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社会
三浦展所著书籍
《下流社会》,全称《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下流社会:新たな階層集の出現),是日本学者三浦展的社会学著作。该书以2005年前后的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背景,以大量的调查资料为基石,以消费市场为切入点,完整剖析了日本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的差异。该书的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现代社会中间阶层出现“上流”和“下流”的两极分化,而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在源源不断地进入“下流社会”,这不仅表征为收入低,更体现为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的全面下降。
创作背景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高速成长期,“新中间层”在此时期内应运而生。“新中间层”主要是指一些工薪阶层,他们的财产总额不多,但收入却逐年增加,存在一种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在日本前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任期间:2001年-2006年)遗留下1000兆日元财政赤字并采用自由开放的小政府管理模式之后,日本社会贫富分化迅速加剧。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新中间层”也自然出现“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极少数“中间层”上升为“上流”,其余大多数均下降为“下流”。也就是说,日本的中间阶层正在经历“下流化”的过程。
核心概念
与“下流”相关的概念
所谓“下流”,不仅表现为收入低下,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消费欲望、学习热情等全方位低于一般人。简言之,即是对于全盘人生热情低下,其结果直接导致群体收入难以提高,单身比例极高。
“下流阶层”相当于中流阶层中的下层,是“中下”之意。对该概念的理解,需从“上流阶层”“下流阶层”与“上层”“下层”两组概念的区分入手。“上流阶层”是指中流阶层中的上层,“下流阶层”是指中流阶层中的下层;“上层”则是指那些仅靠利息、红利便可以过安逸生活的富人阶层,“下层”则是指那些仍受温饱问题困扰的弱势群体。“下流社会”的概念则源于社会阶层的分野,是指一种社会向下流动的整体趋势。另外,必须要明确的是,《下流社会》一书中的“下流”与中文语境中道德意义上的“下流”概念相去甚远。
对“世代”用语的界定
《下流社会》一书主要从世代的角度来分析社会阶级问题,所以有必要对“世代”的用语作明确界定,按照时间顺序界定如下:第一,“昭和初年世代”是指1926年至1934年出生的人群。第二,“团块世代”在狭义上指1947年至1949年出生的约861万人;在广义上指1945年至1952年,也即日本在二战后最初几年出生的人群。第三,“新人类世代”在一般意义上并无明确的界定,只是在该书中,三浦展将其定义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即1960年至1968年出生的人群。第四,“团块次代”是指1971年至1974年出生的约800万人。第五,“真性团块次代”是指1973年至1980年出生的人群。从统计意义上来看,“真性团块次代”中50%以上是“团块世代”的下一代,“新人类世代”则几乎全部是“昭和初年世代”的下一代。
主要内容
第一章:从“中流化”转向“下流化”
自1999年到2002年,日本基尼系数由0.433上升到0.498,这意味着国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三集中在四分之一的高收入人群身上;同时,根据日本内阁的调查数据,1996年至2004年,日本中下层和下层比例均增加。这意味着日本贫富差距和阶级差距都在不断扩大。在社会性质上,日本从中流化的“1955年体制”转变为阶层化的“2005年体制”。在2005年后,日本经济不再有较大的增长,缩小社会差距已经没有明显的意义,因此,人们开始追求对自己来说最合适的消费,或者说只追求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第二章:阶层分化导致消费人群的分化
三浦展以“人们是志在提升自己的阶层还是维持现状”“是重视职业还是重视个人兴趣(女性则是重视职业还是志在做一名专职家庭主妇)”两个标准对男性和女性进行类型学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解释消费人群的分化问题。女性可以划分为专职家庭主妇型、富婆型、自然派女性型、太妹型和普通的职业女性五类,通过对五类女性特征的分析,三浦展发现女性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并且这种差距是女性父母所属的阶层性导致的。男性可以划分为白领精英型、乐活族、SPA族和自由打工族四类,他们同样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三章:团块次代的“下流化”方兴未艾
三浦展在该章中从世代的角度讨论日本社会的“下流化”问题。三浦展通过“欲求调查”,从多方面对昭和初年世代、团块世代、新人类世代和团块次代四个不同世代进行了对比。团块次代中48%的男性属于下流阶层,并且整个团块次代的阶级意识都处在“下流化”的过程中。比团块次代年轻5岁左右的真性团块次代同样出现“下流”人数激增的现象,当其处在1992-1996年的学生时期时,他们多数会沉迷于高消费,但当其成长到25-29岁时,则容易丧失劳动意欲,表现出低下的阶级意识。而团块世代和新人类世代则仍保持稳定的中流阶级意识。
第四章:年收入300万日元的人结不了婚?
