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生
中国内地导演、编剧
蔡楚生(1906年1月12日-1968年7月15日)生于上海市,原籍广东潮阳,中国内地导演、编剧,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代表作《都会的早晨》《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蔡楚生早年在汕头市加入公会、组织剧社,此后只身来到上海,在不同影视公司担任普通职员。1929年,加入“明星”影片公司,任郑正秋的助理导演、副导演。1932年后进入联华影视公司,正式开始其编导生涯。
1932年的《南国之春》是其第一部独立执导完成的影片,1934年编导电影《渔光曲》,该片因其立意与艺术突出而受到广泛关注,后被推举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获得第九名的成绩。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该片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票房成绩颇佳。
此外,蔡楚生自1932年后,相继编导了《共赴国难》《都会的早晨》《新女性》《迷途的羔羊》。1961年,与王为一共同执导《南海潮》上部。
1968年7月15日,蔡楚生逝世,享年62岁。
2022年,在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典礼中,蔡楚生获“有突出贡献100电影工作者”荣誉。
个人经历
早年经历
蔡楚生是广东潮阳人,1906年1月12日出生于上海市,6岁时他随父母回到家乡,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在祠堂中读完四年私塾,此后,没有正式念过书的蔡楚生开始自己独自闯荡学艺的生涯。
蔡楚生早年在汕头市杂货店当学徒,他从底层杂工开始做起,无论布景、剪辑、演员、导演他都有一定经验。对知识的兴趣驱使他在闲暇时间学习文化与艺术,为其对电影艺术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在广东省革命潮流影响下,蔡楚生加入公会,适逢进业白话剧社演出作品,蔡楚生观看后便萌生了创作剧本的想法。他以当时的“发财热”为主题创作了滑稽剧《呆运》,成功加入进业白话剧社,演出也受到一定关注。
演艺经历
助理时期
大革命后,蔡楚生来到上海,进入不同的影片公司做勤杂工,后经人帮助进入“华剧”影片公司,参演一些龙套角色。著名导演郑正秋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材,便推荐其进入“明星”影片公司,随后又因其表现尚佳将他提拔为助手,先后担任助理导演、副导演职位。在此期间,郑正秋这位“伯乐”将电影专业知识耐心传授给蔡楚生,并让他辅助完成了《战地小同胞》《碎琴楼》《桃花湖》(前后集)、《红泪影》(前后集)六部电影制作,这为其后蔡楚生的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践经验。
独立成导
1931年后,蔡楚生转换到“联华”影片公司担任编导,《南国之春》是其第一次独立导演的电影作品,该片讲述了几个青年学子之间的悲欢离合,使他受到关注。同年,蔡楚生执导电影《粉红色的梦》,合作编导电影《共赴国难》。《粉红色的梦》讲述了上海一个青年作家罗文的人生故事;《共赴国难》则结合一·二八战争后高涨的抗日民主运动背景,讲述了华翁世一家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的感人故事。
1933年,他导演《都会的早晨》,该片赞扬劳动人民的品质,并通过主人公奇龄的曲折身世揭示社会阶级对立问题,显示出蔡楚生从追求唯美到关注现实的转变和导演才华。同时,影片上映后,获得了评论界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该片也成为蔡楚生艺术道路上的第一部成名作。
1934年,蔡楚生编导的剧情电影《渔光曲》上映,该片由王人美韩兰根等人主演,讲述渔民徐家与船王何家两代人之间的恩怨纠葛,以现实主义的风格反映出旧中国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和人生际遇,具有民族特色,播出之后便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收获较大反响,创造了连映84天的票房记录,后由近现代文教届代表人厉麟似等推举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获得第九名的成绩,被誉为“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2005年成功被评选为“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
1935年到1937年,他分别执导电影《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王老五》,题材各不相同。《新女性》由阮玲玉主演,主要讲述的是知识女性韦明在遭受了情感挫折、生活穷困和流言蜚语的苦难后,最终选择自杀的悲剧故事;《迷途的羔羊》是一部儿童电影,展现了小三子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王老五》则讲述的是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之下,贫苦出身的王老五和妻儿子女的命运故事。
全面抗战期间,蔡楚生执导了《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孤岛天堂》《前程万里》一系列电影,均以抗战为主题,讲述战争时期人民的水深火热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
再创佳作
1945年,参加联华影艺社以及“昆仑”影业公司的创建,并任编导一职。
1947年,由蔡楚生和郑君里共同编导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映,蔡楚生在导演时注重电影的后期制作,包括影片的剪辑和录音等项目。这部电影在资金紧张、时间缓慢、工程庞大的困难中完成制作,拍摄时常面临挑战,最终呈现的价值却超过制作成本原有的效果。该片以一个家族在抗战前后的兴衰荣辱,刻画出时代巨变中的社会图景,融入中国古典艺术技巧,真实而厚重地展现了历史面貌,被誉为“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史诗影片”。当时上海市主要上映外国影片的影院也撤下片子,转而放映《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命余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蔡楚生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和电影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和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1961年,与王为一共同执导《南海潮》,该片仅完成上部的拍摄与面世。在拍摄期间,二人讨论是否使用当时开始流行起来的彩色片,但蔡楚生考虑到能够放映彩色电影的影院稀少,无法满足大众需求,因而最后选择继续使用黑白片。
1968年7月15日,蔡楚生逝世。
2022年1月5日,在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典礼中,蔡楚生被授予“有突出贡献100电影工作者”称号。
个人生活
家族成员
资料来源:
逝世
1968年7月15日,蔡楚生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79年,他的冤案被平反。
主要作品
助理作品
资料来源
编剧作品
资料来源
导演作品
资料来源
荣誉奖项
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
电影人眼中的蔡楚生.中国知网.2023-03-02
蔡楚生.cnki学问.2023-02-26
蔡楚生.猫眼电影.2023-04-18
渔光曲 (1934).1905电影网.2023-04-18
共赴国难 (1932).豆瓣电影.2023-04-18
粉红色的梦 (1932).豆瓣电影.2023-04-18
蔡楚生电影艺术成就初探.中国知网.2023-04-18
电影学者戴锦华开讲电影人蔡楚生.党媒信息平台.2023-02-26
回忆蔡楚生.中国知网.2023-03-02
蔡楚生:【海天龙飞血空黄】.抗日战争纪念网.2024-11-11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助理时期
独立成导
再创佳作
生命余响
个人生活
家族成员
逝世
主要作品
助理作品
编剧作品
导演作品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