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斑鸠
鸠鸽科斑鸠属的一种鸟类
棕斑鸠(学名:Spilopelia senegalensis)是鸠鸽科珠颈斑鸠属动物,体重95-121克,体长250-288毫米。是一种粉褐色斑鸠。尾长而翼短。与灰斑鸠区别在体型较小,无黑色颈环,色彩较深,更似欧斑鸠。无欧斑鸠那种颈部和翼上的图纹,但具带黑色斑点的褐色颈带。外侧尾羽羽端白,具独特的蓝灰色翼斑。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粉红。
一般栖息于沙漠、半沙漠、绿洲及矮树丛生之地以及村庄及小镇附近。通常在地面觅食植物子、果实和芽,也嗜食谷物。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性胆大,不怕人。在地面上奔走迅速。分布于非洲、阿拉伯半岛伊朗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巴勒斯坦叙利亚澳大利亚以及中国新疆等地。
注:棕斑鸠曾经分属于斑鸠属(Streptopelia),2014年划分为珠颈斑鸠属(Spilopelia)。
形态特征
棕斑鸠整个头和颈淡粉红色,头顶和前额较暗,颏、喉较淡,前颈基部两侧羽毛黑色具宽阔的棕色端斑,使前颈两侧形成黑色斑点状的黑斑。背、肩、内侧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最内侧次级飞羽以及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淡土褐色,有时缀有棕色,邻近中央的两对尾羽灰褐色具有窄的白色尖端,其余尾羽基部黑色,端部一半白色,且越往外,白色端部越向基部扩展。到外侧一对时,整个外全白色。其余翅上覆羽灰褐色,大覆羽羽缘较淡,翅缘和小翼羽黑褐色。飞羽暗石板褐色。胸栗色向后转为粉红色,至腹和尾下覆羽则为白色,腋羽、翅下覆羽和两胁灰色。共有5个亚种,其大小和颜色强度不同。
雌鸟的羽毛和雄鸟相似,但比雄鸟更暗淡。幼鸟羽毛苍白,颈部缺乏成鸟的色彩。
虹膜及外眼眶暗褐色,嘴暗角褐色至近黑色。脚深肉色至淡粉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95-121克,体长250-288毫米,嘴峰12-13毫米,翅120-143毫米,尾104-119毫米,跗20-21毫米。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沙漠、半沙漠中的绿洲和矮树丛地区,以及农田、耕地、村庄、城镇公园、果园等人类居住环境。流连于干燥的地区,树木繁茂的热带草原,沿水中几公里的相思树属树丛里。
生活习性
留鸟。通常成对或成3-4只的小群活动,但在水源地和食物来源充足的地方聚集成大群,甚至多达数百只。性胆大,不怕人。在地面上奔走迅速。主要以食物果实、种子、嫩芽和农作物种子为食。觅食主要在地上,有时在果园、公园和街道上觅食。
叫声是五音节的快速而压抑的咕咕声,第三、四节音比其他的高,如dododeedeedo。数鸟会同时叫。一年四季可以听到,包括在夜间,但不那么频繁。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贝宁不丹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乍得、中国、刚果科特迪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吉尔吉斯斯坦、利比里亚、利比亚马拉维、坏的、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泊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卡塔尔、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引进:澳大利亚西班牙
不确定:加蓬
生长繁殖
该物种的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通常在4-10月。或许1年繁殖2-3窝。通常成对或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多营巢于村前屋后树上或公园和果园中的树上,高于地面15米左右。也在竹林、灌从和建筑物上以及废弃的房屋中营巢,亦经常营巢于房屋的阳台、排水管、墙壁上或房檐下。有时直接营巢于裸露的地上。巢呈浅盘状,甚为简陋,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结构甚为松散粗糙。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呈卵圆形,大小为23-29毫米×18-21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棕斑鸠主要危胁是来自人们的捕杀和毁巢取卵。其次是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参考资料
棕斑鸠.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06
棕斑鸠.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4-09-06
棕斑鸠.中国动物主题资料库.2024-09-0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