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中的人物,又名形天、形夭、邢天,最早记载于《
山海经》。书中记载,刑天由于和黄帝“争神”失败,被黄帝砍掉头颅并埋在常羊山,但刑天并没有屈服,而是继续用双乳作眼睛,肚脐做嘴巴,拿着盾牌和斧头不停挥舞。刑天的身份众说纷纭,其中多数学者考证其为
炎帝的属臣,除此之外,刑天还有上古部族首领、蚩尤、神兽、浑沌、女神等身份。刑天有着不屈不挠、抗争到底的性格,所持武器为干和戚,均为礼器。
刑天这一形象最早发源于新石器时期的太阳神崇拜,同时在夏商时期得到发展,在
夏朝末期,人民逐渐将太阳神视为恶神,并对太阳神进行了“斩首”,这成为刑天的最初形象。刑天的神话传说在
西汉初年开始流行,其形象也在
战国至西汉成书的《山海经》中正式出现,书中记载了刑天的形象和被砍头的原因,在西汉《
淮南子》中也记载了刑天这一神明。魏晋时期,
陶渊明作诗《读〈
山海经〉》,赞颂了刑天不屈的精神。
唐朝《等慈寺碑》和《
酉阳杂俎》也记载了有关于刑天的故事,并记载其名为“形夭”,在宋元时期,“形夭”这一名称被改为“刑天”,并延续至今。除此之外,相传炎帝和刑天是古代居住于常羊山的羌
氐族祖先,刑天在“与帝争神”失败后并没有被后裔所遗忘,而是以铜鼓画等形式流传至今,氐人也在
秦汉魏晋时期建立仇池国并多次反抗中原政权,展现着刑天部族血脉中的抗争精神。有关刑天的传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刑天断首后舞干戚的传说,另一个是
清代袁枚在《
续子不语》中讲述的“刑天国”。
刑天有着多样的文化内涵,其体现了上古
炎黄部族的生存竞争、先民的
颅骨崇拜,同时也是多种巫术仪式如祭谷仪式、干戚之舞和文字巫术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生死命运转化的观念和悲壮崇高的美学特征,他的反抗精神也启发了许多文学作品,如
杂剧《
窦娥冤》和现代小说《爸爸爸》。刑天的故事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多部古籍中有所记载,陶渊明为之作诗《读〈山海经〉》其十,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清代也多有诗人写诗赞扬其精神或引证其典故,到了现当代,刑天成为多部影视、漫画、文学作品的重要角色,例如《精卫填海》《甲勇士刑天》《爸爸爸》和《非人哉》,同时也以英雄、BOSS等身份活跃于《造梦西游4》《
神之浩劫》《
乱斗西游2》等多款游戏,
腾讯控股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研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绝艺”也于2016年12月底至2017年1月初以“刑天”的ID亮相野狐围棋平台。刑天这一形象在学界也有一些争论,其中主要集中在对陶渊明诗《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一句的考证上,陶渊明诗中本作“形夭无千岁”,宋代曾将其修改为“刑天舞干戚”,之后宋元学者多数支持“刑天舞干戚”一说,现代学者也对“形夭无千岁”和“刑天舞干戚”产生了不同见解,但至今没有定论。
形象设定
外貌
刑天的基本形象为:无头,以两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嘴。他右手持斧,左手持盾,在舞蹈。
姓名
刑天原本是一个无名神,因为在部落斗争中被
黄帝断首,所以被称为“刑天”或“形夭”。《
山海经》第七卷《海外西经》中写“形天与帝至此争神”,指出这一无头神明的名字为“形天”。其中“天”在甲骨文中像一个头颅硕大的人,含义为“头顶”,因此
袁柯在《山海经校释》中指出“初本无名天神,断首之后,始名之为‘刑天’,或作‘形夭’,义为形体夭残。”“形夭”也就是形体残缺,袁珂认为刑天本来是一个没有名字的神灵,因为被黄帝斩了头颅,所以后人将其命名为“刑天”。在唐代志怪小说集《
酉阳杂俎》卷十四中也将这一神写作“形夭”,指出“形夭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山。乃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而舞焉。”由于“形”和“邢”都是“刑”的通假字,因此刑天也作“形天”或“邢天”。
身份
炎帝之臣
刑天是炎帝(又称为神农)的属臣。宋代
