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吉樟(1859-1931),字积生,号子诚,晚年号坚壮翁。
马丕瑶次子、
马吉森之弟、马青霞的二哥。1883年,马吉樟考中进士,之后;他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校、侍讲、侍读、日讲起居注官等职。1931年,马吉樟病故,终年73岁。
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光绪九年(1883年)
进士,选为
庶吉士。曾任清末
翰林院编修、
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校、侍讲、侍读、日讲起居注官、湖北按察使等职。辛亥革命后,任湖北提法使、
袁世凯总统府内史、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等职。
一生为官的马吉樟,和他的家族一起,历经
洋务运动、太平天国、甲午海战、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辛亥革命、清帝退位、
袁世凯复辟、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在这样国际国内各种势力纷繁复杂、错综迷离的政治环境下,马吉樟却要风得风,要水得水,为各派所认同。这不能不归因于他的眼光、主张和气节。
马吉樟虽为清末
进士,但他思想新,学问深,有自己的见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彻底停止了
科举制度,全国各省纷纷兴办新式学堂。马吉樟与其妹马青霞联合河南籍显官
袁世凯、张邵予等在北京筹办“豫学堂”,马吉樟任学堂监督(校长)。豫学堂传播了许多新观念,培养了许多仁人志士。1906年马吉樟曾东渡
日本,考察实务。而她的妹妹马青霞也正是和他一起的这次日本之行,结识了
孙中山、
黄兴、
鲁迅、
宋教仁、
陈其美、何香凝、
康有为、
梁启超、
张钟端,并加入同盟会。1907年,他回国任湖北按察使后,又选送40名湖北学子赴美留学。
1911年
武昌起义爆发后,马吉樟虽被袁世凯从老家请回北京,任
南京总统府内史、
北洋政府秘书长,但他对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腐败和列强的肆虐痛心疾首。早在《
马关条约》签订时,他愤言:“
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误国,马关条约卖国,此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倭寇欺我
中原地区,列强尽是帮凶。我泱泱大国,可悲可叹焉……”犀利眼光,爱国之情,声情毕现。
马吉樟“嗜古笃学,谨於为文”,学识渊博,工于书法,去职后寓居北京,精研
金石,潜心著述。有《益坚壮斋稿》遗世。
国子监祭酒盛昱在评价马吉樟的
篆书时说:“当代篆书,首推积生,因其无派,故超乎众派。”这也正是对马吉樟书法最为准确的概括和评价。
马氏故居就是有名的马氏庄园,位于
河南省省安阳城区以西22.5公里的
安阳县蒋村乡西蒋村,2000年9月公布为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被授予AAAA级旅游景区。
马氏庄园始建马吉樟之父
马丕瑶,前后营造了近五十年之久。现存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建筑群由北、中、南三区组成,共分六路。每路前后又均建四个四合院,每条中轴线上各开九道门,俗称“九门相照”。东一路为马氏家庙,前后两个院落;
南区一路亦为一组九门相照的建筑。屋顶多为硬山顶,悬山次之。三区建筑主要有厅、堂、楼、廊、房、门等形式,共401间;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比著名的
山西省“
乔家大院”还要大1300多平方米。
走进马氏庄园,立刻感觉到整个庄园布局严谨,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它既有典型
北京四合院宽敞明亮的建筑风格。又有晋商大院深富丽的建筑艺术,同时,还体现着
中原地区清代官员府第的蓝砖灰瓦、五脊六兽挂走廊的建筑特色。因此,这座保存完好、内涵丰厚的庄园,被建筑学家称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式建筑标本”、“国内为数不多的典型的清代官僚府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