佃庄镇,隶属于
洛龙区,地处洛龙区东北部,
伊洛河河谷平原中心区,南傍
伊河,西与洛阳市洛龙区
李楼街道接壤,北与洛龙区白马寺镇隔
南洛河相望,行政区域面积38.47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佃庄镇原属洛阳县管辖。
1956年1月,设佃庄中心乡。
1958年8月,归翟镇公社管辖。
1961年9月,划属翟镇区。
1962年5月,撤区时单设佃庄公社。
1983年12月,变社为佃庄乡。
1998年2月,撤乡建佃庄镇。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佃庄镇地处伊、洛河冲积河滩,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开阔,海拔120—126米,相对高差2—3米,坡度10—20。
气候特征
佃庄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长、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多风沙,夏日炎热雨集中,秋季晴朗日照长。多年均气温14.2℃;年均
降水量535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的50%—60%;年均无霜期211天。
水文
佃庄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伊、
南洛河是镇域南北边沿的界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佃庄镇有耕地面积3.249万亩。
行政辖区
2011年末,佃庄镇辖19个行政村:黄庄、关庄、朱圪垯、东大郊、西大郊、河头、佃庄、东石桥、西石桥、酒务、牛王庙、碑楼、倪庄、相公社、大朗庙、西马庄、后石罢、王圪垯;下设194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佃庄镇辖1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黄庄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佃庄镇总人口4.0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28人,城镇化率4.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38人。
2017年末,佃庄镇常住人口为42786人。
截至2018年末,佃庄镇户籍人口为44692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佃庄镇完成财政总收入608万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18万元,增值税57万元,企业所得税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75元。
2018年,佃庄镇有工业企业55个,其中规模以上1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1个。
农业
2011年,佃庄镇农业总产值达到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6.8%。
佃庄镇粮食作物以
玉蜀黍属、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3365万吨,人均580
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
石刁柏、大豆、春茄等。
佃庄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产肉类632吨;畜牧业总产值0.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
截至2011年末,佃庄镇累计造林0.053万亩,林木覆盖率2.1%。2011年,大型农业机械101台(辆)。
工业
2011年,佃庄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4.5亿元,比上年增长8%,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1%。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职工0.2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商业
2011年末,佃庄镇有商业网点5个,职工200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亿元,比上年增加9.2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965亿元,比上年增长9.2%。
特色产业
茄子佃庄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种茄子出名,规模最大时茄田面积达1万多亩,号称“万亩春茄基地”。当时该镇茄子亩产1万公斤,一年下来菜农一亩地能收入五六千元,因此种茄子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然而好景不长,1998年后,由于连年种植,该镇土地出现连作障碍(即俗话说的“重茬病”),种植效益连年下滑,严重的竟减产六到八成。政府、农民多次更换茄种,寻找救治良药,但始终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茄子种植面积连年缩减,到2003年全镇仅剩下千余亩。
2003年秋季,当时的镇党委书记郭炎森到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寻求帮助。该院园艺所遂派得力专家,将所里历时4年刚刚研究出来的一项茄子嫁接新技术推广到佃庄镇。
省农科院的此项技术是以原产于美国的“
不死鸟”野生
茄科植物作砧木,以该院自己培育的“绿油油”茄子作接穗,进行嫁接栽培,从而克服了茄子的“重茬病”。
2003年11月,根据镇政府的安排,河头村的杨建松等12户农民腾出了12亩他们认为难以再种茄子的重茬地做示范。省农科院向他们免费提供了种子,还派出茄子育种课题负责人
段敬杰等
园艺专家驻村做指导。这12户农民当年11月播下砧木种子,12月播种作接穗用的
黑丽圆茄,次年2月将嫁接后的茄子移到小拱棚定植,4月春茄上市,7月初剪枝再生,8月中旬收获秋茄,一直到10月底茄子拉秧。结果,不但避免了以往由于重茬而引起的茄子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
根结线虫病等病害,产量也很高,亩效益最好的达1.2万元,一般的也达八九千元。
首次示范成功,大大激发了当地政府和菜农们的信心。2004年9月17日,佃庄镇政府召开春茄二次振兴动员会,当场就有309户农民报名,要求采用新技术重新种
黑丽圆茄。该镇的春茄种植面积已经恢复到了4000多亩。镇党委书记曲金平深有感触地说:“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一项技术,挽救了我们的一个支柱产业!”
