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加兰德步枪(英文: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又称M1式
半自动步枪,是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制的一种导气式半自动步枪。M1加兰德步枪因其设计师约翰·加兰德而得名,是
美国军队二战期间装备的制式步枪。全枪长1107毫米,枪管长610毫米,空重4.31千克,采用7.62×63毫米步枪弹,弹夹供弹。
1920年,加兰德步枪在春田兵工厂开始设计半自动步枪。经过一系列改进过程,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为“美国.30,M1步枪”,简称M1步枪。于1937年投产,成为美国军队制式装备。M1加兰德步枪是枪械史上第一支大量生产、装备部队的
半自动步枪步枪。美国一共生产了超过460万支M1步枪,在美军中的服役时间超过20年,直到1958年才被
M14自动步枪代替,而全球的生产总量则是1千万支。在型号发展上,M1先后发展成了
狙击步枪、短步枪等型号,出口到
英国、
法国等国家,
日本、
意大利先后进行过仿制。朝鲜战场上,
中国人民志愿军也曾缴获过该系列步枪。
M1加兰德的性能得到了
美国军队的认可,它精度高、射速快、可靠耐用,乔治·
乔治·巴顿甚至赞赏M1步枪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战工具”。“一件伟大的武器。”“世界上最致命的步枪。”在
欧洲战场上,面对以手动装填的步枪为主的
德军士兵,M1步枪的半自动射击能力在战斗中给予敌人巨大压力。
发展沿革
研发背景
19世纪末期,随着轻武器的飞速发展,各国都开始在步兵火力上寻求突破。不过当时的美国高层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个变化。直到1900年8月,美国陆军的一名基层军官,O.B.米切姆(O.B. Mitcham)上尉致信春田兵工厂的军工部长,米切姆认为欧洲已经开始研制自动武器,美国不应该在该领域落后,不过美国陆军对此缺乏兴趣。
美国军队匆匆卷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意识到在军备领域已经严重落后于欧洲,其中
步兵武器尤为典型。在一战后的
经验总结中,很多陆军将领都意识到自动装填步枪的重要性,不过当时美军装备的
勃朗宁自动步枪勃朗宁自动步枪(BAR)因为枪身太重,难以作为
单兵武器推广。美军需要一种更轻的半自动武器,作为单兵装备。
研制历程
1917年,加兰德选择和另一位枪械设计师约翰·凯施(John Kewish)合作,设计和开发
轻机枪。1918年,加兰德设计的轻机枪最终被美国陆军部看中,不过由于一战结束,陆军取消了新机枪的招标,不过加兰德却因此得到了美国陆军的赏识,随后进入春田兵工厂工作,并在1920年入籍美国。
加兰德在1921年设计了一种.30口径的底火后座式
半自动步枪,并且命名为M1919。为了适应军械委员会的要求,到了1924年,加兰德又制造了24支改进过的M1922步枪,这种步枪依然采用底火后坐式原理。不过到了1925年,军械委员会又要求步枪必须使用一种新型.30弹药,这种子弹的
发射药燃速较慢,可以改善发射时的后坐力。这种新型.30步枪弹底火结构完全不同,这迫使加兰德改进了半自动步枪的发射原理,从火后坐式改为导气式。
美国陆军采购了一批.30口径的加兰德步枪,命名为T1E1。军械委员会随后又受到了枪械设计师约翰·佩德森(John Pedersen)的影响,认为佩德森研发的.276口径(7×53mm)步枪弹更有前途,于是也建议加兰德把自己的步枪改成.276口径,新步枪也被称作.276 T3E2 加兰德步枪。之后长达数年的竞标中,T1佩德森步枪和T3E2加兰德步枪走进了决赛圈,在1931年的最终比拼中,军械委员会建议先生产125支T3E2步枪。
与此同时,加兰德也没放弃.30步枪的改进,他在修改枪栓设计后,推出了T1E2型,正是这个举动,避免了加兰德步枪的下马。美国陆军参谋长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否定了军械委员会的建议,他认为新步枪不需要修改口径,库存的.30弹药数量巨大,换口径需要重新建立生产线,也浪费了库存弹药。陆军部随后彻底叫停了.276步枪弹和步枪的研发,新步枪又重新变回了.30口径。
春田兵工厂在1932年3月开始生产80支T1E2供
