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传义,男。1928年出生,
达州市达县人。早年就读于
四川省立立艺术专科学校和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历任
四川美术学院教务处长,
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
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导师。
个人简介
魏传义(1928.5—)别署川一,生于四川达县。现为
福建省人大书画室副主任、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顾问、福建省美术教育研究会会长,福建省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厦门书画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务院颁发特殊荣誉证书和津贴。主编出版了《艺术教育学》专著、《
魏传义艺术》专集、《魏传义画集---中国花鸟画选》《海风阁诗稿》和《中国书画入门》VCD光盘。他已被列入《中国当代新文艺大系》《
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美术家光盘》《
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集》《中国著名国画家百人作品选》等多种典籍。作品有《绿竹幽径》《春晖》《红梅图》等。
出版作品
作品被国内外十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出版有《萧平书画集》《笔墨春秋—萧平书画集》《萧平书画精品展图录》《萧平绘画小品选》《萧平书法册》《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人物画传统技法解析》《花鸟画传统技法解析》《龚贤研究》《倪云林研究》《陈淳》《龚贤》等书画册和专著。
走进海风阁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非下真功夫,苦功夫穷其一生之心血,精力而不能望其项背,而要成大家,成大名,成就事业都必是大天才下真功夫。因为“家”和“匠”的区别,就在于创新和发展,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继承。
著名
国画艺术家魏传义教授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正是上个世纪5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康斯但丁·马克西莫夫(
苏联著名油画家)油画进修班的学员,他在油画、国画、书法、艺术教育诸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魏教授的成才历程有什么可供借鉴的经验?
久仰著名国画艺术家魏传义教授的大名,前往“海风阁”采访时,记者一直在想这样一位知名老艺术家是否难以接触?然而在与著名国画艺术家魏传义的一番长谈中,记者发现,这位温文尔雅的老人非常谦逊,他一直对记者说自己不是什么人才,而是普通的“
铺路石”,把精力花在艺术教育上,取得一点成绩而已。但是,熟悉他的艺术界同行都说:“这位老人很不简单,他的
成都市经历引人深思。”
艺术之路
前苏联著名油画家
康斯但丁·马克西莫夫教授是
新中国成立后,由我国政府邀请来华教学的外国专家。1955年至1957年,他在中央美术学主持了油画进修班“马训班”的教学。当年“马训班”集中了新中国第一代最优秀的中青年油画家,其学员成为后来中国油画界的桥梁,他们中有:
靳尚谊、
詹建俊、
侯一民以及魏传义等人。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对发展油画艺术非常重视,那时,中国与苏联关系不错,文化部就委托外交部请“老大哥”“帮这个忙”,对方几番挑选,最终确定由两次“斯大林奖金”获得者
康斯但丁·马克西莫夫教授负责这个训练班的教学工作。这个班可不好考,全国几个重点美术院校和美术创作室共保送36个尖子到
中央美术学院进行考试选拔,最后择优录取了21人,魏传义教授很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
魏传义教授清楚的记得,这个训练班考试先考油画、素描等专业课,复试则要考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最让魏传义教授紧张的是还得考苏联共产党党史,对魏传义教授来说,这门课可是完全没学过的。于是,魏传义教授只好重点突击这门课,通读教材一遍后,魏传义教授自己再圈出重点,结果考试的时候,还真考到了其中的两个重点;最后一关是口试,由
康斯但丁·马克西莫夫亲自担任考官,魏传义教授第一个考试,回答了4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对答如流,马克西莫夫对教授说:“他答得很好,我不问了。”
马克西莫夫在中国两年多的时间里,创作了几十幅极具特色的肖像画和
风景画,成为当时中国罕见的由
欧洲专业油画家新手完成的作品。他用一年时间解决了魏传义教授他们的色彩与素描问题,然后又用一年半的时间,重点辅导学生完成毕业创作。学员们在马克西莫夫教授的指导下,由
石膏到人体、由素描到油画、由室内作业到外光训练、由构图草稿到完成创作,系统、全面地接受了油画技法的培训。
魏传义教授当年是副班长。他说,
康斯但丁·马克西莫夫教授是他一生影响最大的老师,他带来了
俄罗斯完整的油画教学体第,并在教学中融入了独特方法。1957年,魏传义教授的毕业创作《歇晌》和习作《街道》等多幅作品参加油画训练班在中央美院展出,《歇晌》还在《
人民日报》发表。正因为著魏传义教授的十分刻苦勤奋,才取得让人感佩的成绩。
每天多学三个小时
