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延光
中国摄影记者
贺延光(1951年1月30日~),男,渭南市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著名摄影家,四月影会重要成员。1968年赴黑龙江省兵团插队,1981年为北京青年报记者,1983年为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1985年至2005年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现为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他先后7次在国内最高新闻奖评中获奖,是国内新闻界惟一一位既获摄影一等奖又获文字特别奖的平面媒体记者。
人物生平
文革前为北京第92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赴东北兵团插队,1973年困退回京,在崇文区化学纤维厂当工人,后被结合为革委会副主任。“四五运动”中,他带领全厂80多位青年,率先前往天安门广场献上花圈,并提出尖锐的政治问题,矛头直指“四人帮”。他当时的信念是,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有一批人坚决地站出来,不能再退了。他后被列为北京市清查的重点案件而遭逮捕。平反后,当选为共青团十大中央委员,后到《中国青年报》任摄影记者至今。
荣誉及成就
“不作假,不为历史留下空白”,是贺延光从事摄影工作以来所奉行的理念。他先后7次在国内最高新闻奖评比中获奖,是国内新闻界惟一一位既获摄影一等奖又获文字特别奖的平面媒体记者。1986年度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贺延光从事新闻工作26年,期间赢得的主要奖项有:
1.《文明礼貌月摄影日记》(组照)--1982年度"全国好新闻"摄影奖(中国新闻奖前身,该年度奖项不分等级)
2.《离别时刻》--1984年度"全国好新闻"摄影一等奖(中国新闻奖前身)
3.《团旗似火》--1985年度"全国好新闻"摄影二等奖(中国新闻奖前身)
4.《团旗似火》--1985年全国新闻摄影大奖赛金牌奖
5.《令人震惊的一千万》(组照)--1988年度"全国好新闻"摄影二等奖(中国新闻奖前身)
6.《余热》--1990年第11届亚运会新闻摄影比赛一等奖
7.《长江九江段4号闸决堤30米》(消息)--1998年度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九江决口8条消息-1998长江水灾)
8.《SARS病房》(组照)--2003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SARS病房》(摄影专题)、《生命备忘录》(与王尧合作的冰点调查)被评为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作品;(北京非典疫情
9.《面对生命》--2003年全国新闻摄影年度最佳照片奖、人民摄影报2003年度全国最佳新闻摄影奖
10.《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 --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5年全国新闻摄影年度最佳照片奖、人民摄影报2005年度全国最佳新闻摄影奖、2005年度中国新闻摄影评选金奖。
人物轶事
"如果你是一名摄影记者,照相机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脑力、眼力和体力。当一名合格的摄影记者,你要习惯去研究社会、关注别人,要懂得生活常识,富有同情心,还得有韧劲儿。"贺延光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1976年,贺延光就参与拍摄过"四五运动"。成为职业记者后,他采访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七届全国人大、十一届亚运会、1991华东水灾、中共十四大、1997年香港回归、广西边境大排雷、九届全国人大、1998长江水灾、广西边境大排雷、悉尼奥运会、内蒙古自治区大雁煤矿爆炸、新疆巴楚地震、北京非典疫情、胡锦涛与连战历史性会见等许多重要新闻事件。
其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主要作品有:《小平您好》--国庆35周年群众表达的心声;《民主进程》--全国人大第一次公开出现的不同声音;《第三个是男孩》--计划生育国策面临严重挑战;《矸石山上捡煤人》--我国贫困人口依然有8000万人;《深圳又长高了》--亚洲第一高楼创造全国建设新记录;《广西边境大排雷》--消除地雷遗患确保边民平安;《长江水患》--九江江心洲决堤四万灾民无家可归;《巴楚地震》--维吾尔族村民等待救援;《面对生命》--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房展现生命与死亡、责任与无奈的画面;《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胡锦涛与连战的历史性会见。
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35周年庆典中,北京大学学生突然打出"小平您好"横幅,贺延光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情景,将历史性瞬间作为改革开放的象征载入了中国史册。
当时,一群大学生走在游行队伍中。他们相互说着、笑着,有的地方还挤成一团,早就没了队形,全然不像前面方阵那样井然有序,但他们所迸发的青春活力显然已感染到观礼的人群,贺延光的周围也欢声阵阵。突然,大学生队伍中打起了横幅,上书"小平您好"四个大字。贺延光心头一热,顾不得许多,赶紧将相机高高举过头顶,冲着那个方向连拍三张--几乎是眨眼的工夫,横幅和簇拥它的学生们便淹没在滚滚的人流中。
"从'万岁万岁万万岁'到人们直呼'小平您好',领袖人物从天上回到人间,这种变化对中国人来说不可谓不大不深刻。所以,我相信它的历史价值,它是把领袖人物当人看的一个标志。何谓在拍摄之前预料'轰动'?我的理解是,只有你的作品能拨动读者情感的心弦,能与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才会得到认可和反响。"贺延光这样表述自己对这次采访的思考。
