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晓松
北京画院副院长
莫晓松,1964年生于陇西县,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北京画院副院长。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北京美协理事等多个组织的成员。莫晓松出版了十多种个人画册和技法书,同时也是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北京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等职位的担任者。
社会任职
艺委会副主任、创作室主任,教育委員會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美协理事,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北京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美协会员,全国美展评委。
主要成就
1989《石痴米芾》参加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览,获甘肃省美展金奖。
1994《荷塘》参加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
1999《暗香》参加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
2000《冬至》《河西九月天》《夏绿》三幅作品参加文化部在法國巴黎举办的迎接新世纪中囯画艺术大展,三幅作品为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中心收藏。
2001《荷塘逸趣》参加“百年中国画展”。
2002《春到红墙》获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金奖。
2003被评为甘肃省文联第二届“德艺双馨”文艺家。
2006为国家宁夏大剧院创作巨幅工笔花鸟作品《华春发花气香》,?列于國家大剧院贵宾接见大厅。
2007为中央统战部创作巨幅工笔花鸟作品《春鹤图》。
2008为中央驻澳联络办公室创作花鸟作品《十里荷塘》《玉兰春意》。
2009为中央政治局创作《京华春韵图》。
2010先后为国家领导人办公室创作《秀水春晖》《春晖》《春晖烂漫》(与王明明合作)。应外交部邀請,为中央驻港特派员公署,中央驻澳門特派员公署,中国驻馬來西亞大使館、駐緬甸大使館,駐韓国大使館创作巨幅工笔花鸟作品,陳列在主要場所。
2012《清和我心—莫晓松工笔花鸟画展》北京画院美术馆
2013在澳门博物馆舉辦中國画展。
2014年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舉办画展。
2015年參加法国罗浮尔宫《世界美术大展》。
2016年后在山东博物館,深圳关山月美术館,云南博物馆,广西华桥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福建美术館等地举办画展和联展。
2017年在雍阳美术馆举办“寻脉舒怀一一莫晓松书画作品展”。
2022年9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书画频道、北京画院、中国工笔画学会共同主办的“寻迹思远——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在书画频道美术馆举办。
2023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举办“根盛花荣”莫建成、莫晓松工笔花鸟画作品展。
人物评价
晓松的工笔花鸟,得其"静”而追其“动”,在清冷幽散的氛围里把握到了一种跃动的生机,也呈现出一种典雅凝重的永恒感。这一点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是十分难得的。在处理色与墨、工笔与写意的结合关系的问题上,晓松作品中的尝试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它将传统水墨的晕染法甚至泼墨法直接引入到工笔画创作中,用来表现西部地区大漠戈壁的苍茫、宏阔与荒寒,调和画面局部色彩与整体意境的协调关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浑厚的精神气质与感人的震撼力。
晓松在画中一再实践着工与写的结合、线与面的结合,以及冷色调在画面整体中的情绪表达效果。应该说,他的这种尝试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个问题也是当下其他工笔花鸟画家一直在苦苦面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上,晓松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也兼有中青年画家固有的勇气、锐气与开拓精神。他一度对宋人花鸟抱有浓厚的兴趣,对于宋代院体工笔花鸟的设色和布局颇有心得;他对元代文人写意的山水、花鸟亦情有独钟,并试图将诸多山水画的写法融入到花鸟画的表现手法之中,在工笔重彩中加入泼墨肌理。对于中国画的大传统,无论是古人还是近代大家,晓松一向是以一种谦慎好学的心态去面对的,他的视野很开阔,思考也较为深入。晓松在吸取传统营养的同时,也勇于打破既定画科于故有技法的边界、规调,汲取了很多现代因素。
晓松的灵气在于,在拥有扎实的造型、用色的基本功之外,他肯在创作背后的文化意境上下工夫,使作品具有一种深层次的艺术感染力。因此,他的作品既不流于俗气,也不故弄玄虚,画如其人,真诚而敏感,执着而亲切。我相信,作为一位实力派的中青年工笔花鸟画家,晓松将凭借自己的天赋与勤勉,在未来的艺术之途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王明明
