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盗龙
蜥形纲蜥臀目大型驰龙类恐龙
南方盗龙(学名:Austroraptor)是一种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驰龙科兽脚类恐龙,化石发现于阿根廷。南方盗龙的身长约5米,是目前南半球所发现的最大型驰龙类恐龙。其短小的前肢/身体比例,可与霸王龙相比。南方盗龙的牙齿呈圆椎状、没有锯齿状边缘,因此有其他科学家提出南方盗龙类似棘龙科
形态特征
目前有两件南方盗龙的标本被研究报道。
正型标本:MML-195保存了右侧额骨和眶后骨,泪骨,上颌骨和齿骨以及上面镶嵌的牙齿,右侧上隅骨和前关节骨,第3,5,6,7和8节颈椎,背椎的第2节和第4节,孤立保存的背椎肋骨和腹膜肋,右侧肱骨,手部第三指的爪,左侧耻骨的骨干,左侧股骨,右侧胫骨,跟骨和距骨,第三跖骨和脚部第一趾第二趾节骨,第二趾第二趾节骨,第三趾第四趾节骨,第四趾的第二趾节骨。
南方盗龙具有以下鉴定特征组合可与其它兽脚亚目相区分:南方盗龙是一种大型驰龙类。泪骨内部具有非常发达的气腔化结构,且泪骨的降支非常显著的向前弯曲。泪骨的后突为以扇状的突起,位于眼眶的上方。眶后骨缺乏背内侧突用于与额骨相关节。眶后骨与鳞骨的关节突显著的退化。上颌骨和齿骨上的牙齿非常小,且呈圆锥状,近中脊和远中脊缺乏锯齿。肱骨很短,长度小于股骨的一半。脚部第二趾第二趾节骨在内外侧向上显著的压扁,而第四趾的第二趾节骨则非常粗壮,这一特征几乎与其它所有的驰龙科都不同,但是见于比较进步的伤齿龙科中。
归入标本:MML 220保存了少量的头部骨骼和一些头后骨骼,属于一只成年个体,体型小于正型标本,与正型标本呈互补的关系。颅骨部分保存了两段上颌骨的碎片和两颗脱落的牙齿。头后骨骼包括一件不完整的背椎,12节尾椎椎体,左侧肱骨,左右两侧的桡骨和尺骨,左右两侧的第一掌骨,手部第一指的第一指节骨,手部第一指,第二指和第三指的爪子,胫骨,第二跖骨和第三骨的碎片,脚部的第一趾的第一趾节骨,第二趾的第一趾节骨,第二趾的第二趾节骨,第三趾的第一趾节骨,第三趾的第二趾节骨,第三趾的第三趾节骨,第四趾的第一趾节骨,第四趾的第二趾节骨,第四趾的第五趾节骨。
命名由来
南方盗龙的属名主要强调它的化石发现于南美洲南部,而种名则是为了纪念拉马奎市立博物馆的创始人赫特·卡巴札(Héctor Cabaza)。南方盗龙的研究工作曾经在这座博物馆中进行。
系统发育位置
目前主流的系统发育分析认为南方盗龙属于驰龙类半鸟盗龙类,与龙,胁空鸟龙,半鸟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一支系是驰龙科中较早分异出去的一支,仅在南方大陆有分布。
食性
南方盗龙的牙齿较小,呈圆锥形,缺乏用于切割的发育锯齿的近中脊和远中脊,因此它可能和鹫龙一样会捕食鱼类。但南方盗龙的体型较大,因此不排除捕猎较大型猎物的可能性。
科学意义
在南方盗龙发现之前,极度大型化的驰龙类仅在劳亚古陆上有所发现。南方盗龙是冈瓦纳古陆上的唯一一种大型化的驰龙类,表明了不同大陆上的驰龙类在体型演化方面存在趋同演化的现象。南方盗龙的前肢大幅度的缩短,其肱骨长度仅为股骨长度的一半,这与同属于半鸟盗龙类的胁空鸟龙和鹫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分布于劳亚古陆上的驰龙科也存在很大的区别。这种反差极大的增加了古生物学家对于南方大陆上的驰龙类生态多样性的认识,同时也表明驰龙类的形态分异度比原来认识的要大很多。南方盗龙的发现同时也表明,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的阿根廷地区的生态系统被大型化的虚骨龙类统治着,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大型鲨齿龙类的灭绝。晚白垩世南美洲的驰龙类大型化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大型鲨齿龙类灭绝以后留下的生态空位。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命名由来
系统发育位置
食性
科学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