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世纪,世界上的武器和战争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正由过去的单纯单一的军事手段,向综合的全方位的进攻形态转变。粮食作为资源战争的武器已不是什么新发现,
德国经济学家
威廉·恩道尔在《
石油战争》之后,又推出的《
粮食危机》一书。书中通过丰富的资料与严谨的分析,揭露了西方国家企图用粮食作为武器控制世界的阴谋。以粮食作为武器,在现实生活中和国际关系中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
基本介绍
美国前国务卿
亨利·基辛格,就是把粮食、石油、地缘政治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他的一句名言被人们广泛引用:“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粮食成为主导世界格局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制造粮荒具有更广泛的杀伤力和影响力,是任何武器都无法相比拟的。
原美国农业部长约翰·布洛克就说过:“粮食是一件武器,用法就是把各国系在我们身上,他们就不会捣乱。”20世纪80年代,当时
苏联粮食歉收,再加上美国对前苏联进行粮食禁运,迫使苏联在国际粮食市场大量采购。这时美国使用粮食武器出了狠毒的一着,他们通过法令在国内减少1/3的小麦耕种面积,促使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后来,由于前苏联的解体,符合西方国家的愿望,西方议员阿德·梅尔科特毫不犹豫说:“苏联需要多少粮食我们都可以提供。”
美国政府一方面用巨额的财政补贴维持着大面积的休耕土地,另一方面用巨额的财政补贴收购粮食用于出口,以保持其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控制世界粮食市场的垄断地位。美国即使在农业连年丰收后大量剩余的情况下,也会对外声称由于来自国内粮农的压力,必须增加出口补贴,粮食逐渐演变成了美国资源战争的“
核武器”。
美国政府从1995到2002年,共提供农业补贴为1140亿美元,粮食利润的1/3来自政府的补贴。2002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批准通过的“新农民法案”,计划今后10年内,为农业和畜牧业提供1900亿美元补贴,比旧的农业法规定的补贴增加了80%。
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科纳雷说,“富国对农业的补贴是发展的障碍,它削弱我们的经济,让我们的农民变得越来越穷。”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倡导自由贸易,可就农业补贴问题的谈判,从10多年前“
乌拉圭回合”到今天的“
多哈回合”,始终不能取得任何进展。
早在2002年9月18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就论及世界各国普遍削减农业补贴时,对美国2002年5月通过大幅提高农业补贴的新农业法提出了批评。这份报告指出,如果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能取消农业补贴,每年将会带来1280亿美元的收益,其中发达国家获利高达3/4,发展中国家占1/4。工业国家2001年在农业补贴上的支出超过3000亿美元,虽然这一补贴对这些工业国的部分农民有利,但由于这种行为压低了国际农产品价格,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由于得到政府支持相对较少而利益受到损害。
美国在粮食的援助政策上都打上了“和平”的旗号,例如“粮食换和平”计划等等。其实,这都是为美国的政治利益服务的。在2007年到2008年这场世界粮食危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利用自己在粮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打击发展中国家脆弱的农业生产体系,维持其霸主地位、从中谋取全球性政治和经济利益。
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一直都把操纵粮价作为转嫁经济危机或打击新兴经济体的有效武器。2007年以来,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为了转嫁危机,老调重弹,又操纵起粮食与石油价格,以便达到转嫁经济危机和打击新兴经济体的目的。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操纵价格是一把双刃剑,这次石油和粮食的涨价确实引起了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但它决没有达到打击新经济体的目的,反而,使美国自身陷入了更深的、结构性的经济危机中去了,颇似玩火自焚。
威胁凸现
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成因已近乎