美国军队进行试验,通过反复的试验和改进,军械部最终对改进枪表示满意并建议陆军采用。1936年1月9日,美国陆军正式定型加兰德设计的步枪,正式名称为“
美国M1式.30口径步枪”,一般简称为M1步枪,但经常被人加上设计师的姓氏而称为“M1加兰德”。
生产历程
1933年,T1E2步枪正式获得M1的编号,春田
兵工厂生产了75支M1步枪用于测试,到了1936年,经过几轮改进的M1
半自动步枪正式定型批产,并从次年开始交付美国陆军。在初期批次的生产中,枪管、导气筒和准星也经过了改进,改善了工艺和可靠性,并且从1940年开始提高生产规模。
M1加兰德步枪于1937年投入生产,但是最初生产和装备速度都比较缓慢,产量有限。1937年8月,首批M1出品,当时日产仅10 支,1937年产量为945支,翌年产量为5879支,直到1940年1月才提高到日产20支。随着美国参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M1步枪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因此,除了春田
兵工厂之外,美国政府有开始将温彻斯特工厂增加为M1步枪的主要生产承包商。M1 加兰德步枪开始在战斗中使用,在1936年至1945年间,春田兵工厂大约生产了3526922支M1步枪,而温彻斯特公司1940年至1945年间共生产了513880支。到二战结束时,两家公司共生产了400多万支M1步枪,1945年8月停产。二战后,大多数M1步枪被运回兵工厂维护封存,其中少数经过翻新的M1步枪在民间流通。
1950年
朝鲜战争爆发后,除了重新启用库存的M1步枪外,春田兵工厂在1950年6月份开始为重新投产M1步枪进行准备,到朝鲜战争结束时,生产了16万支全新的M1加兰德步枪。与此同时,美国陆军军械部在1952年初与
伍斯特的哈林顿一理查森武器公司、
马萨诸塞州的国际收割机公司和
印第安纳州的
埃文斯维尔工厂签订生产M1步枪的合同。由于生产线启动困难,结果国际收割机公司在1952年7月1日1953年6月30日间,只交付了6904支M1步枪。哈林顿理查森公司的生产线启动也很缓慢,在1953年财政年度内,哈林顿一理森公司只交付了500支M1步枪。春田兵工厂直到1956年仍在生产M1步枪,但产量在逐渐减少。此外在1953年和1963年间,春田兵工厂翻修了已有的近45000支M1步枪。此时,M1加兰德步枪已经被春田兵工厂和三个私营承包商共生产超过了540万支。1957年
美国军队开始装备
M14自动步枪,M1步枪正式停产。公开数据显示,全世界生产的M1系列步枪达到了1千万支。
设计特点
总体设计
M1半自动步枪全长1107毫米,其中枪管长610毫米,空重4.31
千克,采用.30-06步枪弹,导气式自动结构,使用8发
弹夹供弹。主要由枪管—机匣组件、活塞—枪机框组件、枪托、弹仓、前后护木以及击发发射机构等组成,采用全木质的整体式枪托,枪托底部安装有钢制的托板,防止枪托在磕碰中被损伤。1940年底之后生产的M1步枪在枪托中增加了附件安放位置,便于步兵维护枪支。
M1步枪采用孔式照门,位置安装在机匣后上方,表尺划分采用
英制单位,从200码到1200码,每100码设置一档。在实际作战中,M1步枪在500码距离内有着较为准确的射击精度,超过这个射程,普通士兵很难准确击中目标。M1步枪的准星安装在枪口的导气上方,片状的准星两侧装有护翼。M1步枪的手动保险在扳机护圈之前,向后推倒进入保险状态。为了方便维护,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做到不完全分解。
自动机运动过程
枪弹被击发后,枪机框在
发射药燃气的作用下,首先独自后坐8毫米的自由行程,之后,枪机框继续后坐,带动枪机逆时针转动,使得枪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实现开锁。因为有枪机框的自由行程,所以使枪机开锁时间延迟,也正是由于这段延迟时间,使得枪弹在枪机开锁前就已飞出了枪口,而使得枪管内的压力降至安全值范围内才抽壳,避免了炸壳现象的发生。在随后的枪机后坐过程中,
抽壳钩、抛壳挺完成抽壳、抛壳动作,弹壳从枪的右侧抛出。与此同时,枪机后端压倒击锤,击锤簧被压缩,击锤呈待击状态。当枪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时,复进簧开始驱使自动机前进。当枪机快复进到位时,枪机框导槽导引枪机上的导向凸起向下转动,带动枪机顺时针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而后,枪机框继续复进,走完8mm毫米自由行程此时枪又呈待击状态。
