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池村位于
龙川县中北部的
岩镇西半部,
东江上源区域。地处龙池山盆地,南面毗邻风光旖旎的青龙湖(
枫树坝水库),是青龙湖核心湖区内最大的村庄。东西为群山峻岭,北与大古村接壤,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41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5000多人。青龙湖畔的山池村,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客家古围屋、古炮台、古石灰窑遗址、龙川县最古老的
石拱桥(护龙桥)、
热亚海芋、侍郎古墓、古宗祠等等。游青龙湖,泡温泉,消夏避暑,休闲度假、寻根问祖。南越王
赵佗在此屯兵(设兵营),是赵佗王V形军事防卫体系(山池—五合要塞—平越)的重要一环。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亮丽的诗篇。是
广东省省第一批广东名村,
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卫生村,革命老区村。
历史沿革
古时山池属
扬州市南境,周初藩服,
春秋为
南越国,
战国属楚,称“百粤”。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置
龙川县,赵佗为令,山池属龙川县。
赵佗深知岩下(
岩镇)战略的重要性,岩下扼守着中原直通南越的快速通道(东江源水路),在岩下墟的下方合河口设立V字形军事防卫体系(山池—五合—平越,即五合要塞),山池屯兵出
东江与五合要塞形成合围,平越屯兵出寻乌水与五合要塞形成合围。
岩下(岩下墟即
枫树坝水库的主库区)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
秦始皇令
秦军将领
赵佗平南县(百)越,他的谋士勘察到从
瑞金市到
龙川县岩下(镇)形似巨龙的山脉(龙形山、龙穴山、龙池山),判定此地为兴王之地,赵佗采纳谋士“座岩下,拥龙川,得百越。”的谋略,挥军从
江西省入
东江上源,顺流南下,最终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南越王”。民间还流传着
龙川县治所(县城)选址“
佗城镇”与“岩下”之争的传说。太平天国将领赵金福率军退守岩下墟,遭清军四面合围,全军覆没。
同治四年(1865年)清军总兵率数十万众进驻龙川上半县,坐镇岩下。近千年来岩下是赣粤商贸的集散地、大口岸。民国及新中国之初,岩下墟也是龙川五大墟镇之一,商贸繁盛。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严封
五岭的四关——横浦关、诓浦关、
阳山关、湟溪关;断绝4条新道——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入
南雄市一路,
湖南省入
连州市一路,湖南入广西贺县一路和湖南入广西静江一路;而岩下的V形军事防卫体系经营多年,固若金汤。山池属
南越国。
自赵佗屯兵(设兵营)起山池便有人居住,因此地(山池)是龙池山腹地,当地居民叫龙池山,自称是山池龙人(“龙池山”倒读“山池龙”)。
宋、
元朝山池村属高贤都、广信都,先后有罗、许、、张、李、薛、华、钟等姓氏居住。明洪武年初,谢氏寿八公的兄弟寿三公由
广昌县迁山池黄田;宰相
王安石胞弟
王安礼的后裔五一公(名
王观)由福建泰宁迁居
龙川县山池罗婆山。明成化年间抗元英雄、爱国诗人
谢枋得后裔寿八(号伯瑾)公一族由龙川上坪迁山
池上镇(廷坚公房)、下镇(廷芳公房)等地。
明朝后期杨瑞宇从兴宁松柏塘迁入岩镇山池社山下(
杨屋)。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推行乡约法,山池为山池约(也叫七约
田心镇,村内又分上镇、下镇)(
细坳镇、贝岭为百齐约,上坪为青龙约、石下约,麻布岗为龙池约、兴良约,岩镇为平越约、山池约,统称上七约。)
民国19年,
龙川县设立七个自治区署,
岩镇属于第六自治区,下设上保乡、下保乡、山池乡、岩下镇等,山池由约变为“乡”。
民国28年,岩镇调整为平山乡,即平越、山池组合而成。期间山池谢慎初、谢耿然先后曾担任平山乡乡长。
民国36年(1947年),
龙川县全县设3个区署、39个乡、420个保。山池属第三区署(贝岭)平山乡,山池分三保,王、黄、杨、吴等姓氏宗族为第三保,谢氏宗族人口多而划分为两个保,上镇为第四保、下镇为第五保。
1949年
东江纵队凌希民(后来担任岩镇乡第一任区长)带领部队来到山池,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山池村解放,并直接任命村内小学教师谢汉柱为村长。
1950年山池村成立农会开始土改。此时山池成立三个农会。其中上镇农会由谢受封担任主任(副主任谢志胜、谢志焕),下镇农会由谢玉砚担任主任(副主任谢逢源、谢复荣),其他姓氏合为一个农会正副主任由黄国帧、王火星等担任。
1952~1957年,属第十一区公所,山池乡政府,成立初级合作社,山池有两大社,分别为烽火社(谢受封担任社长),红光社(谢杀清担任社长)。
1958年,岩镇人民公社。山池管理区,划分为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上郑村。
1983年,村委会时期,岩镇区,山池乡,41个生产队。
1987年,村民自治时期,岩镇镇,山池村民委员会,41个村民小组。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山池村位于
龙川县北部,
