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必恒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
柳必恒,男,1980年2月生于湖北武穴,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副教授。199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2002年获物理学学士,2007年获光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中国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柳必恒的研究领域为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学,近年来在多光子干涉、多光子纠缠态制备与应用以及量子信道等方向做出了一系列工作,在Nature子刊、Phys. Rev. Lett.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2021年11月3日,柳必恒凭借《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研究量子物理基本问题》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物经历
2002-20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博士研究生
2007-20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博士后
2021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电子科技大学王子竹教授、奥地利高小钦博士、Miguel Navascués教授等合作,首次实现高维量子纠缠态的最优检测。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主要成就
代表性论文
1、B. H. Liu, L. Li, Y. F. Huang, C. F. Li, G. C. Guo, E. M. Laine, H. P. Breuer, and J. Piilo, Experimental control of the transition from Markovian to non-Markovian 动力学 of open quantum systems, Nature Physics 7, 931 (2011).
2、Y. F. Huang, B. H. Liu, L. Peng, Y. H. Li, L. Li, C. F. Li, and G. C. Guo, Experimental Generation of an Eight-photon Greenberger-Horne- Zeilinger Stat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 546 (2011).
3、B. H. Liu, D. Y. Cao, Y. F. Huang, C. F. Li, G. C. Guo, E. M. Laine, H. P. Breuer, and J. Piilo, Photonic realization of nonlocal memory effects and non-Markovian quantum probes,Scientific Reports 3, 1781 (2013).
4、B. H. Liu, S. Wissmann, X. M. Hu, C. Zhang, Y. F. Huang, C. F. Li, G. C. Guo, A. Karlsson, J. Piilo, H. P. Breuer, Locality and universality of quantum memory effects, Scientific Reports 4, 6327 (2014).
5、Y. J. Cai, M. Li, X. F. Ren, C. L. Zou, X. Xiong, H. L. Lei, B. H. Liu, G. P. Guo, and G. C. Guo, High-Visibility On-Chip Quantum Interference of Single surface Plasmons, Physical Review Applied 2, 014004 (2014).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开放系统中的量子信息过程实验研究》(2014/01-2017/12)
2.参与科技部973子课题《线性光学量子信息处理器件》(2011.01-2015.12)
3.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多功能固态量子存储器》(2014.01-2018.12)
获得荣誉
2013年获饶毓泰基础光学奖一等奖
2014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四获奖人);
2014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四获奖人)。
2021年11月3日,参与完成的“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研究量子物理基本问题”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参考资料
柳必恒.中国科大光学与光学工程系.2021-12-0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代表性论文
科研项目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