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村,位于
邱县县城东南14.5公里处,隶属
邱城镇。有680户,2559人,皆为
汉族。耕地4685亩,林地290亩。人均纯收入4620元。汉代以前建村。据传:
商汤路过时将马遗忘,故人们称此村为忘马村,实为王马村。村人嫌村名谐音不雅,因该村有
汉白玉佛造像,民国23年经村人时任县教育局局长郑裕德报请县长薛儒华批准改村名为石佛寺。1966年又改名为新立村。1982年复名为石佛寺。地势平坦,潮土地。主产棉花、小麦、杂粮等。2015年该村被邱县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县级重点打造的50个“示范村”之一。
据县志记载,石佛寺村物产丰富,名人辈出。如曾任邱县教育局长的郑裕德,大力募款资助贫困学生,政声颇佳,还曾参与民国版《
邱县志》的编。现村名也是他向时任
邱县县长薛儒华申请才得以批准的。村人郑尊贤,在民国五(1916)年与人合伙在邱城开设“正吉银号”,经营钱帖汇兑
银元、制钱、铜元等。实为邱县
金融业先驱。在民国二十(1931)年引进美国棉种,两年后邱县皮棉产量即达1500万斤。现在邱县作为全国棉花百强县,郑尊贤先生引进美棉当属开先河之举。抗战爆发后,他毁家难,捐田180亩资助建立筑先抗战学院(原
鲁西北政治干部学校),后又数次捐钱捐粮,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冀南三分区创办的《
人山报》曾在村中驻扎,及时传达中共中央政策精神、报道抗战军民的英勇事迹,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群众的斗志。在抗日及
解放战争期间,本村有革命烈士六人:尤振华、武清店、牛绍亮、田付生、郑佩德、田金堂。另外,村西北有元代古墓遗址,历史久远。村中龙王庙、天主教堂于旧志中皆有记载。村中邱县第六中学系本村名人童金明和全体村民于1987年捐资兴建,有二层教学楼一栋,九十年代之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均居全县前列,为国家、社会输送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据民间传说:
夏桀无道,
商汤造反、盛夏酷暑,商汤王在
卫河东岸为夏兵追赶,苦不得渡,危急万分。正无措之际,忽有一马飞奔而至,很温顺,似为旧骑。汤王来不及多想,即飞身上马,那马即驼着汤王渡河而西。追兵紧追,打马狂奔,一气跑到现下新井头村,但见那马大汗淋漓,呈大渴状。径直向一井走去,站石井台上,可见到井水闪闪
亮晶方解石,但苦无汲水工具。此时,众兵将亦口干舌燥,汤王只想饮马,解众将之渴,无他念,即弯腰用双手扒住井口,暗暗祈祷:"苍天有眼,井水有情,请以水助我"。祷毕,用力猛扳。也不知从那来的一股劲,井真的给扳倒了。汤王牵马顺着井帮斜下去,让马喝了个够。众兵将用手一捧,即可畅饮。
扳倒井位于
邯郸市邱县
邱城镇新井头村东屯(106国道)西边奶奶庙(三皇庙)北大坑内。据村民李思敬讲:"1972年在我拉土时发现,并随之掏出,水质甘甜,井真的呈扳倒状,人能从井口斜着下去走到水边。"现年66岁的高明贵讲:"事是真的,真可惜,因村有了自来水,废置不用,井砖已被人刨了。"
此时追兵将至,汤王上马又狂奔,跑到现下石佛寺村,即将马拴到一棵大树上,又饥又渴的汤王,跟着随从想到农家寻点吃的,不想此时追兵又到,慌忙之中,汤王只想逃命,竟忘掉了"恩"马。
汤王一口气跑到现下前段寨村,再也跑不动了。就坐下休息。始想起把马忘在上一村,随差人去找,马很快找回来了。不想那马原是泥马。渡河把外边弄湿了,饮马内里又渗透,出汗里外联起。马牵回来,到前段寨村见了汤王就散架了,没了气息,成了一堆泥。
商汤顿悟:"此天助也"。部下大惊,皆环而罗拜。汤王喃喃自语道:"泥马渡汤,
扳倒井酒,忘马村,断气寨。"
这就遗下
邱县辖内三个最古老的历史村名。扳倒井,忘马村,断气寨,现标准地名为新井头村、石佛寺村(忘马村)、前段寨村。
邱县旧志中关于村中龙王庙的记载:
徐德武,字益侯,江南金坛人,由贡监于
康熙二十年(1681)至二十八年(1689)任邱县知县,在任九年间,为邱县人民办了很多惠及后代的好事。旧志载,
康熙帝二十年(1681)甫下车,值
黄河柳彗之役,公捐资工所,购足其数,不以累民,二十一年(1682)三春无雨,二麦立枯,公泣为申告,复多方籴邻粟,按户赈给。是岁小麦不能布种,公为移江南春麦,遍及各乡,教以种艺。二十二年(1683)秋,复大饥,冬散谷。二十三年(1684),春施粥,自南北乡,远至百里外,并施衣服棺具。二十四年(1685)旱蝗蔽天,申灾未允,公奉百檄,设法捐赈,殚资力,活民无算。时城西雨雹,公向空默祷,至次早,王马村(石佛寺)民报,陨雹尽入本村龙王庙左右坑中,如响应焉。二十五年(1686),以漳河水患缮修旧堤。至二十六年(1687)六月,
曲周县民夜决堤,杀守堤者一人,公驰赴洒泪,昼夜立堤上,董塞决口,申吁
上官姓,勘讯数四,至逾年(二十八年1689),直隶,
山东省两
巡抚,会鞠于枣强,而狱始定,堤得保全,公之力也。是年,再施麦种,西北诸乡,冬复施衣。民力不能买耕牛来告者,辄相资给。念
学宫久,躬倡修。聚奎阁原在学宫隅,前以倾颓,移峙东南城头,从堪舆家言,复迁旧地。因义学久废,买地于察院东,创立书舍,礼骋贡生蒋某于内,凡贫而向学者,悉惠教焉。以邱处僻壤,寡生殖,则招布客,恤典商贸易者,至如归。于北王楼建涉利桥一座,立义冢于城东泰山庙后,案无留,片言析狱,如孟登坤杀孟三于瓜庵,胡大害吴宏道于万善,皆黑狱难究,公宛转电白,一时惊颂如神。邑中旧刹,有废必兴,如兴平堡寺,广生庙,
武功关帝财神庙,文殊庙,观音庙,悉顺舆情修复之。俸禄,升
黄平州知州,攀镫载道。任黔未几,旋内召,由部郎出知江西吉安府,士民立去思碑,建生祠于义学堂后,至今香火不绝。(清雍正六年《
邱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