罗泌《路史·后纪三》中记载,“神农乃命刑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釐来,是曰《下谋》。”从中可以得知刑天是当时炎帝一族的巫师或者乐师,能够制作和丰收有关的音乐。而刑天“操干戚而舞”,也是一种祭祀用的武舞,这可能意味着刑天作为炎帝的巫师,为了维护氏族的文化,在
黄帝面前仍然采用炎帝氏族的干戚舞来祭祖,因此被黄帝下令砍头。
部落首领
在远古时代,部族首领都是帝王兼巫师,在举行巫术仪式的过程中也是以跳舞为主,且“刑天与帝争神”中的帝为黄帝,所以有学者认为刑天的“争神”行为实际是刑天作为部族首领与黄帝争夺所属方国的控制权,也就是对黄帝的统治地位进行挑战,因此操干戚以舞的刑天也可能是一位部族首领或是主神。
蚩尤
埋葬刑天头颅的地方为常羊山,是
炎帝的出生地,在汉代人们将神农和炎帝认作一人,例如西汉末年的《
春秋元命苞》中指出“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由于蚩尤同样被称为“炎帝”,所以当时的人同样很难分清炎帝和蚩尤。
吕思勉在《
先秦史》中就将蚩尤和炎帝看作是同一人。刑天和蚩尤均和常羊山有关,并都在和黄帝的战争中被砍断了头颅,且二人虽然头颅被砍但依旧战斗,刑天操干戚以舞,蚩尤死后“有赤气出亘天”,因此部分学者认为刑天就是上古神话中的战神蚩尤。
神兽
南宋曾纮认为
晋朝陶渊明《读〈
山海经〉十三首》中的刑天为一种神兽,并举例进行了证明:“遂取《山海经参校经》中有云:‘刑天,兽名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南宋
邵博也在《
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七中提到“按《山海经》,海中有兽名形天,每出水必衔干戚而舞云。”
浑沌
这一说法是学者经过考据后推导出来的,主要依据为《左传》文公十八年:“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敦’。”“浑敦”就是“浑沌”。
杜预注“帝鸿氏”就是
黄帝,而“浑沌”和“刑天”都是“帝鸿氏”之子,且刑天是无头战神,浑沌“状如黄囊”,二者形象上相似,刑天会“舞干戚”,浑沌也会“飞旋团转以舞浑敦”。因此有学者认为,刑天就是浑沌,刑天的干戚舞则是军事化的“
帝江舞”。
女神
在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中,很多神明一开始是以女性形象出现的,但随着父权制的过渡,女性的神明逐渐男性化。作为神明的刑天,其特征为“以乳为目,以脐为口”,龚维英指出胸部是女神的显著标志,在上古文化遗存中的女神形象往往以拥有发达的胸部和前突的肚子为标志,刑天身为战神,自然拥有着非常发达的胸部和突出的肚子来展现自身的威风。
苏雪林也指出刑天本为女性,也就是
屈原在《天问》中“干协时舞,何以怀之?平胁曼肤,何以肥之?”里描述的为贵宾跳干舞的雨师妻。
性格
不屈不挠
刑天是中国神话中极具反抗精神的人物,带着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他在与黄帝争神失败后被砍去头颅,在悲壮中走向死亡,但死亡带不走刑天的抗争精神。即便脑袋没了,他的躯体依然顽强搏斗,用干戚舞表达着自己的抗争精神,这体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武器
干戚
郭璞注《海外西经》中指出,“干,盾。戚,斧也。”干就是盾牌,戚就是斧头,是干戚舞的重要道具。《周礼·大司乐》中也指出,“羽干戚,乐之器也。”所以刑天所持有的“干戚”不同于普通的兵器,是一种具有仪式属性的礼器。
起源及演变
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
刑天神话产生时代可能处于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并发展成熟于商周时期。在新石器晚期云南沧源岩画、
宁明县花山岩画和四川琪县麻塘坝岩画中,有许多头部被描绘为太阳且作舞蹈状的
太阳神形象,在沧源岩画中,有一幅图上的人物双腿弯曲,双臂张开,左手持盾,右手持戈状武器,头顶是太阳,姿势似乎在舞蹈,这可能是刑天形象的最初来源,刑天的头有可能就是太阳神崇拜的标志。但是到了
夏朝末期,太阳神逐渐成了恶神,《尚书·汤誓》中记载,当时人民诅咒
夏王,唱“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表明人民宁可和太阳一同死亡,这可能意味着当时夏王朝就存在着太阳神崇拜,随着
