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学名:Mandrillus sphinx),别名鬼狒狒,是山魈属的一种哺乳动物。山魈是现存最大的猴子之一,具有
橙色的
胡须、红色的鼻和嘴唇,鼻两侧有纵向排列的蓝色脊状突起,
雄性面部颜色更为鲜艳。
分布于
中非西部,如
喀麦隆、
刚果、
赤道几内亚、
加蓬。由于栖息生境的减少、退化和破碎化以及人为的猎杀,山魈
种群数量在减少,于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
易危物种(VU),于2023年2月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在加蓬已经实施将人工饲养的山魈野外放归的计划,以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
山魈主要栖息于从
大西洋海岸向内陆延伸100到300公里的常绿雨林中;食性杂,主要采食各种果实,动物性食物包括
无脊椎动物、
鸟卵和小型脊椎动物等;群居动物,通常由几百只个体组成大的稳定社群,偶有小社群以及独自生活的
雄性;性格暴躁,凶猛好斗;6~7岁
性成熟,寿命约20岁。
形态特征
山魈是现存最大的猴子之一。雌雄
个体差异较大,雄性体重可达30公斤,
雌性大约只有一半,体长可达1米。雄性比雌性具有更夸张的
第二性征,面部、臀部和生殖器上的颜色较雌性个体更鲜艳,并且拥有拥有长度可达5厘米的犬齿。
皮毛长而厚,背部为灰褐色,腹部为硫黄色。尾巴短,总是保持直立。鼻梁和嘴唇是浓郁的漆红色,鼻子两侧是淡蓝色,凹槽中有紫色痕迹。脸颊和耳朵后面有白色的浅
橙色皮毛,头顶有一个小羽冠。臀部肉垫为粉红至
栗色, 周围两侧是蓝色。未成年山魈毛色以橄榄绿为主。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山魈分布于美国东岸向内陆延伸100到300公里的
中非西部,包括
喀麦隆、
刚果、
赤道几内亚、
加蓬。
栖息环境
山魈栖息于常绿雨林中,也生长在山地森林和次生林中。包括半落叶低地
雨林、林冠密闭的低地湿润森林及其他生长着十分浓密
植被的原生和次生性雨林,以及多岩石的森林、热带草原中的廊道林、河岸林、农耕地、洪泛森林和河床。但是山魈会避开茂密的
灌木丛和
沼泽。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杂食性,主要采食各种果实,也采食其他植物部位,包括种子、树叶、茎和花等;动物性食物主要包括无
脊椎动物,也采食
鸟卵和小型脊椎动物。山魈是半陆栖动物,通常在离地面不到5米的地方觅食。
雄性大部分时间呆在地上,但
雌性和幼仔会在树上觅食。当食物匮乏时(旱季期间和结束时),也会袭击庄稼。
根据
成都动物园2015年观察数据,山魈采食的主要姿势有蹲坐、走动和站立等。多数山魈以蹲坐采食行为为主,且成年雄性选用蹲坐采食所占的比例更高。
社群行为
群居动物,生活在多雄性、多雌性群体中。通常由几百只个体组成大的稳定群体,也会出现几十只个体组成的较小群体以及孤雄。在遭受强烈的生存狩猎压力的地区(如
喀麦隆和
赤道几内亚),群体数量要小得多。
魈性格暴躁,凶猛好斗。
雄性等级通过竞争决定,而
雌性等级在山魈中是按母系遗传的。雌性优势等级在群体中较稳定,雌性个体及雌性后代终身生活在社群中。而成年雄性一般在非
繁殖季节离开社群,营独栖生活,直到繁殖季节重新加入新的群体。
节律行为
山魈黎明即开始活动,中午休息,晚上进入树林中睡觉。
昼夜节律随季节变化,夏季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早,休息时间晚,而冬季则相反。
交流行为
山魈在受惊吓时,叫声如“ji-”;高兴和讨好时,叫声如“ga-ga-ga”;隔笼对叫时,叫声如“hong-e,hong-e”。
山魈个体之间会有梳理毛发的合作行为,梳理者通常会选择被梳理者的背部或臀部,这样可以避免两者直接的目光接触而更加安全。
山魈有
胸骨气味腺,其分泌物能够用于气味标记。其气味腺一年四季都比较活跃,尤其是在
