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十二公民》(英文名:12 Citizens)是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钱波、赵龙豪等人主演的
剧情,于2014年10月19日在罗马电影节上映,2015年5月15日中国内地上映。2018年4月16日,中国内地重映。
《十二公民》改编自好莱坞经典影片《十二怒汉》,影片进行了中国本土化改编,讲述了通过模拟法庭对饱受争议的“富二代弑父案”进行审理,12位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陪审员——身份分别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对案件进行最终“审判”的故事。
2014年电影《十二公民》被评选为“
当代电影”单元最佳影片,摘得罗马电影节最高奖项“马可·奥雷利奥”奖。2015年,《十二公民》斩获第20届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改编剧本,同年还斩获第22届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截止2015年12月,电影累计票房1391万元。
影片剧情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
英美法系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而且结果必须为12 : 0,全部认为他有罪或是全部认为他无罪,如果意见不一,就要继续讨论下去,直到全体一致通过。随后,形形色色的家长来到一处场地,入座后就马上开始投票,速战速决。在第一轮投票中,8号(
何冰 饰)因为不想草率的结束讨论,所以投了无罪,这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于是1号(雷佳 饰)建议大家用各自观点去说服8号,达成12 : 0后结束这场陪审。
2号(
王刚 饰)认为,从反证法来看,没法证明这个人不是富二代杀人。这时8号指出,他其实不用证明凶手是不是富二代,只要在证明他是凶手的过程中存在疑点就行。轮到3号(韩童生)的司机时,他强调了当时案发的目击证人,住在楼下的老头听到楼上传来我要杀了你,随后老头跑到门口,亲眼看到富二代从路上跑下来。面对如此强有力的证据,8号点头赞同但保留了意见。接着4号(
赵龙豪 饰)的房地产商,他只是觉得富二代的不在场证明不合理。案发当时富二代说自己在朋友家开派对,但朋友没人能为此证明。对此,富二代只是解释自己心情不好,独自关进了房间里。5号(
高冬平 饰)选择稍后发言,6号(
李光复 饰)还是找不到证据能证明富二代无罪。后面再是7号(
钱波 饰)觉得穷生父,每次都会找富二代儿子强行要钱,造成了敲诈勒索。对富二代的两个
河南省父亲抱有很大歧视10号(张永强),认为富二代是外地二道贩子养大的不是好人。这一番话却惹怒了身旁的11号(
班赞 饰)河南保安。8号开始说起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这世上没有100%的事,真相往往会藏在被忽视的小事背后。并提出模拟法庭上的辩护律师,认为大律师从一开始就觉得富二代是凶手,没有做出强有力的辩护。这时3号司机站出来,指出作案凶器是一把十分罕见的弹簧刀,恰巧富二代也有一把,可案发后,富二代却说他那把刀丢了,接着10号又拿出了那把刀的图片,8号认为有人刚好也同样拥有这样一把刀,其他人纷纷不信。可就在这时,8号从兜里拿出一把一模一样的弹簧刀,众人一脸诧异。8号果断提出索性来一场除去自己的不记名投票,要是11票里还有无罪,那就必须讨论下去。前10张投票都有罪,可就在第11张时出现无罪。
就在大家争论男人是谁时,9号(
米铁增 饰)老人站出来承认。他说如果那个富二代真的无辜,现在有人帮他说句话,可能就真的救了他一命。大家听后抛弃外在因素转变方向,开始围绕证词进行细致讨论。3号说除了楼下的老头听到外,还有铁道对面的一位女人通过行驶城路的空隙看到富二代杀人。这时8号突然意识到,如果富二代在行凶时有火车路过,那肯定会发出巨大的声响,楼下的老人根本听不到什么。8号思索后发现了疑点,电视上那老头是个瘸腿,可证词上说他听到声音后十几秒就跑到了门口,众人通过实验果然与老人所说的不符。3号对此嗤之以鼻,8号表示强烈怀疑对方的受教程度,这让3号怒不可遏喊出,“我弄死你”,8号冷静的说到“刚才这句话不需要真的杀了我吧?”滚滚雷声之后就下起了大雨,又一轮新的投票过后,2号、6号,11号也改为无罪,现在比分6:6平。2号突然拿起刀问,他不清楚富二代比他生父矮11公分,报告中由高到低向下的伤口是怎么刺去的,而3号认为是富二代倒了一下手举刀刺下。这时进过监狱的5号站了出来,说这种刀在他们那时人手一把,用这种刀根本不会倒手而是为了快,直接由下向上一下捅进去。然后7号小卖部老板改投了无罪。