商朝推翻夏王朝,太阳神的至上神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因此人们将太阳神进行“断首”,形成了刑天的最初形象。
战国至西汉
刑天这一形象正式出现于战国至汉初成书的《
山海经》,书中记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书中记载了刑天被“帝”断首后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继续抗争的故事。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地形注》中也记载“西方有形残之尸”,“形残”就是“形夭”,说明刑天的神话传说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开始流行。
魏晋至唐代
东晋时期
郭璞所注《山海经注》中将刑天形容为“争神不胜,为帝所戮;遂厥形夭,脐口乳目;仍挥干戚,虽化不服。”将刑天塑造成为一个大逆不道的反面角色。
陶渊明在《读〈
山海经〉》诗中则写下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肯定了刑天宁死不屈的精神。到了唐代,贞观年间立碑的《
等慈寺碑》中,提到了“念形夭之魂,久沦长夜。”
段成式所著《
酉阳杂俎》卷十四中也讲述了刑天的神话,“形夭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山。乃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而舞焉。”书中将“刑天”写为“形夭”,说明在当时《山海经》及相关神话中,这位神明姓名为“形夭”。
宋元及之后
到了
南宋,
罗泌在《路史·后记三》中补充了刑天在上古时期的身份,说他是神农的乐工,主要作“扶犁”和“丰年”两首歌颂丰收和田地的乐曲。在
曾纮集本《陶渊明诗》中,曾纮则引用了当时流传的《山海经》,说“刑天,兽名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将“形夭”改为“刑天”,并将刑天看作是《山海经》中的某种异兽。元代李公焕在《
笺注陶渊明集》中将曾纮的“口中好衔干戚而舞”改为“口中好御干戚而舞”。在明清两代《山海经》和《陶渊明集》中,也基本沿用曾纮和李公焕的说法,至此,这一无头神明的姓名确定为“刑天”。
袁枚则在《
续子不语》拓展了刑天的故事,写下了“刑天国”的传说。
其他民族
在上古神话传说中,
中原地区经历了“三皇五帝”时代,其中在以农业为主的神农时代末期,
黄帝和炎帝两个部族为争夺资源开始互相争斗。炎帝战败后,有一支逃至
陇南市仇池山一带,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古代
氐族的祖先。刑天断首后头颅被埋在“常羊山”,据
赵逵夫考证,常羊山在神话理念中,就是位于甘肃西南部的仇池山。仇池山在远古时期就是羌氐族的居所,古羌氐人的支系在后来迁移到川滇地区,形成了众多民族如
白族、
纳西族。
傈僳族、
彝族、
基诺族等,由于炎帝以羊为图腾,在《山海经图赞》中指出“炎帝之苗,实生氐人。”说明炎帝是羌氐族的祖先,而刑天身为炎帝的乐工,也是以常羊山为本的炎帝一族。在
云南省出土的秦汉时代铜鼓舞画中,跳舞的人“左手执戚,右手秉干”,而首创云南古代铜鼓的民族为人,也就是
羌族的别称,说明身为炎帝后裔的羌氐人记载着刑天舞干戚的故事。虽然刑天“争神”失败,但他并没有因为失败被族人所遗忘,而是以铜鼓画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到了
秦汉,氐人被称为“五都夷”,在仇池地区反抗当时王朝的统治,但最终于
元丰三年被击败,到了魏晋时期,氐人建立仇池国,并继续抗争,这不屈不挠的精神或许正是刑天精神的遗留。
相关传说
刑天舞干戚
刑天是炎帝的臣子,自从炎帝被黄帝打败之后,刑天就一直伴随在
炎帝的左右,并暂居于南方。但刑天不甘失败,他一人手执利斧和盾牌,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亲自披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最终,黄帝斩下了刑天的头颅,并将他的头埋在常羊山里。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再次站起,他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
