼,在中国
甘肃省临夏国家级鲑鳟鱼良种场驯养后,进行人工繁殖研究。结果发现,极边扁咽齿鱼繁殖期为5~6月,雌鱼和雄鱼都在6龄达到性成熟,雌鱼成熟系数为18.19~23.02%,雄鱼成熟系数为7.13~8.34%。成熟卵径为(2.1±0.1)毫米,每克卵子数为134.9粒,绝对繁殖力为12630~40470粒,相对繁殖力为每克体重12.6~28.78粒。通过干法
授精,两年累计孵化极边扁咽齿鱼
受精卵14万粒,平均受精率87.5%,平均发眼率77.5%,平均上浮率72%,发育平均积温为6321.5℃/小时。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5月20日)——濒危(EN)。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
种群)
种群现状
20世纪80年代,极边扁咽齿鱼占到全部渔获物的80%以上,处于绝对的优势种。后来,极边扁咽齿鱼的数量急剧下降处于次要地位,充分说明了20世纪的过度捕捞对极边扁咽齿鱼的资源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0世纪80年代极边扁咽齿鱼种群年龄结构呈正金字塔型,有利于种群延续。后来,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加剧使极边扁咽齿鱼的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扁咽齿鱼种群结构发生变化,低龄鱼所占比例降低了22.6%,中龄鱼和高龄鱼分别增17.13%、5.37%,表明极边扁咽齿鱼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其年龄结构呈现定程度的老龄化。
保护措施
开展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人们对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尤其是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藏民不吃鱼的传统,使藏民居住密集的地方鱼类资源量明显高于其它河段,这充分说明土著居民对资源的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法治和渔政管理:各级渔政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积极开展宣传工作,组织当地居民与渔政执法人员共同保护,制定相关管理条例,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来保护极边扁咽齿鱼。并设立禁渔期和禁渔区,禁止在鱼类产卵季节和越冬场进行捕捞。
加强科学研究:开展对极边扁咽齿鱼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掌握其分布范围、
种群数量、
栖息地环境、种群遗传结构等状况,以便为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开展驯化、人工繁殖等工作,建立人工繁育放流站,有计划的开展人工殖放流,增加极边扁咽齿鱼的资源量,使其种群步健康的发展。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