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赫那拉氏(1841年9月13日-1896年6月18日),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嫡福晋,清德宗光绪帝爱新觉罗·载的生母,
慈禧胞妹。
叶赫那拉氏出身于
满族镶蓝旗的贵族家庭,乳名“蓉儿”。是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惠徵的次女。十五岁时参加选秀,但未能入选。
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由当时的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做主,叶赫那拉氏同醇郡王爱新觉罗·奕譞成婚,成为了奕譞的嫡福晋。婚后,夫妻两人相敬如宾。叶赫那拉氏为奕譞陆续生下四子一女,只有次子爱新觉罗·
光绪帝长大成人,即
光绪帝。 后因载湉入宫以及其余三子一女夭折,叶赫那拉氏大受打击。此后,她在王府常年吃斋念佛,希望保佑光绪帝平安无事。光绪十六年,醇亲王奕譞病逝,谥法为“贤”,
叶赫那拉氏也被称为“醇贤亲王嫡福晋”。奕譞离世以后,叶赫那拉氏的身体每况愈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下旬,叶赫那拉氏病重。病危之际,光绪帝多次奉
叶赫那拉氏之命,前往醇亲王府探望。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初八,叶赫那拉氏病逝,终年55岁,
光绪帝辍朝十一日。离世后,叶赫那拉氏被追封为“皇帝本生妣”,与
爱新觉罗氏奕譞合葬在北京
妙高峰的
醇贤亲王园寝中,俗称七爷坟。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遵太皇太后慈禧遗诏,追封叶赫那拉氏为“本生祖妣醇贤亲王嫡福晋”。
对于叶赫那拉氏的名字,《
清史稿》等权威原史料和相关研究中并未提及其具体姓名,仅称其为“叶赫那拉氏”,但学者贡发芹、
郑天挺等人在其作品中称其名字为“婉贞”,其具体名字尚存在一定争议。
人物生平
出身官宦
叶赫那拉氏,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1841年9月13日)出生在满族镶蓝旗的贵族家庭,乳名“蓉儿”。是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惠徵的次女,父亲惠徵死后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母亲
富察氏,
慈禧亲妹。祖父景瑞做过
刑部员外郎,
曾祖父吉朗阿担任过
户部员外郎。
成为福晋
按照
清代惯例,
八旗内所有十三岁以上女子须参加选秀,落选之后才能婚嫁,严禁私自嫁娶。
叶赫那拉氏十五岁时,依例参加选秀。落选后,待字闺中。
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当时姐姐慈禧太后还是懿贵妃,深受
爱新觉罗·奕詝宠爱。经她做主,把自己的妹妹叶赫那拉氏,嫁给了咸丰皇帝的弟弟,当时19岁的醇郡王爱新觉罗·奕譞,成为了奕譞的嫡福晋。两人奉旨成婚后,依例先行分府出宫,受赐的府邸坐落在宣武门内的太平湖东岸。
骨肉分离
婚后,叶赫那拉氏和
爱新觉罗氏奕譞相敬如宾。后来王府中来了三位侧福晋,但家庭关系大体比较和睦。
叶赫那拉氏一共为奕譞生下四子一女。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初二,叶赫那拉氏为奕譞生下长女。
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十八日长女早殇,年仅六岁。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初六,叶赫那拉氏生下长子爱新觉罗·载瀚。第二年载瀚被赏头品顶戴,同年十一月初二夭折,不到两周岁。载瀚死后五年,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叶赫那拉氏又生下次子爱新觉罗·载湉,即光绪帝。第二年九月,爱新觉罗·奕譞进封为醇亲王,叶赫那拉氏成为了醇亲王嫡福晋。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
爱新觉罗·载淳在皇宫
养心殿东暖阁病逝,终年19岁。由于同治帝没有子嗣,
慈禧遂立奕与
叶赫那拉氏之子
光绪帝入嗣大宗,即光绪帝,登基后仍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由于光绪帝入宫时年仅四岁,慈禧太后便让叶赫那拉氏搬进宫中对其进行照料。此时光绪帝已过继给
咸丰,叶赫那拉氏在宫中须遵循君臣之礼。后来,叶赫那拉氏离宫。根据
清代家法,
慈安太后、慈禧两位太后是光绪帝的正式母亲,不允许叶赫那拉氏再进宫探望。
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初八,叶赫那拉氏的三子出生,第二天便夭折了。时隔五年,光绪六年(1880年)十月二十六,
叶赫那拉氏的四子爱新觉罗·载洸出生。次年十二月,
慈禧懿旨,赏载洸为奉恩辅国公。由于骨肉相继离开,当载洸出世时,叶赫那拉氏更加疼爱。在喂养孩子方面,叶赫那拉氏信奉“净饿一天”的养生之道。因此四子载洸因营养不够,光绪十年(1884年)年仅五岁便夭折了。