刑天国
清代袁枚在《
续子不语》卷一中记载,王谦光曾经漂流到一座岛上,岛上有一千人,有男有女,都身材肥短,没有头颅,用两个乳头作眼睛,用肚脐做嘴巴,吃饭的时候就把食物放在肚子前,吮吸着吃掉,声音难以听见。他们看见王谦光长了头,都感到诧异,于是就凑近去看,那些无头人甚至从肚脐中伸出三寸长的舌头,争着去舔王谦光,王谦光就跑到山顶,丢石子击打那群无头人,他们才逐渐散去。有知道的人说,这些无头人就是《
山海经》里记载的刑天氏。
文化内涵
上古部落的生存竞争
刑天的神话反映了上古炎帝、黄帝部落战争的史实,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路史·后纪》中记载了刑天是炎帝的属臣,为炎帝做乐曲,另一个则是刑天的断首被埋在常羊山,是炎帝出生的地方。“断首”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杀死之后再次征服”的仪式化表达,因此刑天被帝“断首”也象征着上古时期各个部落之间为了生存而发动战争,并通过“断首”将对方部落彻底征服。
头骨崇拜的体现
“刑天”本义为“断首”。在上古时期人们的观念中,头颅是生命力之源,是灵魂和神明的居所。砍掉头颅只能从肉体上消灭对手,不能让其灵魂和神明消散。所以人们认为刑天在断首后仍能执干戚,操戈盾立。当时的人还认为,人间的战争也是天上神灵之间的战争。在
聂氏宗祠中用敌人首领的头颅燎祭祖先,是为了在尘世和天界两方面共同击败敌人。而燎祭之后对头颅进行沉埋,例如将刑天的头埋在常羊之山,则是处理敌人头颅的最后一步。这些都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的头骨崇拜。
巫术仪式的体现
祭谷仪式
农耕神话时代的先民为了祈祷谷物来年丰收,会割下的第一把谷穗充当谷神进行祭仪,刑天就暗喻了先民们祭祀谷神的巫术仪式,
枭首的动作可以被视为收割稻谷。稻谷被取走种子后,仍然顽强在存活下来,并努力生长,等待再次成为人们的食物来源,这暗示着刑天断头是一种巫术仪式,为了丰收而牺牲。
干戚之舞
刑天在被帝砍断头颅后“操干戚以舞”,“干戚舞”就是“干羽舞”,是一种拿着武器的舞蹈,是从史前时代部落战争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战争巫术舞蹈,曾经盛行于上古时期的华夏社会,最初是一种原始的
巫术仪式和仪式性的军事演习,后来演变为
聂氏宗祠祭祀的舞蹈。“干戚舞”旨在以舞事神,施展威力,以神秘感应克敌制胜。例如在《
礼记·乐记》中就记载了“干戚羽旄”,《韩非子·五》中说“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记载了舜用干戚舞来令三苗族归服的故事。刑天舞干戚本身就是巫术仪式的体现。
文字巫术
鲁迅曾经指出,《
山海经》“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据一些学者推论,《山海经》是一部由巫师撰写的巫术之书,是殷商的后裔宋国人所著。“刑天”这一名称的由来也是一种文字巫术,蕴含着殷商后裔对
周代的反叛。商人崇拜的最高神祇为“帝”,而周人崇拜的是“天”,因此周王自称为“天子”。在商周末期,“天”向“帝”挑战,是为了争夺“帝”的地位,以达到周统治天下的目的,而“刑天”这一神话形象被“帝”断首,并最终埋葬在常羊山,这代表着殷商后裔对周王朝的复仇。
生死命运的转化
先民相信灵魂不灭,在神话世界中,生与死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刑天虽然被斩断了头颅,但他依旧存活并舞干戚抗争;
炎帝小女儿溺死于东海,就转化为
精卫;死后生下禹,这些都表现出了一种积极与死亡抗争的态度,生命在死亡后得以转化,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以达到永生的境界。
悲壮崇高的美学特征
刑天的崇高感从他形体的残缺、畸形和丑陋中体现,他形体上的残缺和畸形,是在反抗强者的过程中遭受摧残而产生的,但他能够在残缺的身体上再生出眼睛和嘴巴来,让他能够继续表现出生命力和反抗精神,进而产生出一种凌厉的美感。将丑转化为美,体现出了其崇高悲壮的美学特征。
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由刑天这一形象衍生而出的“反抗者”形象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
杂剧《