本章结合“欲求调查”的结果,分析团块次代各阶层意识的人群在收入、生活满意度、学历、婚姻、家庭以及职业等方面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阶层意识越高的人群其年收入也普遍较高,认为自己属于上流阶层的人群大多储蓄额超过500万日元,而认为自己属于中下流阶层的大多数储蓄额不足150万日元,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生活满意度方面,比较而言,男性的生活满意度与阶层意识并无明确的相关关系,但女性的阶层意识越高,其生活满意度也越高。学历方面,男性中同样未表现出高学历高阶级的正相关关系,但对于女性来说,学历相当于一种有效的资源,这导致女性学历与其阶层意识之间的高相关性。婚姻方面,上流和中流人士的已婚率相当高,均超过70%。未婚状况的男性和女性则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多数未婚男性的阶级意识属于“下流”,而女性的未婚状况与阶级意识低下并无直接联系。家庭形态方面,独居者的阶级意识均比较低下;与父母居住的男性阶级意识低下程度明显高于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女性的阶级意识普遍升高,而已婚男性只有收入足够高时才能形成较高的阶级意识。职业分布方面,从事行政工作的男性阶级意识两极分化严重,无固定职业的打工族及自由职业者均认为自己属于下流阶层,而从事各类职业的女性的阶级意识普遍高于同职业类型的男性。
第五章:追求自己的个性是“下流”?
据“欲求调查”的结果来看,团块次代中,越是下流阶层越追求自己的个性。正是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导致了上述结果:在职场上,追求个性的人更倾向于我行我素,因此难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往往沦为低收入者。而团块世代与团块次代的现象恰相反,该世代男性的阶层意识与对个性的追求程度呈现出正相关。三浦展对此给出这样两种可能的解释: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人因事业成功身“上流”;第二,团块世代的上流阶级年轻时就在不断传递“追求自我”的价值观,并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之后,作者提到,在2005年前的三十年间,日本社会逐渐发展成以团块世代为中心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自我与个性的思想逐步蔓延,社会整体富裕程度也不断提高,日本社会中的个体哪怕是下流阶层的年轻人也成为了“自我主张派”。
第六章:“下流”男性自我封闭,“下流”女性自我展现
本章围绕团块次代不同阶级的兴趣和消费偏好展开。三浦展以3P来概括团块次代下流阶级的兴趣,即个人电脑、手机和掌上游戏机。女性群体存在以下分化,“上流”的女性偏向于传统专职家庭主妇的喜好,“下流”的女性更偏向于亚文化项目。此外,“欲求调查”还围绕“喜欢收看的电视台”“感到幸福的时刻”等问题来分析阶级差异。在消费方面,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团块次代男性在进行服饰选择时并无明显的阶级差异,“上流”男性几乎不会表现出消费欲望。而女性在这方面阶级差异较大,相比“下流”女性来说,“上流”的女性极具理性和高级的特征。在“以后想花时间去做什么”这个问题中,投资理财基本成为所有上流阶层的标准答案。以上统计学数据说明,在不同阶级间出现了典型的向下渗透式消费,中流阶层复制并学会了上流社会的消费志向。
第七章:下流阶层的性格、饮食与教育观
如标题所示,本章围绕不同阶层在性格、饮食和教育观上的差异展开。在性格方面,男性的阶层差异得到以下一致观点:团块次代男性中具有传统的性别意识,“上流”男性具有鲜明的组织者性格。但是在女性群体中却仍需进一步讨论,三浦展认为“上流”女性同时具有保守性和突破性,她们不屑颠覆传统、超越传统性别意识,但同时又具有偏向男性的领导能力。在饮食方面,男性的饮食生活并无明显的阶层差异,而在女性中则有明显的阶层差异。具体来说,“上流”女性更加偏爱诸如星巴克等层次的饮食;“中流”女性偏爱连锁餐饮店;而“下流”女性对饮食生活的关注度比较低,主要依赖加工食品。在教育观方面,上流阶层不喜欢放任式教育,对孩子有诸多期望和要求。而下流阶层则倾向于放任式教育,他们希望孩子可以凭借一技之长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自由地生活。基于这两种完全相背离的教育方式,三浦展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放任式教育下,日本的阶层差异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并固化。
第八章:阶层分化导致了居住地的固定化?