1号团长提议再次投票,投票过后还坚持有罪的只剩3号、4号和10号了。这时9号老人注意到房地产商在揉眼,并且鼻梁上有两个坑,而电视上采访的女人也同样如此,房地产商告诉他这是近视的特征,那如果见对面的女人也是近视,怎么能在半夜看到对面杀人的画面,并且没有人会在睡觉时戴着眼镜吧。又一疑点出现,4号和10号也只好纷纷改变为无罪。现在只剩下3号自己,但他还是坚决不认定有罪。这位司机多年前有个儿子在叛逆期,因为产生了冲突,儿子就摔门而去,之后六年里连个电话都不打了,因此老婆还与他离婚。说到此处,3号再也抑制不住了,坐到了一旁掩面悲痛。
随后进行了最后一轮投票,11人举手投了无罪,3号司机埋头趴着也举起了手,投了无罪,至此,0 : 12会议结束。夕阳的阳光下,考试的学生都来迎接自己的家。这时,8号先生转身走了回去,他有东西遗留在教室,拿起他的检察官证件后,回头望了一眼讨论过的桌案。
角色介绍
演员资料来源
影片制作
灵感来源
徐昂透露,拍摄《十二公民》的契机源于与现任制片人的相识。徐昂在《喜剧的忧伤》排练时认识了这位制片人。徐昂与制片人及其文学总监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制片人提出想要拍电影,并询问徐昂是否有合适的题材。徐昂随即提及了《
十二怒汉》。文学总监对此题材非常感兴趣,但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将《十二怒汉》本土化?因为我们国家没有陪审团制度。”
徐昂回答说他已经考虑过如何进行改编,并认为一定有办法。一个月后,当徐昂几乎忘记这件事时,制片人突然联系他,希望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
剧本创作
最初,徐昂和制片人计划将故事以话剧形式呈现,以
辛亥革命为背景。剧中12个角色将围绕是否参与革命展开讨论。这个戏剧本本身就是徐昂一直想要创作的作品。然而,在进一步讨论后,双方最终决定将其拍成电影,期间涉及到了法律问题。将《十二怒汉》改编成中国背景的故事确实具有挑战性,因为中国并没有陪审团制度。徐昂向一位朋友求助,朋友的弟弟正好在法学院学习。后来,朋友的弟弟回家与他们分享了一个经历:他在英文法系庭审课程中未能通过考试,需要补考。徐昂问他如何应对补考,他回答道:“需要学生留下来参加,如果人数不足,则需要老师或家长帮忙。”这一经历为徐昂提供了灵感,他决定根据这一真实情况来创作剧本。
在剧本改编过程中,团队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实现其本土化。为此,编剧
韩景龙和导演徐昂共同努力,首先确立了电影的核心主题:“电影必须深入探讨中国现当代社会,因此我们决定关注中国人在沟通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韩景龙对文本进行了三轮创作:首先将原作翻译成中文;其次重新塑造人物形象;最后,在开拍前的十七天进行了排练
选角
在影片中,陪审团角色中没有设置女性角色。徐昂解释道,他之前的作品也未涉及女性角色,因为他尚未准备好去深入探讨女性角色。此外,如果加入女性角色,可能会导致其他角色的关注度降低,还需要在电影中解释人物关系。如果处理不当,观众可能会对此产生质疑。为了保持电影的纯粹性,徐昂选择不在此片中安排女性角色。编剧
韩景龙指出,尽管其他国家的改编版本曾出现过女性角色,导演徐昂也考虑过邀请
宋丹丹出演,但为了让剧情更加紧张激烈,最终决定不在电影中安排女性角色。然而,韩景龙透露,《十二公民》未来的话剧版中可能会设置女性角色。此外,他还表示,曾考虑邀请
陈道明出演“检察官”一角。
徐昂表示,在选演员时,他的标准是不特意追求明星,尽管
何冰和
韩童生都是观众熟悉的演员。选择他们的原因在于,《十二公民》的核心驱动力是文学性,因此需要具备出色表演能力的演员来刻画人物。团队曾经考虑过多种演员组合。在与何冰接洽时,何冰要求先阅读剧本。在阅读剧本后,何冰立刻表示愿意参演。而且,徐昂与何冰曾有过合作,双方非常熟悉。徐昂还曾考虑邀请陈道明出演,他和何冰一起向陈道明发出邀请。但由于
陈道明当时正在拍摄《归来》,工作日程非常紧张,无法抽身参演。
徐昂指出,在
俄罗斯版的电影中,有一场戏特别关注1号陪审员,甚至是由导演本人出演,这会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他身上。然而,如果在中国版的作品中,有一个角色由
黄晓明扮演,观众可能会因为关注他而忽略其他信息。因此,徐昂选择了一组演员而非明星来出演这部电影,这样就能让观众能够在无任何主观色彩的情况下投入观影。
角色设计
徐昂表示,在《十二公民》中,陪审团的12个角色经过了精心设计。作为创作者,他需要决定重点放在哪里:案件还是人物?他认为人物更为重要。在处理案件方面,
徐昂并未做太多改动,因为他认为这并非关键所在。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角色刻画上。