窦娥冤》中,窦娥被人诬陷杀害婆婆而被判死刑,临刑前立下三桩誓愿并一一应验,窦娥虽死但依旧抗争到底的精神正是受到了刑天这一神话原型的影响。
相关作品
诗歌
《读〈山海经〉十三首》
晋朝诗人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写“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可待。”表达了对刑天反抗精神的赞许。
《盂兰盆词十首(其九)》
清代诗人
郑用锡在《盂兰盆词十首(其九)》写:“苦海沉沦不记年,
疣吻沙蚕猿鹤化三千。英雄末路钓难脱,水火何人发倒悬。嚼齿九原呶厉鬼,断头大将立刑天。恩仇到此冰销未?洒遍杨枝碧血膻。”将刑天称为“断头大将”。
《后地震行》
清代洪繻在《后地震行》中写:“城郭人民半已非,汹汹江山空四围。无头无目刑天舞,一手一足
商羊飞。”用刑天舞干戚的神话形象描绘地震后人民肢体残缺的惨状。
影视形象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梁国冠和羽笛导演的一部神话主题电视剧,其中刑天(吴奇隆饰演)被塑造为后羿之父,是
炎帝的手下,拥有着最强法宝圣灵石,是强度仅次于天帝的神,但被伏魔天神义和所杀。
《铠甲勇士刑天》
《铠甲勇士刑天》是张瀚文、张帅克导演的电视剧,塑造了与反派作斗争的“
刑天铠甲”形象。剧中主人公因为有
特殊能力签下了铠甲契约,获得可以召唤战斗铠甲的能力,并成为新一代代表正义力量的铠甲勇士——刑天侠、
飞影铠甲及金刚侠,与以路法大帝为首的幽冥军团及其爪牙展开坚决斗争。
文艺形象
《爸爸爸》
《爸爸爸》是
韩少功写的一部寻根小说,描述了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和兴衰,在小说中,鸡头寨将刑天看作是开天辟地的大神,说刑天“刚生下来的时候天像白泥,地像黑泥,叠在一起,连老鼠也住不下,他举斧猛一砍,天地才分开。可是他用劲用得太猛了,把自己的头也砍掉了。于是以后以乳为目,以肚脐为嘴。”而主人公丙崽的形象也从刑天的形象发展而来,是一个脑袋形同虚设的存在。
《非人哉》
《
非人哉》是一汪空气连载的漫画,讲述了一群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神仙妖怪在现代生活中的爆笑日常,其中刑天以一个万年老字号无头型男的形象出现。
《蛮荒三部曲》
《蛮荒三部曲》是
树下野狐创作的玄幻小说,其中刑天在书中的形象为大荒五族之一的火族战神。
游戏形象
《造梦西游4》
刑天在横版格斗类手游《造梦西游4》中以BOSS的形象出现,主要技能有力劈山河、战神冲撞、吸纳乾坤、魔怨狂乱和十方俱灭等。
《神之浩劫》
《乱斗西游2》
在MOBA游戏《乱斗西游2》中,刑天是一个强大的肉盾英雄,兼具控制能力。
相关争议
“刑天舞干戚”和“形夭无千岁”之争
关于
陶渊明诗《读〈
山海经〉十三首》第十首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句,学界有着不同看法。例如最早在
北宋僧人释思悦的汇校本《
陶渊明集》卷四记载的《读〈山海经〉十三首》版本为“形夭无千岁,猛志故常在。”在宋元陶渊明集中,也均为“形夭”而非“刑天”。
在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书中所附
南宋诗人曾纮所著《
曾纮说》中,其根据《山海经》中“刑天,兽名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一句,认为“形夭无千岁”应为误传,应写作“刑天舞干戚”,和后句对应。南宋理学家
朱熹也对这一看法保持肯定态度,认为“形夭无千岁”为“赝本”。但南宋
周必大指出“则次篇当专咏
精卫,不应傍及它兽”。他认为“形夭无千岁”是对前句精卫的补充,而并不是指刑天这一神明。
清代必夭在《山海经注》里也指出“旧本俱作‘形夭’”。但曾纮“刑天舞干戚”的观点得到了众多文人的肯定,元至明清刊刻的陶渊明集中也都作“刑天舞干戚”。
现代学者也对“形夭无千岁”和“刑天舞干戚”产生了不同见解,例如古直在《陶靖节诗笺》中作“形天舞干戚”,
丁福保在《陶渊明诗笺注》虽然作“形夭无千岁”,但他认为形夭描写的不是精卫,而是刑天。
袁行霈在《陶渊明集笺注》底本从宋刻递修本中也做“刑天舞干戚”,并在注解中指出“刑天舞干戚”和“形夭无千岁”两种说法可以并存,但“以维持底本为妥”。除了上述学者,还有许多学者发表了不同观点,至今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