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野王
南朝梁陈间官员、史学家
顾野王(519年—581年),原名体伦,因仰慕西汉冯野王而更名,字希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著名文字训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
梁大同四年(538年),二十一岁的顾野王被朝廷授为太学博士,太学为当时官方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梁大同九年(543年),顾野王带领编团队完成了《玉篇》。《玉篇》为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中原地区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萧衍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顾。顾野王在长洲县(今苏州)招募士兵抗击叛乱,由于寡不敌众,行动一时失败。顾野王逃到会稽郡东阳市的刘归义一起抗击叛军。公元552年,“侯景之乱”平息,太尉王僧辩对顾野王很赞赏,让他担任海盐县监。晚年,顾野王潜心于写作,编著志书。陈顼太建十三年(581年),顾野王去世,诏赠秘书监。顾野王墓位于苏州石湖风景区。
顾野王一生著作繁富,有《玉篇》30卷,《舆地志》30卷,《符瑞图》10卷,《顾氏谱传》10卷,《分野抠要》《续洞冥记》《玄象表》各1卷。他在历史、地理、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尤以语言文字方面成就最高。唐至德二年(757年)他被追赠为右卫将军,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被追封为镇远侯。
人物生平
顾野王出身吴地名门望族,祖父是顾子乔,南梁东中郎武陵王府参军。父亲顾烜,信威临贺王 记室兼本郡五官掾。
从小聪明颖异,9岁曾写成《日赋》,文采可观,领军朱异见了大为惊奇。12岁随父去建安(今福建建瓯),撰成《建安地记》两篇。博学宏才,天文地理、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
梁大同四年(538),拜太学博士,不久,升为中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侯景之乱,顾野王返回海盐,召募乡党数百人,支援京城。乱平,太尉王僧辩命其作海盐县监。陈霸先即位,任金威将军、安东监川王府记室参军、府议参军。陈顼太建年间,迁国子博士、太子率更令。不久领大著作,掌国史,为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后以才学显著,迁为黄门侍郎、光禄卿。太建十三年卒,诏赠秘书监、右卫将军。至德二年,又赠右卫将军。
主要功绩
顾野王工诗文,善书法、丹青,擅长人物,尤工草虫。宣城王陈项为扬州刺史,建官 舍,请他绘《古贤像》于壁,又请琅王褒题赞,时人称为“二绝”。宋徽宗曾得其《草虫图》,称为精工之作,著录于《宣和画谱》。
任梁太学博士时,奉命编撰字书,“总会众篇,校群篇”,搜罗考证汉魏齐梁以来古今年内文字形体、训诂的异同,编撰成“一家之制”的《玉篇》30卷,当时他年方25岁。此书为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
个人作品
顾野王一生著作丰富,内容涉及文学、文字学、方志、史学等多方面。其编纂的《舆地志》是全国性总志;另著有《符瑞图》《顾氏谱传》《分野枢要》《玄象表》及志怪小说《续洞冥记》等;另撰《通史要略》《国史纪传》,未竟而卒。
后代纪念
顾公庙
根据宋代《云间志》等记载,唐末五代,金山亭林重建宝云寺时,建顾公祠,供奉顾野王,纪念他在此营造“读书堆”私家园林,撰写《舆地志》等著作,开启东南文明。
据明弘治《吴江志》、清乾隆《吴江县志》、光绪《吴江县续志》等方志记载,顾公庙所在的顾墟为吴江北门外一都之地,原为顾野王之旧宅,相传为其著《玉篇》之处(宅内有一轩,名“听江轩”),后立庙于此(俗传此地在吴淞江滨,常有潮患漂没田庐,顾公喝之,遂止,当地百姓称顾公为“喝潮大王”)。
顾公庙初建无考,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秋九月,吴江知县石处道因事来至顾墟,见一古祠甚为简陋,遂问随行之人,答曰为顾公庙。石知县进祠拜,见只将顾雍之像“绘形于板”,且“衣冠不正”,于是,“撤除腐 弊,改作基构,立其像,设榜以位号,春秋祀之”,并自作改建之记。明宣德二年(1427),知县贾忠重建。成化八年(1472),知县王迪修。崇祯七年(1634),知县章日重修。
清顺治十八年(1661),重绘神像。康熙七年(1668),增建两庑门楼,在祀三高祠(该祠祀范蠡、张翰和陆龟蒙)的同日致祭,祝文中云道:“惟公居陈国之显官,任黄门之清职,制玉篇以深裨于士教,捍潮势以广益于农田,兹其美功合登祀典式……”。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1807),祠,顾野王后裔贵诚修之未毕,后十六年,汝敬“以闻于当道时抚吴大中丞章公煦以公祠列于防护之案”,于是“援例具奏”,“谕旨给帑银八百四十七两有奇”,使“庙貌一新”。同治十一年(1872),祠又重建。
顾公庙历经沧桑。据三里桥村的徐有连老先生说,上世纪五十年代顾雍庙改为了学校,庙内顾公、顾夫人两尊塑像暂置于校内,随后,由乡民移放于夹浦桥附近的吴淞江边一个草棚里,后又请了回来。“文革”开始后,顾公庙遭受了灭顶之灾,被予以拆除,两尊塑像则由乡民偷偷放置于苏州观音山中峰寺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乡民们在顾公庙原址附近,搭建起了一座小型的顾公庙,两尊塑像重回故地。
让人庆幸的是,在吴江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顾公庙(顾野王纪念馆)于2006年正式恢复重建。经前后一年余时间,于2007年下半年竣工。
重建的顾公庙位于三里桥生态园内,四周花树扶疏,池水潋滟,假山错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庙西傍京杭大运河,西南与吴江区文物保护单位三里古桥相望,组成了一幅“黛瓦高桥迎绿水,红花繁树掩黄门”的美妙图画。
重建的顾公庙由石牌坊、山门和大殿组成。石牌坊为四柱三门,南北两向均镌刻着坊额,南向为“先贤顾公”“秘书笃学”和“力辟道扃”,北向为“侍郎故里”、“古吴绍韵”和“梁陈遗风”,并镌刻着四副对联,其中一副为清人吴时森句,其他三副为里人陈墨、张舫澜所撰。山门和大殿将进行陈列布置,完整、生动地再现顾野王这位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人物的双重形象。
墓地
光福寺,相传曾是顾野王第宅。寺旁有“墨池”(又称“墨沼”),传说顾野王在此著书洗砚。
寺边有祠堂以祭祀。其墓为市级文保单位,一直位于苏州石湖南岸的下舟村,现已无该村,建为苏州国际教育园,墓地未受影响,进苏州市职业大学校园可以寻见(从职大8号门进入,沿顾公路向北走约200米,过桥便是墓区)。占地约50平方米,封土存高2米,直径10米。墓上下有大石五块,传为陨石,故俗称“落星坟”。内一石镌清嘉庆八年(1803)钱大昕“陈黄门侍郎顾公之墓”。墓前原有“顾公神道”两柱出头无楼石坊一座及乾隆年间所立墓碑,毁于1966年。顾野王墓于195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降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史书记载
《陈书 卷三十 列传第二十四》
《南史 卷六十九 列传第五十九》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功绩
个人作品
后代纪念
顾公庙
墓地
史书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