在艺术语言与境界格调上,莫晓松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多强调自然物象的孤寂与清伶,力求显现某种局部放大了的、静谧、庄严而带有某种崇高感的诗情。其作品兼有传统工笔画阴柔、清澈的倾向与水墨写意画放逸、自由的属性,从而呈现出一种暗藏的悲怆意境。将工笔画注入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这使晓松的工笔花鸟不仅拓宽了传统工笔画的抒情路数,更赋予工笔花鸟画以一种宏观视角的终极性思考。
面对他的画作,会让观者感到周遭的世界突然静下来,节奏缓下来,直到陶醉在一种律动与清劲的味道,沉浸在一种潜藏的、欲说还休的激情。这种激情不是如喷泉那样直接喷薄而出,而更像经过百转千回的抑郁、跌撞之后流渗出来的山间石缝里的小溪,清冽、冰凉却暗藏着勃勃生机。由是,晓松花鸟世界里的诗意就有了它独特的味道,其背后潜藏着晓松其人浑厚、直爽的陇西人天性,与其画寂寞、感伤而又大气磅礴的意象。这种在今日画坛尤为珍贵的静穆感,既超越了都市风情的浮躁喧嚣或与此相对的愤世嫉俗,也不同于书斋之中的赏玩消遣,以雄浑而清丽的风格自成一派。尤其是其兼工带写的尝试,使笔墨的氤与线条的清丽结合得浑然天成,并凸显了饱含现代意味的形式感和视觉节奏,这种尝试显然突破并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富贵”或“野逸”的审美标准。
从绘画语言本体来看,晓松的工笔花鸟画既有集古之处,又有新变之风,是工笔花鸟画现代性形态的典型体现。他对于传统的痴迷与珍爱有其自己的选择,元代文人水墨花鸟画的清静与士气一直是他在自己的创作中竭力追求的审美取向。他的花鸟画试图在墨与色之间找寻一种微妙的平衡,发掘二者的有机联系,力图达到“以工写意、意从工出”的工写浑融之境界,可以看作是今人对元代文人工笔花鸟画以墨代色之样式的延续与创新。
——于洋
在晓松的画中,工笔画的精致与写意画的意境,相映成趣。而且即使在他的工笔中,也深深地渗透着写意的韵味。例如他的《大漠行》、《泛水新荷》、《河西九月天》等等,竟是写意多于工笔。即使是工笔,晓松也喜欢把他的工笔处理得含蓄、朦胧,不即不离,若隐若现。这是传统中原地区诗画所特有的意境。
晓松喜欢一种寂静,一种悠远,他所营造的艺术世界,是冷隽,是高古。就像音乐家用音符,诗人用文字,他用点线色彩来表达生命的旋律与节奏,而无论是花是鸟,是风是月,都成为他心灵的浅吟低唱式的独白。
——刘默
首先是结构之和谐:艺术作品“完美”的基础在于结构,结构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对结构的认知,也就是要析辨、领略和谐的结构性变化,从而会深化对现代工笔画本体与本质的认识。有了这种悟道,晓松的作品就有了深度。其次是语言之和谐:晓松在用线上功力沉厚,或谨毛细缕,或纵毫腾举,疏密轻重粗细等等,靡不毕究;在用色上善发其长,传统颜料层染遍施,则苍颜秀彩,莫不惬洽。石绿朱砂绘粉交叠,则鲜明敦厚,文采顿异。或冷暖区别,或色调变化,均象物斯彰,丰富着语言体系。再次是形象表现之和谐:面对花鸟世界,静而感之得其意,动而感之求其神,察微观变,以雕以琢。画花,富滋明润,韶秀勃勃,有动人之神;画鸟,兴象速肖,风华奕奕,有妙美之态。严稳畅,则神态明,灵和溢,还反于朴。再是工写转换之和谐:晓松心识通达,能工笔,能水墨。大写小意,挥毫钩摭,笔花墨瀋,滚滚不竭,沛然出之,一发破的得新意。另外是儒雅格调之和谐:凡书画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成,咏歌嗟叹懽愉恻怆,纵然默揽万变,必得文心过滤,于灵秀、于优游、于温厚、于清雅淡中。而作品之雅,气在文儒,风格自有。
——杨悦浦
莫晓松的画作不仅反映了一种心境,也反映了绘画的本来面貌,即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说的“穷神变、测幽微”,也就是徐悲鸿所说的“尽精微,致广大”。这种对于自然生命的体验不需要场面浩大,轰轰烈烈,也不是“奇观”式的装置艺术所能表达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在精神就在点划披离、三皴九染中呈现,如同古人所讲“一花一世界”,反映出大千世界生命的精神状态。
莫晓松继承了齐白石的花鸟传统,取精用宏,在工笔与写意之间,在虚实之间,在黑白与色彩之间,在微观物象与宏观视野之间,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达到一种精妙的平衡。
莫晓松的艺术,应该从现代城市生活角度得到新的解读,他的花鸟画对现代城市中生活的人,不仅是现代生活强加于人的紧张与焦虑的解毒剂,更是一个让个体情感回归自然的心灵家园。
——殷双喜
莫晓松是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角度去选择、体验和评价这些西方文化中的经典的。这其实也是正常的观照世界的角度。每个人只能从自身所在的历史文化积累、素养,和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去观照一个与自己的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别的异质文化,我们不可能自欺欺人的去确立一种超越民族与国家的所谓普世的世界文化的眼光,从来就没有这样一种“世界眼光”或“全球视野”。当莫晓松用自己这种中原地区眼光去观照欧洲文化的时候,他的艺术中反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特色。莫晓松把这种状况称为,“我和世界之间互动”。
——林木
获得荣誉
2023年,位居《中国国画家2023年8月人气指数排行榜》第80名。
目录
概述
社会任职
主要成就
人物评价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