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恩寺
河南省洛阳市迎恩寺
迎恩寺,俗称东大寺,位于今洛阳市老城东关爽明街北端、夹马营路东,现为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所在地,始建于朱由校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该寺是明福王朱常洵为其生母郑贵妃“抒因心之忠孝”而建的,“心之善可因也;心可因,故恩可迎也”,遂取名“迎恩”。
正文
迎恩寺俗称东大寺,位于今洛阳市老城东关爽明街北端、夹马营路东,现为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所在地,始建于明熹宗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朱翊钧万历皇帝封爱子朱常为福王,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福王就藩洛阳市后,在河南府城东北隅兴建福王府。福王府规模宏大,十倍于常制,四周有高厚的墙垣,“崇台连城,似帝阙”。共建有四门,正门名正华门,地在今东大街;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望京门。到了清代,福王府曾作为河南府署所在地。福王府遗址,位于今老城青年宫一带,正华门前一对高大威武的石狮,今保存在新辟的青年宫广场。
福王就藩洛阳十年后,福王打着“奉敕创建”的旗号,兴建“迎恩寺”。迎恩寺坐北朝南,占地一百二十亩,山门前有一座歇山式建筑的高台戏楼。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金刚殿、天王殿、正殿、延寿殿、藏经楼等建筑。山门镶青石门额,上刻“迎恩寺”三个大字;山门内中轴线西侧,竖立二通高大的创建碑,金刚殿三楹,天王殿三楹,殿之两侧有钟、鼓楼;正殿三楹,内供释迦牟尼,殿东侧有伽蓝殿三楹,西侧有祖师殿三楹;延寿殿五楹,殿东西两侧有禅堂;藏经楼五楹,两侧配楼十八楹,内储大藏经。最后有假山一座。另有地藏与十五殿三楹,僧舍十八楹。现存的《迎恩寺碑记》载:修建迎恩寺,“费以巨万,而公帑无与;成以逾年,而徭役无与。商者、陶者、工者乐就之,官府、农民若罔闻也”,可以想见创建迎恩寺工程之浩大以及广大商者、陶者、工者的钱财、劳役负担之重。
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克洛阳市弘光帝慌忙从福王府“微服”、“城”逃至迎恩寺藏匿,被起义军从天王殿搜出,并被处死于周公庙前。对此,清代鹿樵纪闻》有一段文字说:“福王及世子由缒城走,王以体肥不能远去,贼得而杀之,称其肉,重三百六十余斤。”
到了清代,迎恩寺成为“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龙牌置放处,满朝文武、地方官吏,凡光顾或是途经洛阳者,均要到迎恩寺拜龙牌。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三月,林则徐充军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时,路过洛阳市,曾到迎恩寺拜谒龙牌,并与迎恩寺和尚香海上人有往来书赠。
清末迎恩寺逐渐荒废,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仅存几座孤殿、碑刻、古柏等。不幸的是,仅存的几座殿宇,也在日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被日军飞机夷为平地。解放前夕,中国国民党驻军在此修筑工事,使迎恩寺残存遗迹再一次遭到毁灭性破坏。目前仅存碑刻两通以及柱础、石刻等遗迹遗物。
参考资料
洛阳迎恩寺.邢台市佛教协会.2015-12-13
目录
概述
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