1998年,九江决口,这也是世纪洪水中的长江惟一一处发生主堤决口的地方,40万人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当时,中国青年报记者仅贺延光一人在场,面对突发事件,他没有随受灾群众撤往安全地段,而是涉险赶往出事地点。
贺延光一边协助部队营救群众,一边拍摄照片,一边不停地用手机向报社报告情况。即便在手机断电以后,还想方设法履行记者的职责。第二天,报纸一版刊出他的两幅大照片和8段现场口述的即时消息。这在所有平面媒体中独树一帜,显示了贺延光在重大灾难事件中把握新闻的全面能力。
贺延光以现场目击的方式,直面了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抢险过程,并将它在报纸截稿前不断地传回北京。在网络新闻没有普及之前,这8条消息虽总共只有700余字,但其灾情与人情交织相融,现场感与紧迫感动人心魄,且文字简练,一气呵成,见报以后,不仅在报社内外引起积极反响,也得到赴九江采访众多媒体的普遍赞扬。不仅《中国记者》刊文予以充分肯定,指挥抗洪的军区首长也称他是"好样的",士兵写信称他是"无名英雄"。
贺延光关于九江决口的消息短小精悍,形式新颖,已成为部分高校新闻专业教学的范例。
2003年严峻的非典疫情,关乎人的生命,关乎社会的公共安全,对中国新闻记者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2003年4月下旬,贺延光欲深入一线采访的努力几次受挫后终于成行。他进入集中救治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北京地坛医院,首先向医院领导表示,希望他们把自己当成普通的一员。在病房里,贺延光离SARS患者距离仅一米,这是一声咳嗽就可能令人倒下的距离,他坚持住了。在与医护人员和患者近距离接触的18天中,他拍摄了2000多张照片,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抗击SARS最前沿的真实情景,并在文字报道中附加了许多观察与思考。
刚开始的时候,病人以为贺延光也是医生,有的病人神志虽然清醒,但已经不能说话了,可是企盼和无助的眼神在追逐着每一个身穿隔离服的医护人员,也包括贺延光。贺延光说自己从来没有被这种眼神深深地刺伤过。这种目光驱使着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驱使着他争分夺妙地记录着这一切。"这里在抢救生命,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把这里发生的一切告诉读者。"他说。
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期间,不仅贺延光的照片打动了无数读者。读了他在《生命备忘录》讲述普通人悲情故事的两位日本妇女,也专程越洋飞到北京,送来了给患者的捐款。贺延光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一位死者的弟弟将哥哥7000多字的"死亡日记"亲手送给了他,他还接受了一套医院送的签满了医生护士名字的隔离服。他说,这是他一生中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面对赞誉,贺延光说:"作为记者,自己只是完成了本职工作,我们本应该做得更多,更好。"
"我早就想好这幅照片不拍大特写,而要拍一幅两人伸手相握,迈步相向的全身画面。"贺延光数码相机自动记录的时间是2005年4月29日15时06分42秒--胡锦涛与连战会见的历史性瞬间被定格,《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在数百位摄影记者同拍摄的照片中因独树一帜获得好评如潮。
在连战赴大陆之前,贺延光就密切关注、研究海内外与之有关的报道、评论。为此,当天上午在拍摄完连战北京大学演讲后午饭也顾不上吃饭就赶往人民大会堂,为的是排在前面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他终于抢到一个制高点,为的是要让背景干净,不让后面门窗及工作人员的身影进入画面。在两个小时的站立等待中,他一遍一遍地用不同指数测定闪光灯的亮度,先后试拍了50多张,以寻找最佳的曝光组合。
贺延光的这幅照片,从开始构思就确立了"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的主题,在拍摄时又跳出了人们常见的时政照片的一般模式,构图上也大胆选择了其他记者不敢选用的场景,最终以生动、鲜活的影像,准确地刻画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首次会见,足以令海内外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华人感慨万千。他的这幅照片,也是同类照片中,胡锦涛总书记最喜欢的。
贺延光说:"你对生活认识到什么程度,你的照片就能拍到什么程度。"《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能在读者和业内产生强烈共鸣,也印证了他一贯的职业理念。
新闻界许多人称贺延光是"一面旗帜",称他的不少照片已成为我们经历过的生活中"标志性的影像记录"。在持续26年的时间里,贺延光时常站在潮头,以自己的作品和思考在中国新闻摄影界留下重要印记。
贺延光说:"在我看来,是否对事实负责,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是评价新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尺度。"贺延光热爱生活,他认为能在变革时代从事新闻摄影工作,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他时常告诫自己:"不要轻视每一次采访,只要带着照相机,就要保持最佳的职业状态。"
贺延光数次被评为中直系统、团中央系统的先进工作者,并被中国文艺网授予"德艺双馨"先进个人称号。
对于名利,贺延光认为:"没有比在重要新闻事件中拍到精彩照片,并能在读者中产生反响更令人满足的了。许多时候,你的作品比你的名字更重要。"
作品选粹
六幅
参考资料
贺延光简介.搜狐新闻.2012-07-2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荣誉及成就
人物轶事
作品选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