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鉴湖,古时也称
明圣湖,是
杭州市历史上比肩西湖的姊妹湖。东临双浦新区,西接灵山景区及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至石龙山山脉,湖面达1.35平方公里。
铜鉴湖曾是
钱塘江地区农业生产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承担着杭州整座城市防洪排涝调蓄的重要功能。但由于钱塘江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湖面渐渐成为陆地。2019年6月21日,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开工现场。工程总投资约14.44亿元,扩大铜鉴湖水面,重点打造“田园、湿地、文化”三大核心主题。
铜鉴湖,最初名为金牛湖,到了汉代,更名为明圣湖,至宋代又变为石湖,最终确定其名为铜鉴湖。关于其名字的由来,乃是源于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发出的感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由此,铜鉴湖便得了此名。
在
清代,《定乡小识》对铜鉴湖有着这般描述:湖水澄澈透明,所产之鱼极为肥美,周边红树青林环绕,整个景象如同一幅优美画卷。这里还是
杭州市特产
西湖莼菜的原产地之一。然而,随着时光的缓缓流逝,因
钱塘江泥沙的不断淤塞以及围湖造田等原因,铜鉴湖的湖面逐渐变为陆地,最终化为圩田和养殖塘。
到了现代,铜鉴湖的保护与利用也愈发受到重视。2019 年 6 月 21 日,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一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对铜鉴湖的保护和利用迈入了崭新的阶段。
铜鉴湖位于中国
浙江省西湖区双浦镇的西北部,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的湖泊。它的地理位置优越,东邻双浦新区,西接灵山景区和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部则依偎着石龙山山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仅有利于保护和提升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铜鉴湖的防洪排涝调蓄工程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包括铜鉴湖调蓄区以及周边的水闸、铜鉴湖隧洞和配水泵站等。该工程上承象山沿山南渠与北渠的山洪来水,下接三号浦、卫星浦等平原骨干外排河道。此项工程的目标明确,旨在恢复湖面达 1.35 平方公里,这一面积相当于五分之一的西湖大小,总库容为 500 万立方米,其中调蓄库容约 300 万立方米。在工程建设中,新建了周浦北闸、下羊闸,还打造了长达 1.84 公里的引排隧洞以及 1 座提水泵站。整个工程总投资约 14.44 亿元,征地面积达 2067 亩。
2019 年 6 月 21 日,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正式拉开帷幕。人们满怀期待,预计在 2020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假期,曾经与西湖齐名的铜鉴湖,有望以全新的姿态闪亮登场。
铜鉴湖在历史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包括《
水经注》《民国杭州府志》《光绪杭县县志》《定乡小识》以及《唐宋钱塘志》等书籍。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曾在铜鉴湖湖边山间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词。这些人包括
爱新觉罗·弘历、慧日禅师、
范仲淹、
苏轼、白居易、
杨万里以及
朱熹等。他们的诗词作品,不仅丰富了铜鉴湖的文化内涵,也使得铜鉴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