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湾乡
湖南省怀化市下辖乡
石马湾乡位于辰溪县西南部,辰水河东岸,东南与寺前、小龙门乡交界,南边与安坪接壤,西北与桥头锦江河相隔,北面与石碧乡毗邻,锦江河由西向东流经境内五个行政村,沿河地势平缓,五凉公路纵贯东西,全乡均为丘陵群分布,总面积为36.69平方公里。
正文
气候
石马湾乡属亚热带地区之一,受季风影响较大,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夏长,秋冬短,冬季严寒,夏季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无霜期长,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资源
境内地下有深厚丰富的煤炭资源尚未开发,现有水资源可以开采利用,是在70年代未境内民工建创一座水力发电站,年发电量达30万千瓦。
历史沿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区、乡、村,辖区内仅设三个乡。即桐玉里、东冲湾和辛木湾,归安坪镇管辖。1956年5月实行撤区并乡,桐玉里、东冲湾、辛木湾三个乡属安坪大乡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安坪大乡更名为红旗公社,桐玉里、辛木湾改为三个大队,属于红旗公社管辖。1961年4月建区扩社,同年12月由安坪公社拆出成立了石马湾人民公社,公社所在地设石马湾院,1969年10月移址石马湾堆台上,1984年进行体制改革,政社分设,将石马湾公社更改为石马湾乡人民政府。
交通
石马湾乡在明清时期以水运为主,辰水航道上溯麻阳高村,下达沅江辰溪县、浦市、桃源县常德市。清朝至民国时期境内有一条交通古道,下通老渡口,经渡过河溯辰水而下至桐湾溪,轮渡过河至辰溪,上通小龙门乡、中伙铺、花桥至怀化鹤城区
新中国成立后,60年代修通一条由五里屯至大水田的通乡沙石公路,途径我乡深冲湾、辛木湾两村,继而于70年代初,为改善交通环境,号召全乡人民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方式,修通一条由古水庵至米家庄的土建沙石机耕道,全程8公里,拖拉机、农用车辆可通行,改善了交通条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农副产品逐年不断陡增,交通运输显得犹为重要,人民群众对交通事业视目以待,迫切要求改善交通条件,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全乡人民积极修建通村公路,自1980年以来,修通了亭子坳至赵家溪、猫儿溪至毛店上,太阳庵至王家山,林冲至鸡鸣溪橝木田,小路湾至东冲湾、斗岩冲,林冲至铁沙溪,石碧至米家庄、桐玉理,桥头龙埠至鹅公颈,随着党的“十一五”计划全面实施,富民惠民政策深入民生,各条通村公路均已实现了规范硬化,双石公路全线贯通,有望在2008年底达到硬化,全乡均已实现了村村通工程,消除了一块交通死角。
人口
石马湾乡居民主要是汉族居住,无其他民族杂居,由于改革开改后,人口过余流动,主要是因婚嫁人口进入乡内,据派出所户籍报表上反映全乡苗、瑶和其它民族共67人,仅占汉族人口的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较快,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国民经济处于相当困难时期,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1962年由于全面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人口基本出现回升。1964年7月1日进行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社共有总人口7650人,70年代初国家提倡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人口生育失控,人口骤增,80年代后国家把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被列入国家的基本国策,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趋于缓慢上升,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社有总人口13687人。国家发现人口发展仍处于过快状态,于是对计划生育加大工作力度,非控制不可。据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全乡总人口达14615人,到2007年度,全乡人口164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5人,目前人口基本达到稳步增长。
民情民风
石马湾乡人民长期受封建礼教思想禁,民风纯朴,乡民大都守旧道法,构谨于老信条,旧规矩,代代相传,辈辈沿习,乡民重宗义,论资辈,质朴,热情好客,重男轻女,相信神佛,每逢节日,大都祭祖、释佛、敬神,祈祷百事顺遂,筹办红白喜事,择月选日,以求顺昌吉祥;婚姻讲贞节,重门策,讲阔气,礼节繁锁。
解放后,人民思想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有所解放,移风易俗,迷信陋习逐渐革除,自由婚姻,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习俗
