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花
1889年梵高油画作品
鸢尾花(Irises)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在1889年5月创作的一幅作品,尺寸为73.7×92.1厘米,这是他生前最后一年的作品之一。在法国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内完成。现今,这幅作品被收藏在美国加州的保罗盖兹美术馆。
《鸢尾花》被誉为梵高在“圣雷米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画面被一片蓝色占去了大半,浅如海蓝,深似墨团,连花叶也绿中偏蓝。构图上,鸢尾花的整体造型 “内倾”,与左上角的一簇野菊呼应。这幅画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和和谐之美,洋溢着清新的气氛和活力。文森特·梵高通过他独特的视角赋予了普通的鸢尾花以精彩的形象、丰富的色彩和永恒的生命力。这幅作品似乎是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位经历了痛苦与挣扎的画家内心的无言倾诉。
1988年11月11日,《鸢尾花》以530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震惊了世界。而最初,1892年,凡高的朋友唐基老爹以300太平洋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随后,这幅画不断易主,直至1990年被保罗盖兹博物馆收藏。
作品内容
该幅画是文森特·梵高到圣雷米之后最早完成的作品之一。画中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左边的白花与最右方的浅蓝花相呼应。画家细心安排花朵位置,引导观者视线。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
画面被一片蓝色占去了大半,浅如海蓝,深似墨团——难以揣度的愁楚与痛苦的凝结。连花叶也绿中偏蓝,缘情随性的。那忧郁的蓝色属于他,伴着生命而来。构图上,鸢尾花的整体造型“内倾”,与左上角的一簇野菊呼应。野菊的红,与土壤色系相谐。赭红与蓝——一种躁动的情绪总在对话忧郁的述说。二者相接处,有一白色的鸢尾花,朵大,茎长,花蕊正对前方,成为画面的亮点。只是在一片一簇中显得突兀——特立独行孤傲的身影,彷徨于躁动和忧郁而前方没有路。这便是1889年5月间的梵。高,他将心魂留在了画上。
《鸢尾花》是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5月完成的一幅作品,鸢尾花很平凡,同向日葵一样。梵高画她,是在期许生命的然。用心向花叙述衷肠,把血给予了花的根,把眼睛给了花的瓣,把自己也期许了花。《鸢尾花》,是梵高灵魂的天堂鸟。
1892年,唐基(梵高的朋友)以300太平洋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他是梵高作品最早的赏识者之一,这幅画像和许多其他的梵高的画一样,在他死后不断地买卖,1988年在拍卖会上,有人叫出了5300万美元的天价。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及衡量。文森特·梵高就是梵高,他的画,也对经济规律的现象作了诠释。
作品鉴赏
这是一幅很美的作品,梵高似乎也如同喜欢向日葵一样喜欢画这种植物,画面中灿烂的蓝紫色鸢尾花十分突出,它的花形恰似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作者巧妙地将它那郁郁葱葱的粉绿色叶子作了低调的处理与远处的花草一同衬托出了鸢尾花的生动与灵性;再有地上红赤泥土的陪衬打破了画面冷色的调子,使得色彩对比强烈且和谐,并富有律动,色调也极其明亮,这正好体现出他“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的口号,整幅画面富有活力,洋溢着清新的气息。
鸢尾花本是一种很平凡的植物,但文森特·梵高赋予它精彩的形象与色彩以及永恒的生命力,这是一生浸在痛苦与无奈中度过的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画的鸢尾花是那么的可爱,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比真正的花还美,还真实。
鸢尾花的活动区域被放在自右上向下渐倾斜的大片领域内。花朵没有一个整齐的生长方向,每朵花有着自己姿态——却都是一种近似于挣扎的姿态,看起来像是想挣脱某种无形的束缚。这些向四面八方挣动的花朵,在并不明丽的青绿色花叶衬托下,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