繁殖季节。其中,
雄性标记比
雌性频繁,而且占优势的雄性比其他从属的雄性要多。
生长繁殖
发情求偶
“一夫多妻”制。发情期,强壮的孤雄个体会挑战群落的首领。 常用的方式是比个头大小,以及面部、 臀部的颜色鲜艳程度来分胜负,很少出现撕咬、 追打等高风险行为。
交配
发情期的雌性退步走到雄性前面,回头注视雄性,前肢放低,以臀相对。雄性如果有愿望,就会碟牙,并向雌后靠近。 雌性随即跑,雄性碟牙追逐。雌性跑出一段后停下,脊椎前凸,臀部放低等待交配。
雄性爬跨到
雌性背上,以腹部和雌性背部相贴进行
配种。交配过程中,雄性始终张嘴碟牙。雌性一般静等受配,不发声,有时头一直低埋在胸前,有时会回头看雄性。交配行为均发生在白天,夜晚不交配。
妊娠哺育
6~7岁
性成熟,雌性性周期平均为33.5天。全年能繁殖,高峰期在12月至次年2月。在
加蓬,繁殖高峰期在1~4月。妊娠期168~176天。每胎产1仔,偶尔2仔。雌山魈怀孕后至幼仔成熟期间不再和雄性
交配。 受孕后前2~3个月外观上变化不大,到4个月后
雌性坐在地上时肚子高过或平齐到膝盖。生产前15~20天左右行动有所迟缓,不爱活动。
分娩前一天,
尿频,几乎不活动,但不废食。
生长发育
出生时,山魈
雄性比雌性略大。雄性5~9岁时长出犬齿,9~11岁时长至最长,之后因磨损而减小。雌性在7岁时达到成年体质量,而雄性则是在10岁。雄性身高增长至9~10岁时停止,体重在10~12岁时达到巅峰,至18岁以后明显下降。野生山魈寿命一般为20岁,圈养下可达46岁。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山魈的总数不得而知。截止2016年,在过去24年种群数量减少了至少30%。在一些地区已经灭绝。最大的剩余种群在
加蓬。
致危因素
在喀麦隆和赤道几内亚,山魈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其中,常绿森林
栖息地被破坏,降低了山魈种群生存的能力。人类的猎食则是最直接的威胁,尤其是体型较大的
雄性,更容易成为目标。对于靠近主干道或者城镇的山魈种群,容易成为商业性偷猎者的目标。尤其是现代捕猎方法的运用,也会让狩猎量增加。
保护级别
2016年,山魈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
易危物种(VU)。
2023年2月,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保护措施
加蓬已经实施了将人工饲养的山魈野外放归的计划,试图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
喀麦隆的坎波马安国家公园,
赤道几内亚的蒙特阿廉国家公园等14个地方建立了山魈保护区。
圈养
常见行为
山魈休息时常是俯坐式,即以臀部和脚掌贴在兽舍地面或栏架上,上肢自然放在两膝上,头耷拉,背弯曲,偶尔为侧卧式,即倒在栏架或地上,侧身而卧。
山魈易出现刻板行为,如
成都动物园出现长时间发呆。
上海动物园在水泥地面上的山魈,坐息行为占据所有行为的一大半,走动行为和站立行为占小半。走动行为通常是每天1~2 h的刻板重复性走圈。站立和坐息时大部分时间是面无表情的发呆。
雌山魈在
交配期间会有向邻舍炫耀和挑衅的行为。如在成都动物园,受配
雌性常到两兽舍相邻处大叫,当邻舍山魈走进后,又会发出尖锐的“轰哦,轰哦”叫声。
喜欢在地上抹大便,并在其中找果核。其他
灵长目则无此不良习惯。
饲喂方式
在山魈运动场进行多方位隐蔽式藏食,且需要不断更换食物品种,以及设置不同造型、不同难度的采食器。
日常管理
早晨先观察动物精神状况、 粪便情况、 笼舍情况。然后将山魈隔离,再进行清扫工作,包括食物残渣、粪便、更换
饮用水等。定期对笼舍进行全面消毒。对于气温起伏较大的地区,注意防寒保暖与
防暑降温。
疾病防治
山魈的常见疾病有
腹泻、感冒等。其中引起腹泻的原因有:气温突变、低质量饲料、寄生虫。可根据具体对应情况进行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