重茬障碍是农作物种植中的老难题。省农科院这项通过嫁接栽培解决茄子“重茬病”的新技术经过媒体报道后,在省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2008年6月23日,在当地召开的茄子嫁接栽培技术推广观摩会,吸引了来自
扶沟县、
太康县、
新野县、
濮阳市等地的众多菜农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同时,
阜阳市、
邯郸市、山东东明、陕西桥等地也纷纷派人前往佃庄镇参观考察,到省农科院学习取经。
无公害春茄生产基地佃庄镇无公害春茄生产基地
以佃庄镇河头村、碑楼村、朱圪档、佃庄村、牛王庙村为中心的春茄种植基地,常年种植小拱棚春茄6000多亩。由于常年重茬种植造成春茄多病,为了鼓励春茄发展,佃庄镇从省农科院引进豫艺绿油油、翠铃、四季常青等嫁接成活率高的茄子新品种和豫艺牌不死鸟、
日本原产托鲁巴姆比卡等砧木,试验、示范茄子嫁接技术和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栽培技术,使春茄亩产达到10000—15000斤,四、五月份上市时零售价最高达3元/公斤,1元/公斤以上的价格持续了一个月左右,使农民亩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佃庄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1210人,专任教师46人;小学18所,在校生1827人,专任教师19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926人,专任教师8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104万元,比上年增长2.8%。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
总支出的比例为53%,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佃庄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个,其中卫生院1个、卫生所1个,村级卫生室21个;病床37张。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佃庄镇有电信所、邮政所各1个。邮政所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电信线路为架空铺设。
文化
地名由来
文物古迹
东汉辟雍位于
偃师区西南佃庄镇
东大郊村北,其遗址在今佃庄镇朱圪当村岗上东。全称“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临之德隆熙之颂碑”。辟雍创建于
中元节元年(公元56年),是“天子之学”,是“行礼乐,
宣德化”的场所,每年三月、九月,东汉皇帝常在此举行乡射礼等。碑建于
咸宁市四年(278年)十月,碑首和碑身整石凿成,碑文采用晋隶,字体比较灵活,具有独特风格。1963年,被列为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台遗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南郊,今佃庄镇朱圪当村岗上与大郊寨之间。面积达44000平方米。东汉灵台始建于
刘秀中元元年(56年)。
东汉明堂遗址位于佃庄镇朱圪当村岗上一带、灵台遗址之东。明堂创建于光武帝
中元节元年(56年)。明堂遗址略呈方形,南北长近400米,东西宽386米,四周有墙。遗址中心为直径60余米的圆形夯筑殿基。
东汉太学
东汉太学遗址位于佃庄镇太学村附近(今
东大郊村)。东汉太学始创于
建武五年,后屡加扩建,至
刘缵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魏故城遗址
汉魏故城,又叫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
洛阳市东15千米佃庄镇境内,南临洛水,北靠邙山。遗址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残长3700米,南垣为
南洛河冲决。残垣一般高于地面1一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城墙均用夯土版筑而成。全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周边约14千米。城内主要建筑有宫城、宫殿、衙署、花园等。
乡镇奇闻
2005年10月8日,偃师市佃庄镇黄庄村曹恩召家中一株丝瓜藤上长出一特大丝瓜。
该丝瓜长约1.5米,细长的丝瓜从棚架上一直垂到地面。据曹恩召介绍,他在自家院中栽种了这棵丝瓜,同样浇水、施肥,其它丝瓜长度仅有0.4米左右,不知什么原因,这个丝瓜较其它长出许多,且不停生长,曹恩召表示要保留这个丝瓜看最终能长多长。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