《十二公民》与其他电影不同,很少出现全景镜头。由于故事设定的特殊性,观众主要通过角色的上半身来理解他们的情况。最初,观众对案件了解甚少,随后逐渐从角色之间的对话中获取信息,直至最后理解案件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在评价一个人时,通常从他的外表着手,例如他的指甲是否干净,头发是否洗净等。这些细节揭示了角色的生活环境和背景,使观众逐步了解并熟悉他们。
拍摄花絮
在正式拍摄前,演员进行了17天的封闭式排练。在正式拍摄当天,12位演员都没有带剧本,显示出他们对角色的熟练掌握。这为主演
何冰所形容的“像一支球队打配合”的表演奠定了基础。此外,这部影片是徐昂导演的处女作,他对细节的要求非常严格。
韩景龙提到的17天排练,实际上仅是电影开拍前的一部分。在舞台剧阶段,演员们就已经经历了许多真正的磨合和碰撞。
班赞表示:“实际上,我们可以更快地完成排练,一周就足够了,因为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剧本。这种效率源于之前的排练。”
据赵春羊介绍,扮演十二位陪审员的演员在开始时并不相识。有时他们甚至会争执,戏中的冲突感也正是由此产生。随着排练次数的增加,演出逐渐变得流畅,节奏也如行云流水。拍摄周期为一个月,剧组一直待在闷热的厂房里。体型较胖的班赞透露,在片场他曾支起吊床以散热。
后期剪辑
影片拍摄顺利完成后,由于密闭空间戏的剪辑难度较大,后期工作耗费了整整一年时间。最终,剧组请到了前法国真实电影节主席杜阿梅女士担任剪辑指导,确定了简洁大气的最终剪辑版本。
配乐
在音乐方面,剧组请到了与
陈奕迅、
老狼等知名歌手长期合作的“
金牌音乐制作”
火星电台负责配乐。此外,《
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演唱者
王铮亮亲自演唱了主题曲《
出口》,这首歌曲非常好听。
拍摄过程
为了追求最佳的拍摄效果,剧组毫不吝啬地将主场景的拍摄地点选在了798艺术中心的一家著名展览馆,每日场租按展览计费。
主题与亮点
主题
影片呈现了12名来自中国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共同展开了一场关于认同和相互理解的对话。这反映了一个长期以来缺失的集体主义时代下国民的集体发声情景。在背后的争论中,展示了代表中国各阶层民众当下真实生活的影子。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由于国民价值观的混乱而导致对个体生命尊严的忽视,正是集体主义在中国演变过程的体现。影片引发观众关注的是一种久违的集体主义时代的向心力的回归,但这次是建立在充分认识到集体主义下个人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基础之上的。如今,12位齐聚一堂的中国公民已经被市场划分成各种各样的个体,曾经集体主义时代的家庭成员变成了独立的个体。影片中的每个人展示了各自的生活方式,发出各自的声音,表达了不满和愤怒。《十二公民》所体现的集体主义是在充分尊重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对个体生命、尊严和价值的认同。导演在电影中汇聚了来自中国各阶层的形象,让他们共同发声,为那些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被淹没的民众找到一个表达场所,让他们感受到每个活生生的个体生命都应得到珍视和尊重。
亮点
表演
与其他国内商业电影和普通文艺电影有很大不同,《十二公民》并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效或者多样化的场景。整部影片基本上在一个固定的场景、一间封闭的教室内进行拍摄,聚焦于十二个角色。镜头运动非常有限,主要以中景、近景和特写为主。整部电影主要依靠对话和演员的表演来推动故事发展,因此可以称之为“戏剧电影”。除了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的本土化改编成功之外,演员们对十二个群像式人物的精彩演绎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是影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适度的形体动作,形体动作和言语动作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参演《十二公民》的演员大多来自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国家话剧院,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对表演中形体动作的处理有很强的控制力。在塑造剧中十二位性格迥异的陪审员时,适度的形体动作对人物整体特征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韩童生在谈论如何更好地塑造3号陪审员的职业特征和性格特征时表示:“3号很少有轻松时刻,他平时坐在驾驶座上,即使只有几分钟也要系安全带,保持正确的姿势,全神贯注,受到很多束缚。所以一旦离开车子,他就会在形体上寻找各种令自己舒适的姿势。我就抓住了这一点,在拍摄过程中,很少会用一个固定的姿势坐很长时间,有时单腿支撑在椅子上,有时半蹲在椅子上,或者盘腿,从而让自己感觉自由,不受拘束。”
