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浦渔港,又名荔港,呈东北西南走向,为“月牙”状封闭型港湾,面积27平方公里,水深4-33米,可泊万艘渔船,行万吨海轮,港内风平浪静,是东南沿海著名的避风良港,兼渔港、商港之利,系全国四大渔港之一。石浦古城沿山而筑,依山临海,人称“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它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城墙随山势起伏而筑,城门就形而构,居高控港是“海防重镇”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征。老屋梯级而建,街巷拾级而上,蜿蜒曲折。
历史沿革
石浦古城保留完整的有4条总长1670米的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后街组成了古朴的石浦老街。
如果说渔港古城是一颗大树,那么分布在老街两旁新开发的十二个场馆就是长在这颗树上的叶子。透过簌簌作响的片片叶子,久远的历史在游客耳边回荡。
古城街巷交错,屋檐错落有致,五座饱经沧桑的月洞门式的
封火墙有序排列,是历史的见证,岁月的诉说。这里有
蔡楚生、
王人美、聂耳一行30多人拍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国际得奖片《
渔光曲》时下榻的“金山旅馆”;这里有600余年的古城墙;这里有抗倭明官兵留下的“
摩崖石刻”;这里更有激情、嘹亮又趣味无穷的渔家民俗文化……深的渔文化底蕴、可歌可泣的海防文化遗存、红极一时的渔商文化根茎,是先民留给
石浦镇的宝贵财富,三种文化在这里被赋予崭新的旅游文化价值。不拘泥于历史,也不拘泥于石浦,这是渔港古城的美丽所在。各具特色的14个景点分布在古城主要街道,都被赋予了新的寓意。
宏章绸庄:下层以展示昔日绸庄繁荣为主,通过海运码头卸货宏大场面,用模型较全面地反映了海上丝绸贸易在石浦的兴旺;上层别出心裁地用绸缎制作600余种,1000多个"中国扣"。
凤蝶总科传情、花好月圆、荣华富贵,一颗颗形象逼真的中国
盘扣,仿佛看到了女孩子柔情不断似春水的心灵。
源生
钱庄:下层为古时钱庄布置,由帐户、营业房、库房等组成,真实反映昔日钱庄营运场面,展示主题为"钱眼里的趣话",通过造型漫画、文字等手法,幽默风趣地反映钱文化,给游人以轻松、回味、心灵相通的感受。
栽兴烟庄:功能布置为昔日吸食
鸦片场所,下层展示烟具和贫民烟馆;上层展示旧时鸦片(罂粟)收割场景和雅致烟馆,从一个侧面反映吸食鸦片带来的恶果。整个馆的主题定位为“美丽的鲜花、死亡的陷阱”,警示人们远离毒品、关爱生命。
侍郎府:原为明代五朝重臣、刑部侍郎俞士吉的故居,除了展示俞士吉一生为官的主要功绩,还通过完整的明清朝服
补子(胸前绣品)陈列,让游人对古代官品制度有一个感性了解。
亚洲飞人馆:为纪念柯受良不平凡的一生而建。
大皆春药店:在老宅基础上依原样恢复的,其中许多实物仍是原来用品,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老传统的中药铺,仿佛使你沉浸在那个时代的撮药看病的情景。杀鹿制药活灵活现,旧社会男女授受不清的陈规陋习,充分体现在"吊篮膏药"之中,让游客领略了不一样的"大宅门"药文化。
耕海牧渔馆:展示的是渔民劳作文化,用实景反映捕鱼捉蟹的技巧,颇有趣味性,展示千百年前的鱼骨和现代的捕捞及养殖、
海螺等景象,是众多作业中最具特色的景点。另外还有渔民信奉的寺庙、当铺以及展示现代
象山县工艺品的艺苑等都别具一格,使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还有港城沧桑,耕海牧渔,瓮城,关帝庙。
古街古巷
碗行街由街上曾有很多卖碗铺而得名,“街道爬山坡,台阶密麻麻”是它的特点。古人用拾级升降的方法,开筑了这段长147米,落差35米的“S”状街道。
福建省街由福建人在
康熙创建。让它出名,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在国际上得奖的电影《
渔光曲》。1933年,剧组一行30多人下榻福建街金山旅馆。
中街始建于明代,曾是繁华的商贸街,沿街有商铺100多家,几个别具特色的
封火墙,是为防火防盗而建。
后街上有不少老宅,数百年的历史,历尽风雨。
古宅古迹
在老街上走着,不经意就会遇见一处老宅或古迹,渔港先人留下生活印迹,历历在目。关帝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渔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阻挡海盗而建立;惜字亭则有一段渔民崇尚知识,珍惜字纸的古诗;“大夫第”为清末四品官员院宅,尽显大户人家的气派。
石浦渔港古城遵循“恢复历史风貌,做到整旧如旧”,对历史遗产和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利用,提炼原有的价值特色和文化内涵,并在规划建设中予以继承和发扬,不拘泥于外在历史面貌的恢复上,更注重了各类文史遗存内涵的丰富与创新。城内的一墙一门,一街一巷,一铺一廊,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渔商气息,而依史重新修建的港城沧桑、耕海牧渔、江心寺、关帝庙、源生钱庄等12个特色场馆,简约而不简单,典雅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张扬,跳动着生命的音律。
瓮城又称月城座落于古城碗行街、福建街、中街交汇口,始建设于明代,清光绪年重修,古城墙保存完好。重建的瓮城占地240平方米,入口设城门,上置门厅,出口为城楼重檐,由门组成。石浦以瓮城为标志,分城里、城外,故称古城石浦。
文化活动
古诗