教科书式语言:发展中国家需求量增大、气候变化与生物能源抢占耕地造成产量减少、资本投机与美元贬值使粮价据高不下。但实际上,一整套“阳谋”却被国际舆论忽略了。
“全球食品巨头对粮食的垄断性操控才是粮食危机的推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周立告诉《
国际先驱导报》。周立曾在美国做过一年的田野调查,在采访了诸多美国消费者、农民与非政府组织后,完成了题为《美国的粮食政治与粮食武器》的报告。
“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食品巨头形成了‘粮食帝国’,控制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周立认为,粮食危机不过是这一帝国扩张的结果,但现在问题正在变得更加严重。
两大法宝,操纵粮价
周立所指的“帝国”,是美国大型食品公司,它们首先控制了全美大部分粮食,而后获得国际影响力。他告诉《
国际先驱导报》:“它们采用两大手段操纵粮价:一是推行粮食自由贸易,二是通过粮食援助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
美国政府对粮食生产予以高额补贴,因此粮价比一般国家低,食品公司想尽办法推动各国实现粮食自由贸易,以便顺利出口牟取利润。但这对进口国而言却意味着一场劫难。
粮食援助是食品帝国常用的“毒品”:在诸多非洲国家,接受粮食援助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为美国生产香蕉、
可可等经济作物,这些国家的粮食生产因此荒废,沦为帝国附庸。
海地的悲剧十分生动:20年前,该国年产大米17万吨,可满足95%内需,但1995年向美国敞开大米贸易,比海地米便宜一半的美国米迅速占领市场,农民失去土地和生计,如今海地3/4的大米都来自美国。
官商勾结,不择手段
曾任美国里根政府农业部长的约翰·布洛克曾说:“粮食是一件武器,用法就是把各国系在我们身上,他们就不会捣乱。”
美国粮商与美国政府互相需要,当局将粮食视为
战略武器,粮商要靠政府撑腰,推行利于自身的贸易政策。
“官商勾结”体现在美国政府利于粮商的一贯农业政策。调整耕地面积是关键招数。美国农田长期有1/3处于休耕状态,以便调节粮价。据最新一期
日本《选择》月刊透露,去年美国有意将小麦产量减少到7000万吨,从而维持小麦价格高位。
粮商始终试图影响美国的内政和外交。周立告诉《
国际先驱导报》,1987年到1989年任
嘉吉公司执行总裁的丹尼尔·阿姆斯特茨,是“
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农业首席谈判代表,正是因他推动,农业首次被纳入关贸总协定体系下,并由后来的
世界贸易组织继承。此外,粮商还与政府携手影响国际组织。当初
海地允许美国米进入,便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发放贷款的硬性条件。
强强联合,通吃弱者
近年来,美国食品业的结盟,大大加强了其市场垄断力度。周立在报告中指出,在北美,康纳格拉冷冻食品公司与
杜邦,谷物巨头嘉吉与种子公司
孟山都公司,
诺华集团与粮油公司
ADM公司已经形成了三个食物联合体,控制了北美的整条食物链,影响力扩张到全球。
孟山都控制全球谷物与蔬菜种子23%到41%的份额,与谷物巨头
嘉吉公司结盟后,如果农民需要贷款购买孟山都种子,就得去嘉吉旗下的埃尔斯沃思银行。
无论粮价涨跌,它们可旱涝保收:涨价会使粮食初级产品受益增加;跌价时食品加工贸易则可受惠。受粮食短缺之苦的,则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此外,美国国民也是受害者,因为这些食品帝国研制出的加工食品令本国农民受惠甚少。周立在
艾奥瓦州一个农民家庭调查时发现,一盒
麦片中农民收益还不到售价的1.5%。
粮食阴谋逼近中国
“当多年前中国选择了开放农产品市场,又无力和美国、
欧盟以及
日本等国进行补贴竞争的时候,就注定今天会看到农业无利可图的现状了。”周立认为,美国的粮食阴谋已经影响到中国,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应该坚持粮食主要由本国提供的原则;在扭曲的国际市场上,粮食自由贸易也需谨慎对待。
周立建议,中国可以在局部地区,改良性地推出一些替代方案,在小范围内建立一个本地化食品体系,让
传统农业有继续生存的空间。这一点可以借鉴美国经验:为应对农业产业化负面效果的挑战,美国中北部摸索出以消费文化革命为精神内涵、以创建本地化食品体系为实际行动的替代体系。最终实现了三个替代:用天然食品替代人工食品;以公平贸易替代自由贸易;以本地化食物体系替代全球化食物体系。
另类战争
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这轮中东地区政局动荡之后,
欧盟美国双方展开了各自的外交攻势。这一攻势也是围绕着各自的战略而展开的。对于美国而言,重点在于实施“美国式民主”,因此,
白宫在应对
中东局势方面,采取了灵活战略。比如在
埃及,美国很快拉开与其老盟友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的距离,并将反对派称作是“民主力量”;而对横跨
波斯湾的重要盟友
巴林,美国政府却希望通过敦促
巴林国王积极采取对策,来尽快安抚国内人民,化解不满情绪。
对欧盟来说,其外交努力的重点是经济援助,改善民生。而这正是“