语言
作为一部场景单一、主要演员众多且戏剧性强烈的电影,《十二公民》中人物的对话设置对于展示剧中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及推动故事发展至关重要。导演徐昂表示:“《十二公民》的文本质量很高,其叙事结构直接进入讨论,非常吸引人。撰写两个或三个人之间的对话相对容易,但是当十二个性格各异的人坐在一张桌子前,让每个人像不同的乐器保持不同的频率时,实际上有些困难,因此我们不断地在寻找差异。” 不同阶层和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话语体系,如《
红楼梦》中的
刘姥姥不会也不可能说出
贾母口中的话。
为了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性,人物的语言应尽可能符合其身份特点和性格特征。例如,8号陪审员的公民意识、急诊科医生尊重生命的态度、小卖部老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市井小民心态,以及出租车司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察言观色、重视传统伦理道德”的性格特征等,这些人物都需要通过语言来塑造。
镜头
在电影《十二公民》中,导演采用固定镜头和移动镜头作为主要视觉结构,为影片营造出一种舞台化风格。以长方形的桌子为中心,通过不断切换镜头捕捉每个角色的表情和举止,使情节呈现得流畅自然。特别是还原老人证词的场景,这部分场面安排得相当成功,具有浓厚的舞台感。
镜头以8号陪审员模仿老人动作为轨迹,进行推拉或摇移等镜头运动,让观众跟随摄像机视角,参与到事件中并思考证词情节的合理性,从而产生
戏剧性的电影审美效果。当3号和8号发生冲突时,影片进入高潮部分,窗外的
雷声为场景增添了紧张氛围。随着天色逐渐变暗,长桌上方昏黄的钨丝灯成为唯一光源,照亮陪审员们立体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角色轮廓,这种顶光照明效果也让人联想到舞台剧。
影片结尾处的长镜头蕴含深意:黄昏时刻,夕阳洒满大地,画面中的人物和环境显得温馨舒适,陪审员们也都释然了。这与影片开头陪审员们去教室路上的长镜头相互呼应,镜头与演员调度相结合,通过环境烘托出轻松、温暖的氛围,实现了从高潮到结尾的过渡,让观众的情绪从激动回归平静,达到了释然的效果。
色彩与画面
在《十二公民》中,人物入场方式采用纵向调度。这样的方法不仅使画面更加丰富多样,增强了视觉纵深感,还展示了故事发生的场景、人物、道具等元素,以及通过角色的动作细节描绘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光线的运用,《十二公民》在塑造人物性格的同时,也传达了影片的理念。当8号陪审员因为10号陪审员对讨论的轻视、不严谨、不尊重生命的态度而愤怒起身,怒斥10号的行为时,明亮的光线赋予10号正直、庄重的气质,从而奠定了电影的总体基调和风格。在模拟案发现场时,导演通过光线明暗的处理,实现了空间跳跃,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在3号与8号激烈交锋的场景中,屋外电闪雷鸣,象征着3号的情绪如同火药桶被点燃般愤怒,失去理智。
4号陪审员独白时,镜头通过切换场景展示了人物背景;5号发言时,画面右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导演通过展示背景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警示观众要严肃看待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8号模拟凶杀现场时,画内空间(画面)与画外空间(声音)共同呈现了案发现场,揭示了两位证人中的一位老人在说谎,从而使正反双方的天平持平,推动情节发展。
电影采用了类似于“三一律”的“封闭空间”作为叙事空间,将人物置于物理和心理的封闭环境中。这样的设置有助于限定人物行为,营造紧张氛围,制造极端环境以推动故事发展,并激发对人性的探讨,从而深化电影主题。虽然十二个陪审员表面上在一个教室里进行讨论,实际上他们所处的环境更像一个象征性的囚笼,在其中进行自我救赎。
荣誉奖项
发行与票房
2015年5月15日在中国大陆首映,截止2015年12月电影累计票房1392.3万,2018年4月16日在中国大陆重映。
反响与评价
反响
《十二公民》改编自电影《十二怒汉》,影片首次尝试将西方陪审团制度搬上国内大银幕,是华语影坛首部戏剧电影。
2014年10月28日第九届罗马国际电影节闭幕,北京人艺的