发射机构
M-1式加兰德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方式为枪机回旋闭锁。该枪枪机有两个阻铁,分别是钩状的第一阻铁和带有阻铁簧,装在扳机连杆上的第二阻铁。击锤上有两个钩,当击锤被完全压倒时,两钩呈水平位置,朝前的称为主钩朝后的称为辅钩。击锤呈待击状态时,第一阻铁扣住击锤前面的钩,扣压扳机,第一阻铁向前,解脱击锤。击锤击打击针尾端,击针向前击发底火。枪弹击发后,当击锤被枪机压倒时由于扳机仍被扣住,故主钩移到第一阻铁的后面,而辅钩却为第二阻铁所扣住,使击锤停留在后方。欲再次发射,必须先松开扳机,使第二阻铁解脱,击锤向前转动时被正在向后运动的第一阻铁所扣住。至此,击锤便重新呈待发状态。
手动保险
该枪只有一个手动保险,设在扳机护圈前面。当把手动保险向后推至保险位置时,其上的缺口便与击锤上的凸肩扣合,使击锤无法解脱。当手动保险向后完全推到位时,它将阻止扳机运动。
使用枪弹
M1式步枪使用的枪弹是7.62x63毫米.3006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是由0.30-03步枪弹改进而来,最初是为斯普林菲尔德M1903设计的。深受德国7x57毫米以及8x75mm毛瑟枪弹的影响。1906年,又将圆头改进为尖头平底弹头,保留原弹壳。直到1954年,该弹被7.62x51mm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标准枪弹替换。
供弹机构
M1步枪的
弹夹是一种双排单进的供弹具,可以容纳8发.30-06
春田步枪弹,当最后一枚子弹发射后,弹夹会被步枪弹出。M1步枪在重新装填时,需要将弹夹插入抛壳口,并且用拇指按压到位,此时枪栓会自动复位,并且推弹入膛,此时就可以继续射击。这种设计保证了重新装填后,士兵可以立刻射击,保证火力持续性。不过,这种装填方式也使得重新装填时,拇指有几率被枪机夹住,而且在战场上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被士兵们称为Garand Thumb,士兵需要反复练习,才能避免这种失误。
M1步枪还有另一种特殊的装填方式,在弹夹未弹出前,可以拉开枪栓,将子弹按压入弹夹中,保证弹夹中有8发子弹。不过这种装填方式更加繁琐,需要双手严密配合。实战中很少有人会使用这种方式重新装填,更多时候,士兵会选择直接手动弹出不满弹的弹夹,然后重装填新的弹夹,速度更快,也更安全。
步枪附件
M1步枪配备的附件包括
刺刀、
榴弹发射器、锥形消焰器和冬季扳机。其中,M1可以装备的刺刀就有4款,分别是分别是刃长16英寸(406毫米)的M1905式,刃长10英寸(254毫米)的M1905E1式(M1式),刃长10英寸(254mm)的M1式和刃长6.75英寸(171毫米)的M5式。M1可以在枪口安装榴弹发射管,可以发射
美国M7式刺刀型
枪榴弹。1945年初,
美国军队给M1步枪配备了可拆卸的M2型锥形消焰器,可以通过刺刀凸笋固定。后续还开发了T37型消焰器。可以在昏暗条件下减少枪口火焰和爆闪。美军在
朝鲜战争时期为M1步枪配发的“冬季扳机”,这是一种安装在扳机护圈上的小型机械组件,帮助士兵利用安装在护圈的杠杆来勾动扳机。M1907型两段式皮革
枪背带也是M1步枪的标配组件,1942年后,皮革枪背带逐渐被橄榄色的帆布枪背带所代替。
性能参数
衍生型号
拓展型号
M1C/D型狙击步枪
M1C(M1E7)和M1D(M1E8)是加兰德步枪的狙击型号,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瞄准镜型号和安装方式的不同。M1C主要使用M73“莱曼阿拉斯加(Lyman Alaskan)”、
、和M84瞄准镜,安装方式为在钢制机匣上钻孔或者利用自攻罗斯来安装瞄准镜支架,会造成机匣的变形,最终会影响到瞄准镜的精度。直到1944年6月才被美国陆军选做制式
,用来取代春田M1903A4,总产量只有7971支。
M1C除了在美国陆军服役之外,还以MC52的编号于1951年开始作为制式狙击步枪,在美国
海军陆战队服役。与M1C不同,MC52采用了蒂斯科尔摩根光学公司生产的Stith Bear Cub 4倍瞄准镜(4XD型瞄准镜)。MC52的另外一个改进型,叫做MC1型,使用了Griffin \u0026 Howe瞄准镜支架。MC52和MC1都未参与实战,在
越南战争期间被
M40狙击步枪代替。
M1D服役初期主要使用M82瞄准镜和M84瞄准镜,60年代在预备役服役时大部分改用韦弗 K4瞄准镜。M1D在1944年9月被列装,主要在