《鸢尾花》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应该是位于画面左侧,那一大朵白色的鸢尾花。不是被众星拱月地包围在其中,而是选择了像个局外人一样,孤单地悄然独开。它离盛开的画面中重要表现的那片蓝紫色鸢尾花,和后面作映衬的万寿菊都有一段距离——孤寂又带有那么一点刻意的避世,这是明显的保罗·高更式构图风格,格外醒目。有的赏评上这样写:“这样耀目的白色花朵,在其它颜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生动和俏皮,更为整幅画增添了一丝生机。”
《鸢尾花》,画面上的花依稀是模样怪异状,但细细品味中,鼻尖处飘过那浓烈的气味,淡淡地、阵阵地、传说中的“味”,好似刻在你的画盘上、你的心上,继而翩跹飞舞着。宛如人们心灵,不语的期盼和那蓝紫色的浅浅的回忆。也极像人们将要绽放的青春一样,飞扬与燃烧在火红的岁月,尽管也要尽。但那美丽、那光芒、那生机,就在你注视瞬间的鲜活中像火山样喷薄。是炫耀与欢乐,是宣泄与任性,那样的记忆,那样的刻骨铭心。也许人们在历史的回放片段中,在生物进化链上,似乎早已遗忘了过去那寂寞的衣角、阴郁的阁楼、深的世界。而只用赞叹的目光,感受文森特·梵高,感受他寂寞、孤独与死亡。只凭这一纸画作的定格,抛弃梵高蓝紫色的忧郁和灰褐色的悲伤,也抛弃了人们对自己心痛的灵魂与愧疚,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永永远远。
在梵高那些要么笔法升腾,要么布局简洁的花卉作品中显得格外突出,纵然知名度不是最高,画面整体感却相当出众的《鸢尾花》,有着幽闭的构图,厚重的色彩,灵活饱满的笔触,和细致敏感的绘画视角。丰硕的蓝紫色花瓣,大面积绿色的尖头长叶向上欲冲,星星点点的黄色花蕊,加上在一旁做衬托的与之一同繁茂生长的万寿菊,还有花丛下砖红色的土壤——形态各异又浑然一体。
细心的人,在观赏文森特·梵高的作品时会注意到那种“前缩法”构图方式,就是将主要描绘对象突出但控制在一定区域,进而在背景上大作文章,使画面看起来更具纵深感和空间感。并且,圣雷米时期是梵高在着色上的要求最绝对的时期。所谓绝对是指绝对的鲜艳和明快,如要表现红色,那绝对是色感最强烈的红色,要表现绿色,那就是最青翠和浓郁的绿色。
版本信息
作品评价
《鸢尾花》不愧是梵高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如果拿他整个圣雷米时期的作品来讲,相信定然是除《星夜》之外,最受人推崇的作品,只是《星月夜》是风景画,况且那种永恒流动的旋涡质感是文森特·梵高独特个性的象征。
同样是梵高描绘花卉的名作,相比较著名的《向日葵》组画中如烈焰般火热的,从画面中倾泻而出的激情,和那沟壑纵横般遒劲的笔触与为增倾泻体感厚涂而出的高光,《鸢尾花》以着另一种基调触动着欣赏者的感官。
克制还是倾诉?压抑或是抒发?挣动的花朵,浓密的花叶,蓝紫色的浓郁傲然盛放。看《鸢尾花》最大的感受应该是,画家赋予了描绘对象一种天然本真的生命力,而不是以往时常表现出的粗犷与狂野。《鸢尾花》被称为“圣雷米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文森特·梵高画的《鸢尾花》,她首先是自然美,然后才是艺术之美。因为她,人们可以想到鸢尾花的如此大美,可以浮想联翩,可以对梵高肃然起敬。这幅画,整个空间几乎都被鸢尾花所覆盖,只有左下角的一小部分可以看到棕红色的土地;而整个画面上的鸢尾花大部分是蓝色的,其吸引人的视点又着重在鸢尾花的叶子上,似乎这些大量的叶子是主角,而这些叶子的颜色是蓝色的,如大海一样普遍普通的蓝色,是否象征着那些平凡的百姓,叶子的颜色在光的作用下,有点苍白,是否预示着他们生活的艰难;他们所烘托出的美丽,又是那么的骄傲,这种骄傲骑在他们头上,把他们的痛苦,都明朗地画在哪里,确实是值得人们深思的。而她们仿佛一点儿感觉都没有。
由此,而这些叶子们的身体都开始扭曲着,但不失其本来的一股剑气。而画的左上角是红色的鸢尾花星星点点的比较多,其底色稍微暗些,是否预示着高处也有暗淡的地方,正如与画的左下角的土地的颜色可以形成上下呼应的构图。同时,这几种颜色的运用,又使整个画面在色彩上层次很分明。而画的灵魂之处,就在于光的运用,使整幅画的生命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文森特·梵高在画中还画了一朵白色的鸢尾花,在整幅画中显得高贵而十分突兀,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再加上由于将鸢尾花的叶子画得很柔软开来。
这是一种用波动的方法去画的结果,就是突出强调了色彩所赋予的动感,给人以眼目一新的感受。但是,其本质性格的特征又是剑拔弩张的,这种变态的形象,是不是象征着某种美好的东西,要破土而出并且在人间长出精神之美来,是要历经千辛万苦之曲折的?不过,这幅画好象世上的一个世界,这世界中的美是自然的。
创作背景
因为在阿尔陷入困境,已然走投无路,文森特·梵高才决定来到圣雷米。新环境的新鲜,面医生的乐观和病友的合作,使梵高看上去和缓了很多。所以在这段时间创作出的《鸢尾花》,连点彩部分都没有任何汹涌的运笔。比起后来因重新陷入对疾病的巨大恐惧,因而无法彻底地打开心扉,无法最大限度地去把握和利用张力而绘出的作品,无论是初来圣雷米,还笼罩在“割耳事件”阴影之下而创作的《星夜》,还是在幽闭状态之下画出的《鸢尾花》,都是在圣雷米初期,梵高对绘画的情感最真实而有意义的表达。