话剧导演徐昂执导的华语影片《十二公民》,被评选为“当代电影”单元最佳影片,摘得罗马电影节最高奖项“马可·奥雷利奥”奖。
冯小刚的《
一九四二》、
杜琪峰的《
毒战》都曾入围2012年罗马电影节,但《十二公民》是目前唯一入围罗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摘得最高奖的中国影片。
评价
正面评价
罗马国际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这样评价《十二公民》:“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反映中国现实的群像作品,对经典的本土化做得十分到位。”
作家
张嘉佳评论电影则说到,“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很精彩,在一个空间里,让演员演技有充分发挥,这部电影做到了一个极致。”
著名影评人,节目策划人李小飞更是说到,“《十二公民》在中国电影里堪称伟大,这绝对是一部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名的作品。”
知名文化评论家黄德海则在专栏文章中写道,“这是一部有用心、有指向,精心编排的,骨子里属于中国的电影”,以文化角度对影片进行了高度赞扬。
黄丝雨在新闻知识报上评价“青年导演徐昂依托自己的个人优势,重在植入中国当下现实,并巧妙避开审片制度上的难题,获得了国际电影节,国内官方、国内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对模仿与借鉴的艺术创作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杜晓燕在影视长廊总结,“《十二公民》显在的符号化、 表意性和戏剧感特质,及其文本符号和 舞台话语内蕴的叙事意义,不仅传达出电影艺术的现实关怀,更是抒写了银幕影像的另一抹亮色。”
大众评分
影片补充
美国陪审团制度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是一种法律程序,旨在确保被告人在刑事审判中得到公平的审理。这种制度起源于
英国,并随着美国的成立而成为其司法体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旨在确保被告人得到公平的审判,通过随机抽选的公民组成陪审团,使审判过程更加民主、公正和透明。
《
十二怒汉》展示了美国陪审团制度下的无罪推定原则和尊重生命的普世价值观。由于中国的司法体系属于
欧陆法系,并无陪审团制度,《十二公民》将背景设定在中国的一所政法学校,展现了一场虚拟的法庭审判。十二位来自不同阶层、素不相识的普通人组成了一个临时的“陪审团”,在一间陈旧的教室内,共同讨论并决定一桩充满争议和疑问的“富二代”杀父案。这些学生家长需要共同决定与他们无直接利益关系的被告人的命运,判断其有罪无罪,以及生死存亡。
《十二怒汉》的其他知名版本
在1996年,英国著名舞台剧导演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当时尚未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执导了舞台剧版《十二怒汉》。这一版本以写实主义风格忠实地呈现了原作,舞美设计重现了1957年电影中的场景,包括密闭的陪审员室、能眺望远处高楼的窗户、讨论用的长条桌和12把椅子。此外,哈罗德·品特在作品中也加入了自己的风格,强调了12位陪审团员争论的激烈和混乱。
在2006年,日本著名剧作家三谷幸喜执导了一部舞台剧电视直播版《十二怒汉》,将原作改编为《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这一版本的故事走向与美版截然不同。剧中,一名女子因忍受不了前夫的纠缠,在扭打中将他推向行驶中的汽车,导致前夫死亡。陪审员让大家深入讨论,从而发现了之前用来证明女子有罪的证据在另一个角度看来,实际上证明了她无罪。从无罪到有罪再到无罪的两次逆转使得日版改编更为复杂。此外,加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使整场氛围更加轻松和明亮。
2007年,
俄罗斯,电影版,导演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俄罗斯版《十二怒汉-大审判》在保留美版故事框架的基础上,融入了涉及车臣问题的敏感话题,使影片增加了种族冲突的视角。影片讲述了一个
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男孩被控谋杀自己的继父(前苏联军官)的案件。所有证人和证据似乎都对他不利,而12位陪审团成员则针对此案展开了讨论。故事场景从狭小的审议室转移到了宽敞的学校体育馆,使得整部影片时长达到159分钟,空间和时间相较美版有所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