春节。是中国悠久的传统,历来普遍重视,无论贫富,家家孩子都盼过年,每从农历腊月下旬起,人们就陆续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庭院,清洗衣被,俗称“忙年”,小年夜日晚,烧纸放鞭炮,送“司命帝君”上天,除夕日就是除夕,全家人规规矩矩围座欢欢喜喜“吃团圆饭”,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其意就是年年有余。晚上各家各户备好祭品,烧纸焚香放鞭炮接“灶神”。正月初一,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在自家,不准出门窜家,小孩早上到家家户户窜门“拜年”。大年初二,人们备着礼品,走亲访友,外出“拜年”。人们自发组织编排“洋戏”“花灯”“长龙灯”“狮子灯”“河蚌灯”搞流动演出,每到一个村庄,都要送“封桶”“柬子”通知,人们在“封桶”“柬子”里封有钱物,这个活动要从正月初二到十五才收灯。人们才从事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
清明节。解放前,人们普遍流传清明祭祖挂柳之俗。是日,各家各户备酒肉糖果香纸等祭品,上祖坟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并在坟头上挂五彩纸,灯笼,称之为“挂清”。有的在清明时节团坟、立碑、修墓。解放后尚有挂清祭祖活动,现在挂清祭祖的习俗越来越深厚。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人们以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我们这里人们兴大端午节,盛行吃粽糍,晚辈给长辈,特别是女婿给岳父母送粽糍,酒肉等礼品,俗称五月半送篮,石马湾、安坪一带以姓氏为旗号,自发进行赛龙舟活动,赛龙舟时“兴党红旗”和“船头比武”俗称“咔龙船”,成千上万群众在河岸上观摩助威,近几年来由于大部分年轻厚生外出务工挣钱,这项活动现以不复存在。
中秋节习俗。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做粉糍粑(原料主要有糯米、茼蒿,以花生、黄豆、芝麻作心),购月饼,至友亲朋相互赠送,未婚女婿必须给岳父母送月饼,粉糍粑,鸭子,酒肉等礼品,以便与女友相会,晚餐多以杀鸭为主菜,夜间备月饼西瓜全家人在一起品茶赏月(取团圆之意)
清代和民国时期,婚姻以“父母之命,媒之约”定终身,男家择门户相当,托媒带礼上女家求亲,女方父母点头许诺后,男方请人合生辰八字,若双方八字有相克,则婚事不提,生辰八字相符择吉日备厚礼去女方家送“八字”贴书,俗称“配鸾书”,到嫁娶之年,男子于三节(春节、端午、中秋节)备礼品送女家称“打节”或“送篮”,婚期已定,男方备酒肉请媒人通告女家日期,称“报日”,女子出嫁前有“哭嫁”之俗,哭述离别之情,男方迎新前一天以衣服、钗环、猪羊肉之类馈送女家,称“上头礼”,接亲时男方多用鼓乐花桥,新娘上轿前,母亲有“哭女”之俗,花轿进新郎家时,设有香案,挡于门外,称之“回神”,随后彩娘,新郎并立于中堂,行拜堂礼然后入洞房。当晚院子青年男女皆来耍新娘,多说一些奉承含蓄之类的趣味话取闹,新郎新娘送与糖果、香烟、俗称“闹房”。
解放后,贯彻实施《婚姻法》,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自愿,严禁包办买卖婚姻,婚姻关系确立之后,以亲戚往来,亦有男方给女方送篮之习。结婚男女双方同去民政部门进行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选定日期举行婚礼,婚礼从简,但“闹洞房”和“回门”仍沿习旧俗,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大有提高,物质基础较为丰富,结婚讲排场,摆阔气,请客送礼之风盛行,交通方便地方接用轿车、中巴车,大多超过家庭经济承受的能力,结婚费用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旧时丧葬形式复杂,迷信色彩浓厚。老人临终时,子女应守于床前,为其送终,初丧孝子泣不成声的哭诉,焚烧钱纸3斤6两于尸前,称烧“落钱纸”,取小拌桃叶烧浴尸,俗称“洗桃叶澡”,具礼衾停放于中堂,择吉入棺,堂内挂魂幡,灵柩下点桐油灯,称“停丧”,葬期择定,讣闻亲友,开坛奠,孝子扶竹杖哭祭灵前,次日新友致奠,俗称“烧香”,晚间道士绕棺诵经,孝子披麻戴孝尾随于后,不时向死者磕头作揖,出葬两天,每晚请一些读书人“唱老人歌”或“座堂戏”。解放后,丧葬不断改革,文革时期开追悼会,送花圈,带黑纱等吊唁方式,取代旧时殡葬旧俗,近几年来,农村旧丧葬习俗逐渐复兴。
特产
石马湾乡有悠久的养殖辰州麻鸭习俗,年养殖量达50万羽。食品加工松花皮蛋,板鸭藠头罐头,其产品畅销省内外,甚至身国际市场,并出口创汇3.2万美元。由于食品加工近几年来因管理不善已停产。辰州麻鸭的养殖销售仍占领市场头角,具有较强盛誉。
参考资料
、http://www.chenxi.gov.cn/E_ReadNews.asp?NewsID=330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正文
气候
资源
历史沿革
交通
人口
民情民风
习俗
特产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