清代陈秉元《石浦竹枝词》写道:蜃雨腥风骇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圆。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一首清代古诗勾画出了渔港古城
石浦镇的地形特征,也道出了它的文化特色。
石浦因渔而兴港,也因港而兴渔,使她成为历史上沿海中路一个重要的渔港、
商港、军港。而散落在
岛礁港湾、屋后庭前、茶余饭后的海洋文化、渔文化,也成了港城的一段历经岁月的家酿酒。
石浦是中国最早海洋渔业发祥地之一,
秦汉时即有先民在此渔猎生息,唐宋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渔商埠,海防要塞,浙洋中路重镇。如今,石浦是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全国
渔业第一镇、
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渔文化
开渔节是中国沿海地区为了节约渔业资源,同时也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文化搭台交际唱戏的节日庆典活动。而
象山县是偶得开渔节成为了本地人民的重大节日。自1998年浙江首办开渔节以来,名声日长,开渔节已成象山县一靓丽名片,现为中国著名节庆之一。
举办时间:9—10月
举办地点:浙江省象山县
举办单位:象山县政府
开渔节时候,原本帆林立、千舸锚泊的静态海面,瞬间成为机器轰鸣、汽笛长鸣、百舸齐发的活跃场景。送别的码头人海涌动,鼓乐喧天,爆竹齐鸣,烟花怒放,一派壮观景象。
开渔节的主要内容有千家万户挂渔灯、千舟竞发仪式、文艺晚会专场、海岛旅游、特色产品展销、地方民间文艺演出等活动。
象山石浦渔港是中国四大群众渔港之一,又是国家和省对台接待的重要口岸,近年又建有国内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中国水产城。
石浦镇渔民素来有“
上巳节,踏沙滩”、“祭海”等习俗,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的一种仪式。国家实行“休渔期”。“休渔期”结束称为“开渔”。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将原来民间的“祭海”活动组织成节庆活动,称之为“
开渔节”。自1998年首办开渔节以来,名声日长,开渔节已成该县一靓丽名片,现为全国著名节庆之一。
海防文化
从元代起,石浦就被称为“浙洋中路重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地处海防要冲,调昌国卫守御置前、后二千户所,筑堤捍守。石浦所城“南面海,西北依山”,“高二丈,广六尺,周六百有七丈”,辟西、南、北三门。辟水门于(西)北、南二门之侧。罗以月城,城上雉一千九百六十,警铺二十九,敌台十三,东南开“一百十丈”。下辖石浦巡检司和大金山、后山、前山、下、松岙、土湾六烽。逢汛期,卫拨游哨兵船防守。清顺治,改置石浦陆、海二汛。
康熙二十三年,仍设官防守,重筑所城,东、北面相接,长约700米。她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城墙随山势起伏而筑,居高控港,素有“城在港上,山在城中”之称。
金鸡山炮台,在
石浦镇西南金鸡山上。南临石浦港,地扼三门口,地位重要。清道光五年增设金鸡山隘口,并筑该台,属石浦所汛。今保存完好,
台基呈长方形,占地118平方米,台身呈
梯形,四面用条石砌成,共19层,高3.8米,西北面墙有石板挑出,长40厘米,每层一块,自底至顶成45度,可拾级上下。
二湾摩崖,在石浦二湾头朝东岩壁上。石壁长20余米,高4米,峻峭陡立,上有摩崖10条,均
楷书阴文题刻。最大者为“视卒当如婴儿”横条,长226厘米,高39厘米,字迹粗壮圆润,刚劲有力。上款“万历癸巳”(万历二十一年即1593),还有"季侯顾我"、"德与石存"、“恩同海永”、“将苑羽仪”、“严侯永瞻”、“石存恩存”、“如海恩波”、“岘石恩同”等等,二湾摩崖石刻多为明代抗倭将领所镌,表达了将士上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战斗情怀。
海商文化
历史上
明州(宁波)是我国
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已证实,吴越大量的丝织品和越瓷通过明州港走向世界,而这支庞大的船队自唐朝以来即将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向东南亚、西亚和非洲。象山从北至南的200里航道,是这条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而石浦就是海商文化的桥头堡。
海鲜文化
石浦渔港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国家中心渔港,十八里港湾岛山环屏,五门罗列,可泊万艘
渔船,可航万吨海轮,早在汉时就被人们认识利用。数以万计的渔船装卸渔货,补给物资、桅樯林立、渔火灿烂。特别是海鲜之多,实属罕见。400多种鱼类、100多种
甲壳亚门、80多种贝类在这里汇聚,流向世界,被誉为海鲜王国。
旅游信息
交通信息
在
宁波汽车南站乘往
石浦镇的大巴车,6:30-19:10大约每半小时有一班车,票价41.5元。然后乘1、2路公交车到达景区。古城在海峡广场附近,跟公交司机说到渔港古城即可。
美食介绍
象山县地处
东海之滨,所生产的各类水产品具有体色光亮、骨质柔软、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吸收率可达95%以上)。象山除与其他中国菜肴一样,讲究刀工、火候、配料外其共性特色,概括起来是:原汁原味、清淳透鲜、嫩滑爽脆、色香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