随着郊区工作与生活配置的完善,从郊区到市中心的迁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东京及其周边人口的流动逐渐固定下来。由此,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居住地的固化是否一定是好事。三浦展认为,当下呈现出的居住地固定化问题与村落时代极其相似,均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种区域的固化给思想和文化的碰撞造带来了负面影响。此外,互联网的出现减少了人们见面的次数,在打开一扇窗的同时建构了另一道围墙。
结束语:防止下流社会化的“机会恶平等”
“机会恶平等”是指收入越低的人越能享受到各种各样的优惠待遇。三浦展认为,在实现机会平等之前,首先要先实现“机会恶平等”。具体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穿靴式”入学考试:降低父母出身较低的孩子的分数线,让孩子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第二,东京大学实行学费免除:公立大学应适当降低学费或直接免除学费,让受学费问题困扰的人正常上学。第三,大学教育网络化:通过在线教育实现跨地域、跨阶层、跨收入水平的教育。第四,从地方到东京求学的资金援助:政府为优秀的前来东京学习的人给予资金支持,增强都市活力,促进日本经济与文化的活力。第五,上流阶层要尽“高贵者的义务”:上流阶层应承担与其收入相匹配的义务,既体现其个性又获取社会承认带来的满足感。
影响与局限性
影响
三浦展发现的“下流化”现象、提出的“下流社会”概念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国界的限制,在全球化特征明显的今天,“下流社会”的现象不再为日本所独有,也不再为个别发达国家所独有,下流阶层的出现对于任何向往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来说都是灾难,因而也很值得所有人的关注和警惕。(2018年中文版《下流社会》译者陆求实评)
“作为调查结果的《下流社会》一书,就像一块尖锐的玻璃片,无情地刺破了中产阶级精心装扮的体面,在日本社会引发一场不小的思想地震。即便十年之后再来看《下流社会》,里面的内容和观点都不过时,仍有说不完的话题和启示,‘因为当下中国和三浦展写作《下流社会》时的日本社会情势更相像了’。”(第一财经日报评,网易财经转引)
三浦展的观察立足于日本社会,但其分析所切中的核心问题,却是许多国家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通病。如今,中国正在加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三浦展关于“下流”社会的警示正逢可鉴之时。(光明网蔺晓林评)
局限性
三浦展的身份是大企业的管理人员,其分析立场和精英偏见比较明显,该书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日本社会在“1955年体制”下为经济繁荣而共同奋斗的怀念。为此,他痛斥下流阶层一味消耗由少数精英创造的社会财富,并呼吁提供社会化的“机会恶平等”,履行“高贵者的义务”来帮助下流阶层,来遏制两极分化的趋势。(光明网蔺晓林评)
此外,学者高清敏曾在《你已沦入“下流”社会?》一文中写道:“三浦展虽一再鼓励那些 “放弃自己的人”必须重拾斗志,但他并没有在书中指出迈入上流社会的成功之道。”
版本信息
《下流社会》日语原版出版于2005年9月,上市5个月内增印14次,ISBN:9784334033217;2007年,文汇出版社出版了陆求实和戴铮翻译的中文版,ISBN:9787807411345;201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再次出版了陆求实和戴铮翻译的中文版,ISBN:9787532779062。
参考资料
“下流”社会的警示.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2022-11-17
下流社会 三浦展.光文社.2022-11-15
下流社会(2007年版).豆瓣读书.2022-11-15
下流社会(2018年版).豆瓣读书.2022-11-15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核心概念
与“下流”相关的概念
对“世代”用语的界定
主要内容
第一章:从“中流化”转向“下流化”
第二章:阶层分化导致消费人群的分化
第三章:团块次代的“下流化”方兴未艾
第四章:年收入300万日元的人结不了婚?
第五章:追求自己的个性是“下流”?
第六章:“下流”男性自我封闭,“下流”女性自我展现
第七章:下流阶层的性格、饮食与教育观
第八章:阶层分化导致了居住地的固定化?
结束语:防止下流社会化的“机会恶平等”
影响与局限性
影响
局限性
版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