郁郁而终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三月,慈禧太后懿旨,特赏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和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乘用杏黄轿。奕譞坚决推辞,慈禧并未同意,但此举赢得了慈禧的称赞。
叶赫那拉氏性格谦虚谨慎,此后多次进入内廷间并无一次使用杏黄轿。
由于先后失去三子一女,仅有的儿子
光绪帝入宫无法相见,叶赫那拉氏大受打击。此后,她在王府常年吃斋念佛,希望借此保佑唯一存世的儿子平安无事。光绪十六年,醇亲王奕譞病逝,谥法为“贤”。爱新觉罗·奕譞被称为“醇贤亲王”,叶赫那拉氏被称为“醇贤亲王嫡福晋”。
奕譞离世以后,叶赫那拉氏的身体每况愈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下旬,叶赫那拉氏病重,
慈禧同意她和光绪帝相见。病重期间,光绪帝曾四次与慈禧太后一同前往醇亲王府探望。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初八,叶赫那拉氏病逝,终年55岁。
隆重丧礼
叶赫那拉氏病逝后,慈禧太后从皇宫
仪鸾殿乘轿出发,前往醇亲王府祭奠。
光绪帝辍朝十一日,奉慈禧太后之命,前去醇亲王府看望叶赫那拉氏的灵柩。第二天光绪帝再次前去悼念。醇亲王奕譞去世时,被追封为“皇帝本生考”。慈禧太后懿旨,醇贤亲王嫡福晋追封为“皇帝本生妣”。
同时,光绪帝服丧一年,服丧期间,在皇宫内殿身着素服。农历初一时,光绪帝身穿
礼服祭拜
太庙,然后到
慈宁宫、
太和殿参加朝会。但在升殿时不宣读表文,没有乐器演奏,取消了皇室宗亲和朝廷官员的宴席。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遵太皇太后
慈禧遗诏,追封醇贤亲王为“本生祖考醇贤亲王”,醇贤亲王嫡福晋为“本生祖妣醇贤亲王嫡福晋”。
人物关系
人物争议
姓名争议
当前在权威史料和清史的权威研究中,对于醇贤亲王嫡福晋都是只称“
叶赫那拉氏”,并没有权威的说其名为“婉贞”的出处。虽然如贡发芹的《史林拾荒》、郑天挺版本的《清史》中直接称其为“叶赫那拉·婉贞”,但是并无明确来源。权威史料如《清史稿》称光绪帝生母、醇贤亲王嫡福晋均为“叶赫那拉氏”。《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中也称其为“叶赫那拉氏”。北京故宫博物院发表的《醇贤亲王奕譞的四位福晋》一文中,称醇贤亲王嫡福晋为“叶赫那拉氏”。上述权威史料都没有提及“叶赫那拉·婉贞”这个名字,因此其具体是否名为“婉贞”存在争议。
族源争议
民国以后, 很多学者认为
叶赫那拉氏和
慈禧两人的父系家族,是叶赫部贝勒金台石后裔。《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记载,努尔哈赤率兵攻占叶赫部后,其族众分别被编入满洲正黄、 正白、 正红、 镶白、 镶蓝五旗,授职为官,叶赫部贝勒金台石就是其中一族,族姓纳喇氏。
而主要记载慈禧太后父系家庭情况的《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中则记录,始祖为德贺讷,其子鄂勒柏哩为二世,喀山为第三世,族姓纳喇氏,祖居地为叶赫苏完地区。天命年间,叶赫部未被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占前,喀山由叶赫地方率领家人及部属归附努尔哈赤,被任命为骑都尉,后来担任佐领。
据
吉林省考古学者赵殿坤考证,叶赫部贝勒金台石一族的再迁世居地为叶赫东、西二城,而喀山祖居地苏完地区,皆在叶赫东、西二城的东北方向。不管从归附时间还是世居地来看,喀山与金台石非同宗同祖,而是隶属叶赫部世居苏完地方的另一纳喇氏。
人物评价
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评价叶赫那拉氏秉性和
慈禧完全不同,墨守成规,一丝不苟。
墓葬信息
海淀区北安河乡西北的
妙高峰有座园寝,占地约八平方公里,爱新觉罗·奕譞和嫡福晋
叶赫那拉氏逝后合葬在这里,俗称“
醇亲王墓”。园寝东起“草场”大道,西至妙高峰峰顶,南与“九王坟”毗邻,北接狼窝村。园寝内共有三处墓葬,分别为
醇贤亲王园寝、醇王府幼殇子墓、奕譞儿子
爱新觉罗·载沣的福晋即溥仪生母瓜尔佳氏墓。奕譞园寝位于妙高峰东麓,坐西朝东,前方后圆。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40米,围有3.3米高的乾摆灰砖墙,上覆绿
琉璃瓦墙帽。
园寝从低到高分成7层,最下是78级石阶,上面为一圆弧形平台,平台上是一座黄色琉璃瓦覆顶的高大碑亭,碑文记载有醇亲王的生平。碑亭后为月牙河,河上跨一
汉白玉拱桥,过桥为3
开间的宫门,内为5间享殿。园寝最高处有大小4座宝顶,正中为奕譞与嫡福晋叶赫那拉氏合葬墓,另3座则分别埋葬侧福晋颜札氏、
刘佳氏和李佳氏。
轶事典故
闭眼听戏
同治离世后,
叶赫那拉氏太后照常听戏作乐,有次接叶赫那拉氏进宫看戏。叶赫那拉氏奉召前去,坐在戏台前却闭上双眼。慈禧问她因故闭眼不看戏。叶赫那拉氏闭眼表示现在是国丧,不能看戏,慈禧无可奈何。
语言忌讳
叶赫那拉氏忌讳很多,家人在她面前说话都要注意。像“完了”、“死”这类字,要用“得了”、“喜”等代替。
抽打奴仆
叶赫那拉氏平日里吃斋念佛,放生烧香,甚至在夏天不敢到花园散步,担心踩死蚂蚁。不过打起奴仆来,毫不含糊。醇亲王府以前有一个叫“祁贵”的老太监,患有很厉害的颜面神经抽搐病。当别人问他如何得了这个病时,他说是醇亲王嫡福晋
叶赫那拉氏经常用毛掸子的藤把抽打他造成的。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