朝鲜战争上使用,一共生产了21380支。M1D瞄准镜在安装上,改用了春田兵工厂生产的环形支架,直接连接到枪管上,解决了机匣变形的问题。
坦克手型
坦克手型实际上指的是M1系列的短步枪,这种说法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流行,算是春天公司为了销售库存的M1步枪而制造的噱头。这种类型的M1包含三个型号:分别是M1E5、T26和PWB。M1E5配备了较短的457毫米枪管和折叠式枪托。T26也使用457毫米枪管,但保留了标准枪托。PWB步枪使用457毫米枪管,还保留了标准枪托,除此之外还装了一个用M1903枪管带固定的前握把。这种短M1步枪并未被配发给坦克手,其实更比较适合
空降部队使用。
M1E5于1944年5月在阿伯丁试验场进行了测试,在300码距离上精度与标准型M1步枪不相上下,但也表现出后坐力、枪口爆破音和火焰过大。M1E5虽然比标准型M1更紧凑,但缺点过于明显,最终被搁置,只生产了一只样枪,目前收藏于春田兵工厂国家历史遗址博物馆。
为了适应太平洋战区的空降和丛林作战,太平洋战争委员会(PWB)在1944年底要求开发一种短M1步枪,也就是所谓的PWB步枪,位于
菲律宾的第6军军械部队改造了150支短步枪用于测试。PWB步枪和M1E5没有直接关系,是太平洋战争委员会独立推进的改进项目。在随后的测试中,PWB步枪也因为枪口火焰过于明显,而遭到质疑,测试报告中称其为“暗夜丛林中的闪光灯”。PWB步枪有一支被送往春田兵工厂作为参考,春田兵工厂在此基础上改进出了T26步枪。
T26步枪被作为M1E5步枪的对照型号,结果依然证明短步枪存在明显的缺陷。美国陆军
空降部队在1945年7月订购了15000支短M1步枪,但随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款枪也停止了生产。
T20是一种拥有全自动射击模式的M1步枪,机匣做了适当加长,可以安装20发的勃朗宁自动步枪弹匣,实际上成为了一种真正的自动步枪。T20E2安装了一个快慢机,可以选择保险、半自动射击和全自动射击三种模式。T20E2的理论射速达到了700发/分钟,T20在发展中出现了T20E1、T20E2和T20E2HB三种改型,但都未能批量生产。
仿制型号
日本四式步枪(四式自动小铳)
二战时期日本在M1步枪基础上仿制的
半自动步枪,弹容量增加到了10发,并且改用了7.7×58毫米
有阪步枪弹。四式步枪用两个5发
弹夹取代了M1步枪的8发弹夹,并改用日式切线瞄具。四式步枪只生产了250支,从未装备过部队。
意大利伯莱塔BM59半自动步枪
意大利在1944年加入盟军阵营,并且开始改用M1步枪。进入50年代后,意大利
伯莱塔公司应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要求,在意大利本土生产M1步枪。美国政府将二战时期温彻斯特公司使用的M1生产线援助给了伯莱塔公司,在此基础上生产了M1952型步枪,也就是后来的BM59系列步枪。BM59本质上是改用7.62×51毫米北约弹的M1,不过改用了可拆卸的20发弹匣、折叠式两脚架以及全新的消焰器,此外BM59还具备全自动射击能力。
服役情况
装备美军
1936年,M1加兰德步枪开始逐步取代
斯普林菲尔德M1903成为美国陆军的制式步枪,而美国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采用
半自动步枪为制式步枪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M1步枪被广泛配发到美军各个军种的步兵单位中。M1步枪相比它们的对手,表现出了半自动的优越性,同时火力持续性也有一定的优势。美军士兵面对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步兵,广泛使用Karabiner 98k 、Carcano M1891、三八式和九九式有坂步枪,这些步枪均为栓动式步枪,射速较慢,每次手拉上膛都会影响士兵的瞄准线,载弹量也只有5发。轴心国在战争中也在努力推广
半自动步枪,但产能始终无法和M1相提并论,也未能普及到士兵手中。
M1步枪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续在
美国军队中服役,同时也随美军参加了
朝鲜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和美军的交战中,也缴获了大量的M1步枪。即便从1958年开始,