当年要进“马训班”,必须经过极其严格的筛选、考试,魏传义教授为什么能够入选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1928年5月,魏传义教授出生在
达州市一户穷人家里。他的父亲是一上小商贩,艰辛的生活,使他积劳成疾、体弱多病,而母亲在魏传义教授三岁那年去世了。年幼的魏传义教授在大雪天里,连双鞋子都没有,单衣赤脚冻得手肿耳烂。然而在这个贫困家庭,魏传义教授发现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家藏的《三稀堂法帖》和《
芥子园画谱》。那挥洒自如的书法和意境深远的
国画,让魏传义教授好奇而又着迷。一有空闲,他便照着
柳公权和
黄庭坚的字帖练习,慢慢领悟出“柳骨黄势”之妙。
1941年,魏传义教授小学毕业,可贫寒的家境却无法供他继续读书。懂事的魏传义教授深知父亲的无奈和痛苦,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学业。他向同学借了路费,瞒着家人,偷偷跑到县城,报考了公费的达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并考取了第一名。
魏传义教授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晚上寝室关灯,他等同学们睡后,悄悄溜到教室,关紧门窗,用灯罩罩住煤油灯,孤灯黑夜中复习两个小时;早上又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温习功课;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都用来揣摩和练习字画。“一寸光阴一寸金”,因学习刻苦,师范四年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有人讲,书如其人,言为心声,魏传义教授早已地知天命之年。
在师范学校,魏传义教授有幸遇到了张风竹和黄敏灵两位老师,他们是魏传义教授中、西绘画的启蒙老师。张风竹毕业于上海美专,是
吴昌硕的学生,在诗、书、画、印、篆刻方面都很有造诣。黄敏灵长于西画,尤其擅长素描和木炭画。在他们的指导下,魏传义教授在书画上的天分很快就显露出来。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一在批国内知名文化人和艺术家逃亡
四川省,给魏传义教授提供了向众多名师求教的机会,比如张大千的学生就曾拿一些大千原作让魏传义教授临摹。凭借着自己的艺术天分,他“小荷已露尖尖角”。
师范毕业一年后,魏传义教授到
成都市拜
刘既明教授为师,向学习
中国画。后来魏传义教授又在
洪毅然等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于1947年考上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在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五年时间,魏传义教授在中西绘画和应用艺术等方面打下较为广泛的坚实基础,
李有行先生的水彩、
水粉画、白徵明先生(
比利时油画家)的油画,以及比晋吉、何方华先生等人,都对他产生较大的影响。
1952年,魏传义教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魏传义教授患上了白血球减少症。他除了坚持带病工作外,一有空闲他就博览诗词文史及中外画论,操习中国书画及篆刻。
魏传义教授说,对一个画家来说,野外写生和饱览群书是同样重要的。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写生,体验生活。1959年他赴贵族省
江界河收集有关红军
长征渡江素材,创作了军史油画《强渡乌江》;1965年他到
西藏自治区去绘制壁画、写生;1966年去
大渡河考察写生时,曾在激流中遇险沉船,魏传义教授经常坐船往返于
长江三峡、
武汉市、沪宁等地,参观写生;到各地观察荷花,按不同季节拍照,吸取生活营养;直到2004年6月魏传义教授已76岁了,仍然到新疆参加“全国著名国画家关爱新疆助学扶贫采风活动”。他认为艺术的源泉在生活,就像他曾在一首诗中所写的:“来自生活中,心源一脉通。画到天真处,方夺造化功”。这几年,他不畏高源缺氧,到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
内蒙古自治区等采风,走近大自然、贴近生活以充实自己,开阔胸襟,在艺术上不断求索,推出力作。
教学创作相互促进
在师范毕业纪念册上,张风竹曾给魏传义教授留言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魏传义教授有丰富的艺术教育经验,他曾长时间任教于
四川美术学院,以其深厚的油画功底辅导学生油画创作。1982年,他指导四川美术学院油画77级
罗中立、
程丛林等18个学生毕业创作,他们冲破重重束缚,创造了一批有真情实感的
现实主义油画作品,震动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
上世纪80年代初,
福建省还没有一所艺术教育学院,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同志与
厦门大学领导策划在厦大筹设艺术教育学院,并邀请魏传义教授去创办。当时,魏传义教授在四川美院教书,还担任四川诗书画院的副院长,项南同志担心魏传义教授不肯来
厦门市,特别通过魏传义教授的堂兄、他在延安的老朋友魏传统做我的工作。堂兄对魏传义教授说:“老弟你还年轻,应该为特区做贡献,虽然创办初期会有困难,但这项工作肯定能让你得到全面的锻炼。”堂兄这番话让魏传义教授下定决心调到厦大。
1985年,魏传义教授从
四川美术学院调到
厦门大学,主办起国内第一所艺术教育学院,出任厦大艺术教育学院院长。他的一个学生对记者说,魏传义老师长期一边教学一边创作,也从学生身上获得朝气和灵感。魏传义教授的儿子说,“父亲花在学生身上的心血,远远超过对我们的关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