地中海联盟计划”的核心所在,即以
欧盟的经济力量,来将中东
北非地区纳入欧盟经济圈。从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凯瑟琳·阿什顿的这次访问中,可以看出,欧盟把这次
中东局势的动荡,看作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并宣布了25亿欧元的援助计划,可以说是相当舍得下本钱。
但是,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次中东北非一些国家的政局动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粮食涨价,而从这方面来说,美国仍然具有最大的优势。由于2011年
俄罗斯的粮食减产,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大量出口粮食的国家,而
欧盟、中国等国也只能保持粮食自给。这是美国人至今仍然对中东这些粮食不能自给的国家,局势动荡将可能产生的政治后果,能够有恃无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在。
中国要继续接招
佐利克说,国际粮价正在飙升至危险水平,并威胁到全球数千万人生计。这是美国发出的赤裸裸的威胁,是美国扔出的又一个重磅武器。大家都知道,美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2008年,美国推高粮食价格,造成一些不发达国家发生饥荒和混乱。现在美国发出这样的威胁,大概也有这样一些目的:
1、可以继续推高通胀。粮食价格涨,其它商品也会跟上涨。
2、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出威胁,不要站到我对立面,站到我对立面,我让你们饿死,让你们混乱。
3、搞乱世界,然后再乱中寻求机会翻盘。
不得不承认这是美国很恶毒的一招,加上全球今年的自然灾害,本来粮食情况就很严重,美国再从中作梗,还真有可能搞乱世界。
打出这张牌,中国将无法躲清闲了。能和美国对决的也只有中国了。美国盛产粮食,但是裤子衣服鞋,却是中国生产的。你能推高粮食价格,我也能推高衣服裤子鞋的价格,我让你美国人生活成本急剧提高,让美国人民抗议游行示威吧。而中国,以现有的粮食产量和储备,饿肚子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花点高价买一些也能忍受。加上中国强大的行政能力,发生内乱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持久战争
春节的鞭炮声刚刚消停,国际
大宗商品市场围绕粮食的“战场”却还炮声隆隆。伴随着金融期货市场一波接着一波的炒作,又一场“粮食战争”已经悄然打响。
国际粮价从2010年以来已经连续上涨了好几个月。有数据称,2010年12月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已经达到了1990年以来的最高位,在6个月间上升了32%,超过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水平,其中小麦价格已经翻番。
气候异常给了粮价上涨充足的“理由”。2010年
俄罗斯遭遇罕见干旱,削减了粮食出口量。
澳大利亚收割期发了洪水,农业收成欠佳。接着,中国北方小麦产区发生旱情,又给了进一步推动粮价攀升以动力。
不过,气候导致的粮食减产是否严重到足以让粮食价格在短期内如此剧烈波动?恐怕与真实的供求关系无关。经历过股市暴涨暴跌的人们,很明白“价格信号”的虚妄,那不过是炒作而已。
在2008年,美国政府的“生物能源计划”一度成为粮食市场最大的炒作“由头”。
玉蜀黍属换石油,绝妙的乙醇汽油替代方案。这方案如今没人提起了。可在当时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预期,却引发了动荡。
预期决定价格,而不是需求。在农产品的涨价狂潮中,投机资本兴风作浪,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就是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80%的“中间商”们,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一般国家老百姓为食品价格上涨所困,完全依靠国际市场吃饭的穷国则爆发饥荒。从
突尼斯到
埃及,民众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已经引发了政权更迭。
市场上并不是没有粮食,而是人们买不起粮食。这种由金融操控来决定的“价格游戏”,已经牢牢控制了人们的饭碗和口粮。虽然,今年炒作的“由头”不过是天气因素,非常乏味而毫无创意,但金融市场的“热钱”却闻风而动,不论各种捕风捉影的减产消息是假的还是真的,反正先涨起来再说。
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了大量的货币,尤其是美元,如洪水四处泛滥。经济学家
向松祚说得好:“它们不炒原油就炒黄金,不炒黄金就炒债券,不炒债券就炒粮食。”
算上节后第一个工作日,
中国人民银行从去年10月以来已经连续三度加息。这个给经济降温的宏观紧缩信号触发了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