M14自动步枪就确定为M1步枪的替代者,但实际上到1963年美军介入
越南战争时,仍有部分部队在使用M1步枪。直到1965年,M1步枪才从美国陆军现役部队中消失。
美国陆军预备役、陆军
美国国民警卫队和海军一直使用M1步枪到70年代初。除此之外,M1步枪还被部分军事训练部队选为教练枪和礼宾枪。包括美国海军陆战队静音训练队、美国空军学院学员
仪仗队、美国空军辅助队、预备役军官训练团(ROTC)和一些初级预备役军官训练队。
出口他国
除了
美国军队之外,首先使用M1步枪的是通过租借法案获得大量军援的英军。
英国陆军从1939年开始就试图引进M1步枪,并以此作为李·恩菲尔德No.1 Mk III步枪的替代品。在1940年后,李·恩菲尔德No.1 Mk III和李·恩菲尔德No.1 Mk IV步枪的生产工作逐步展开,英军就停止了对M1步枪的接受。英国一共接受了38000支M1步枪。整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还向盟国提供了104137支M1步枪,自由
法国58114支,还有8014支提供给了
加拿大。二战结束后,M1步枪也作为军援的一部分,被提供给了美国的盟友,其中包括
阿根廷、巴西、法国、
韩国、联邦德国、
意大利、
日本、
丹麦、
希腊、
土耳其、
伊朗、
南越、
菲律宾等。
社会流通情况
作为数量庞大的二战老枪,M1步枪在美国民间的保有量相当大。1996年,
美国国会授权促进步枪练习和枪支安全公司 (CPRPFS)运营“平民射击计划”(CMP),推动向美国社会销售美军库存的M1步枪。CMP旨在指导美国公民学习射击技巧,促进枪支使用的实践和安全。除了美军库存M1步枪外,还有大量海外的M1步枪回流到美国本土。截至2010年3月,韩国向美国出口了85万支枪支,其中就包括8.7万支M1步枪。2018年,CMP从菲律宾回收了9万多支M1步枪,其中一部分会被修复并对美国公民销售。CMP每年都会从海外接收大量美国军援到期后回收的轻武器。
总设计师
约翰·加兰德(英文:John Cantius Garand),1888年1月1日出生在
加拿大魁北克省,随后跟着父母搬到了美国
生活。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加兰德12岁才开始上学,不过他从小就展现出了机械天赋,不到18岁就已经成为一家纺织工厂的机械师。1919年11月,他被聘为政府斯普林菲尔德军械库的工程师。1921年,加兰德以设计顾问的身份加入春田军工厂,在那里工作了15年,设计和改进了M1半自动步枪等枪械。1930年9月6日,加兰德与法裔加拿大妇女内莉,布鲁斯·谢泼德(Nellie Bruce Shepard)在
纽约州结婚。她与前夫生了两个女儿,婚后又与加兰德育一子一女。1953年,从
斯普林菲尔德军械库的公务员队伍退休,在
马萨诸塞州与家人度过余生,1974年2月16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去世,享年86岁,被安葬在斯普林菲尔德的希尔克雷斯特公园公墓。
综合评价
M1加兰德步枪是世界上第一种服役并且大规模装备的
半自动步枪,因其优异的性能使得它在二战的战场上大放光彩。加兰德步枪的自动装填能力赋予了它更快的射击速度,能够压制同时期装备栓动步枪日德等法西斯军队。易于拆卸和清洁,拥有较高的射击精度和可靠性,美国巴顿将军给予了它极高的赞誉,称它是一件伟大的武器。
不过这加兰德步枪也存在令人诟病的地方,例如当空的漏夹被顶出时会伴以清脆响亮的金属锵镪声,可能会暴露士兵正在换弹而不能射击的状态,从而引来敌人的攻击。当然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因为在环境嘈杂的战场上,除非是距离很近,否者敌人也不会轻易听到这种声音。采用整体式弹仓供弹时,装填并不是很方便,比如在弹仓未打空的情况下,即使只剩下一发子弹,也无法立即更换上一个全满的
弹夹。如果要把半满的弹仓加满,只能逐发逐发地用手装填。而如果要把半满的弹夹取出,就需要两手并用,先拉开枪机,再压下机匣左侧的弹夹卡扣,让弹夹连同剩余的枪弹一起从步枪中抛出。而且,因为其开放式枪机的设计,使得枪机容易被灰尘或其他异物污染,不利于维护保养。
朝鲜战争表明,曾经处于领先地位的加兰德因为重量过重、弹药容量有限和缺乏自动射击等问题,而不再适合部队使用。
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冬季扳机.civilianmarksmanship.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