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斑鸠(
学名:Spilopelia senegalensis)是
鸠鸽科珠颈斑鸠属动物,体重95-121克,体长250-288毫米。是一种粉褐色斑鸠。尾长而翼短。与灰斑鸠区别在体型较小,无黑色颈环,色彩较深,更似欧斑鸠。无欧斑鸠那种颈部和翼上的图纹,但具带黑色斑点的褐色颈带。外侧尾羽羽端白,具独特的蓝灰色翼斑。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粉红。
一般栖息于沙漠、半沙漠、
绿洲及矮树丛生之地以及村庄及小镇附近。通常在地面觅食植物子、果实和芽,也嗜食谷物。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性胆大,不怕人。在地面上奔走迅速。分布于非洲、
阿拉伯半岛、
伊朗、
俄罗斯、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
尼泊尔、
巴勒斯坦、
叙利亚、
澳大利亚以及中国新疆等地。
注:棕斑鸠曾经分属于斑鸠属(Streptopelia),2014年划分为
珠颈斑鸠属(Spilopelia)。
棕斑鸠整个头和颈淡粉红色,头顶和前额较暗,颏、喉较淡,前颈基部两侧羽毛黑色具宽阔的棕色端斑,使前颈两侧形成黑色斑点状的黑斑。背、肩、内侧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最内侧次级飞羽以及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淡土褐色,有时缀有棕色,邻近中央的两对尾羽灰褐色具有窄的白色尖端,其余尾羽基部黑色,端部一半白色,且越往外,白色端部越向基部扩展。到外侧一对时,整个外全白色。其余翅上覆羽灰褐色,大覆羽羽缘较淡,翅缘和小翼羽黑褐色。飞羽暗石板褐色。胸
栗色向后转为粉红色,至腹和尾下覆羽则为白色,腋羽、翅下覆羽和两胁灰色。共有5个
亚种,其大小和颜色强度不同。
主要栖息于沙漠、半沙漠中的绿洲和矮树丛地区,以及农田、耕地、村庄、城镇公园、果园等人类居住环境。流连于干燥的地区,树木繁茂的
热带草原,沿水中几公里的
相思树属树丛里。
留鸟。通常成对或成3-4只的小群活动,但在水源地和食物来源充足的地方聚集成大群,甚至多达数百只。性胆大,不怕人。在地面上奔走迅速。主要以食物果实、种子、嫩芽和农作物种子为食。觅食主要在地上,有时在果园、公园和街道上觅食。
该物种的
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通常在4-10月。或许1年繁殖2-3窝。通常成对或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多营巢于村前屋后树上或公园和果园中的树上,高于地面15米左右。也在竹林、灌从和建筑物上以及废弃的房屋中营巢,亦经常营巢于房屋的阳台、排水管、墙壁上或房檐下。有时直接营巢于裸露的地上。巢呈浅盘状,甚为简陋,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结构甚为松散粗糙。每窝
产卵2枚,卵白色,呈卵圆形,大小为23-29毫米×18-21毫米。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
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棕斑鸠主要危胁是来自人们的捕杀和毁巢取卵。其次是
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