大宗商品短时间里的抛售潮。不过很快,联合国粮农组织就专门针对中国旱情发布了警报。
似乎是配合默契。于是媒体纷纷预测,“中国为应对干旱而进口大量粮食的任何举动都可能推动国际粮价创下近年来的新高”。预期再次被调整到上涨的轨道上。
事实上,2010年
中原地区粮食总产实现50年来的首次“七连增”,并创下新的总产历史纪录,达5.46亿吨。中国目前拥有粮食储备近2亿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粮食库存占消费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水平,保证国内市场供应是绰绰有余的。
当然,这些“看空”的数据早已被国际粮价“看多”的叫喊声淹没了,或者被刻意忽略了。
当下国际粮食生产和定价体系是扭曲的。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本来面目,恰恰相反,这是由金融市场操纵的寡头垄断经济的产物。从结果看,这是一场富国利用粮食武器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它不是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
从某种程度上说,“粮食战争”的目标,就是给那些在粮食自给的堤坝上漏洞百出的新兴工业国以釜底抽薪式的打击,阻断其经济增长,制造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最终让他们缴械投降,心甘情愿地给
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当牛做马。
尤为诡谲的是,2011年“粮食战争”不仅仅体现外部的国际粮价波动上,战场早已扩展到国内粮食市场。据报道,跨国粮商设在中国的独资或合资企业,正在加快进入中国粮食的购销环节,在不少产粮区的粮食收购战中,外资粮食企业已经冲到第一线。
布局是如此低调又如此及时。外部攻不破,就内部渗透和瓦解,这也不稀奇,
苏联那个老大帝国不就是自己
中风倒下的吗?粮食业内人士对此心知肚明,称之为跨国粮商“掌握国内食用油话语权之后的新一轮跑马圈地”。
与中国粮食企业相比,跨国粮商优势明显。中国大豆产业就被他们击垮了。失败的本土大豆业企业家痛定思痛,曾对跨国巨头的营利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结论是,这些“巨头”的特点就是“产业链长而庞杂”,上至贷款、种子化肥销售,中到仓储、物流设施经营,产品的加工销售,下到国际粮油贸易,几乎无不涉猎。这些产业链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赚钱,各个环节又可以相互调剂补充,实现总体赢利。就像军队的大集团作战,他们能轻松淘汰和战胜如同散兵游勇的国内竞争对手。
这是一个“
全链智能”竞争的时代。从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再到文化竞争和产业链竞争,一度不被人看好的第一产业——农业领域,
商业竞争的格局已经升级换代了,固有的企业经营理念必须更改。
最近,作为央企的中粮集团就在“全产业链”竞争的格局中初露锋芒。这家最初只是做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发展成一个“从地头儿到餐桌”的巨型粮食企业。在小麦、玉米、油脂
油料、
喜米、
大麦、糖和番茄、饲料、肉食等多个农业品种上,中粮集团四处出击,把自身打造成了“一部前后连动的机器”,纵向的、垂直的整合战略,替代了横向多元化战略的杂乱无章,“如同用一根竹签把一串糖葫芦串起来”。
只要稍微关注一下当下养生和健康市场所孕育的巨大的商机,就能明白
传统农业可能成长的空间是多么巨大。当跨国粮商们在国内市场跑马圈地的时候,单纯警惕“狼来了”并不能改变国内企业被动应战的局面,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计也无从找到最坚实的抓手。
在2008年食用油价格飙升的时候,按照中粮集团的传统责任,应该入市发挥调剂作用。而当时中粮在食用油市场中所占市场份额不过10%,心有余而力不足。外资对中国食用油市场已经是垄断态势。
这家贸易企业由此悟出了数字的荒谬:就算把自己的贸易产值做得再大,产业链抓在别人手里,仍然没有话语权。在“
全链智能”竞争的时代,产业链的构造者和制定者才是真正的王者。
上述大豆业本土企业家曾哀叹:“我们就如同用
古代兵器时代的
长矛大刀,同飞机坦克
核武器打仗。”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只有把自己变成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把“羊群”改造成“狼群”,才能在与强大的外资对手贴身逼抢的肉搏战中,最终改变格局。
这是一场广义的“粮食战争”,如果中国的央企也无法担当重任,恐怕再过几年,连哀叹声都会消失了。中国人的饭碗和口粮到底由谁来掌控?
中粮刚刚迈出第一步。中国还需要许多个“中粮”。几十家央企是这种“
全链智能”企业的好苗子。一些实力强劲、独具眼光的地方企业或民营企业,也能抓住市场转变的时机,将自己塑造成此类拥有话语权的企业。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