因为觉得文森特·梵高是在较以往相对平和的状态下作画的,所以直接地认为梵高其实当时是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的,于是捕捉出勃勃生机,借以表达内心的舒缓和对所处环境的放松与满足。
梵高,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作品很难被人们所接受。但他的画,却对后来那个20世纪的艺术有着深远的、不可质疑的影响。其中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20世纪初的抒情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他对自由的渴望与抒发内心复杂的感情世界,和骨子里某种意识及把握再现画风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文森特·梵高不同于其他的画家,在油画创作中,他所吸收和取的东方绘画因素,林林种种的方方面面,画家们都多多少少得到启发,继而又各自形成了今天人们所见到的,具有各自不同见解的绘画流派。这就是:后来世纪的人所认识的梵高。也许明天的新新人类,还有另类的说法。期许明天,期待历史,还梵高一个真实的起点。
历史传承
1988年,这幅画拍卖时卖出了5300万美元的高价,这事为现代美术家的成功定下了新的标准。公众又一次面对着一幅不可捉摸的绘画作品,其价值的高低竟然靠拍卖时的竟价大战来决定,其利润的获得者竟然是跟这件作品的创作毫不相干的人。
此画是文森特·梵高1889年在独立沙龙上展览的两幅作品之一,泰奥曾说过这幅画在独立沙龙上"很受参观者的欣赏……它远远地就吸引住你的目光。这是一幅很美的作品,画面上洋溢着清新的气氛和活力"。此后不久,泰奥将它摆在了颜料商唐居伊设在蒙马特尔的商店里。
1892年,唐居伊(梵高的朋友)以300太平洋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他是梵高最早的赏识者之一,从而启动了一连串的买与卖,直到1988年马利布·保罗-盖提博物馆购进这幅作品。1988年在拍卖会上,有人叫出了5300万美元的天价。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及衡量。文森特·梵高就是梵高,他的画,也对经济规律的现象作了诠释。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鸢尾花"标价的不断上升与梵高声望的上升是同步的。其原因不仅在于家财万贯的富翁们把拍卖场当成了炫财斗富的舞台,也不仅是由于市场价值和艺术品内在价值的神秘莫测,而且还由于梵高生前的贫困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大大抬高了其作品的卖点。
梵高在他生前十年的绘画生涯中几乎没卖出过什么作品,如今在短短的一年中《鸢尾花》和其他三幅作品却卖出了创纪录的价钱,这无疑是画家在社会上具有讽刺意味的胜利,而这种胜利只会使他更具传奇色彩。
1988年11月11日,《鸢尾花》以530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震惊了世界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有人在报上呼吁:“文化和商业要保持道义上的距离”。
作者简介
文森特·梵高荷兰画家,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而自杀身亡。他早年经商,后来热衷于宗教。
梵高的作品多采用点彩画法,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地探索、自由地反悔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他的代表作《向日葵》《咖啡馆夜市》等等。今天分析这些作品,很容易觉察到画所包含的那深刻悲剧潜意识,还有文森特·梵高那强烈的个性主义和形式上很独特的个人追求。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梵高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梵高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参考资料
在繁花深处,遇见梵高.艺术中国.2024-03-19
凡高系列(29): 凡高的鸢尾花.正一艺术.2024-03-19
目录
概述
作品内容
作品鉴赏
版本信息
作品评价
创作背景
历史传承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