岩镇西部的龙池山盆地,东经115°24'9.53",北纬24°32'16.82",海拔200米左右,山高海拔500米以下,属
龙川县枫树坝省级自然保护区,南面毗邻风光旖旎的青龙湖(
枫树坝水库),是青龙湖核心湖区内最大的村庄,东西两面为群山峻岭,北与
麻布岗镇大古村接壤,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境内山连山,层峦叠嶂,林木葱茂,珍禽异兽出没无常,动植物、矿产资源丰富,人文、旅游资源丰厚。
山脉
山池村风水宝地也,南北走向的延绵200多公里的龙形山、龙穴山、龙池山,三条龙汇集于山池村为龙头,《中国风水宝地大全》中记载,
河源市龙川县野猪嶂太祖山,山池村主结,面向青龙湖(
枫树坝水库),坐子向午《白虎跳涧》八运地花开,可出三品侍郎。村内高峰,北有磨里顶(战略要地,古战场战壕)、西有火点山,东有柯树山,南有作峰山。
龙形山从岩镇枫树坝水库至江西寻乌、
安远县、
会昌县、
瑞金市200多公里的山脉。
龙穴山---从岩镇枫树坝水库至贝岭、麻布岗、上坪、
细坳镇50多公里的山脉(
龙川县6座千米高峰,在此就有
野猪嶂、金石嶂、羊里嶂、火星嶂4座有序排列,风水说是
龙川县龙脉山)。
龙池山---从岩镇枫树坝水库至贝岭、麻布岗20多公里的山脉。
龙池山
黄淮平原地处龙池山腹地,四周高山,中间地势平坦,形似池(盆),方圆10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原叫山池约,现分为山池村和鹊塘村。
龙川---《南越志》记载“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
东江上源在此穿穴而过,县名由此,故称“
龙川县”。另传南越王
赵佗的谋士堪兴风水,龙形山(龙公)、龙穴山(龙母)、龙池山(龙子),三龙汇合即是“川”,兴王之地,故称“
龙川县”
交通
水陆交通便利。明清时期,岩下(镇)是粤赣南北水运航道的重要大口岸;陆路
龙川县境内有主要大道9条,其中途经岩下的有两条,一条是
岩镇经径口、五合、赤光至园田40公里;一条是老隆经十二排、大庙、永和圩、大丘、乾头、五合、岩镇至麻布岗97.5公里。
福建省、
广州市、
大埔县、
兴宁市、
惠阳区等地商人纷纷
云集而来,投资建店经商。
岩下不仅成为粤赣往返的必经之道,又是通往兴宁、
罗浮、和平等地货物进出的口岸。山池距离岩下3公里,正处于
龙川县县城、岩下通往麻布岗、上坪、
江西省的陆路商贸要道之中。同时山池200多年(1750年左右开始)来,盛产石灰,远销
赣州市各地,南村口有当风凹驿站,村中有牌坊下街,北村口有茶亭,明末九牧公捐资在商道上修建单拱“护龙桥”一座。源源不断的货物(重要食盐通道)从岩下经山池、大古、上寨、麻布岗、上坪到达江西寻乌、
定南县、
信丰县等地。
1929年-1935年为中央苏区输送大量物资,特别是食盐、山池石灰,为中央苏区做出特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公路的开通,山池的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消失。特别
枫树坝水库的修建使山池成为偏安一偶的世外庄园。现在南面水路由青龙湖(枫树坝水库)水码头达
东江上源各地;陆路乡道(原属县道)399,贯通村南北,与国道236线(原省道S277线)相连,河惠莞高速在麻布岗互通出入。村内道路10多公里,四通八达,南北主干道3公里,硬体化80%。
每天两班中巴客车(803老站)往返县城(老隆)。
山池-----老隆(早上6:30,11:30)
老隆-----山池(早上9:30,14:30)
文化
特产美食
原生态、纯天然,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山上跑的,水里游的。一年四季新鲜食材,青龙湖河鲜、
东江蒸鱼干、东江
酿豆腐、东江白切鸡、
客家黄酒、客家烧酒、腐竹、山池浓香高钙粥(只有村内独特井水才能煲出浓香扑鼻此粥)。
目前未开发,只有到山池的贵宾才会有游山玩水,住水上木屋,吃山珍河味,泡温泉的机遇,适合自驾游的游客。
人文资源
千年古村山池,历史久远,人文资源丰厚,历代文人墨客(
元朝进士泉州市路总管朱文霆、
明朝进士惠州
知府李伯遇、
清代进士
礼部尚书谢溶生、惠州知府惠潮嘉兵备道谢王生等)留下许多亮丽诗篇。是
广东省首批广东名村(人文历史类),
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卫生村。自2000多年前
赵佗平南县越,置
龙川县,在山池屯兵(设兵营)起,便有人居住,宋、元朝山池属高贤都、广信都,先后有罗、许、邝、张、李、薛、华、钟等姓氏居住。
几年前山池村中心,二次出土挖掘千年乌木(又叫
乌木,成时间大多在2800年至8000年不等,有“东方神木”和“植物
木乃伊”之称。)
明洪武年初抗元志士
谢枋得的曾孙寿三公由
广昌县迁山池黄田;
北宋著名宰相
王安石胞弟
王安礼的后裔
王观由福建邵武府泰宁迁居
龙川县山池约罗婆山。明成化年间,宋末抗元爱国英雄、诗人
谢枋得曾孙裔寿八(号伯瑾)公一族由龙川上坪迁山
池上镇(廷坚公房)、下镇(廷芳公房)。
明朝后期杨瑞宇从兴宁松柏塘迁入岩镇山池社山下(
杨屋)。2000多年历经几十个姓氏进出更替,姓氏现有谢、王、黄、杨、叶、吴、温,其中
谢姓占80%以上。山池村辖41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5000多人,为
汉族,客民系的客家话。
山池为历代粤赣南北商贸要道(官道),是龙川下半县通往麻布岗、上坪、
江西省的陆路最重要的商贸通道(没修公路之前),村南大门有当风凹驿站和茶亭,村中心有
乾隆间年修建的节孝牌坊及牌坊下大街,北大门有茶亭和护龙桥,供来往客商歇脚。
明、清2朝,山池有
举人有20多人、秀才(痒生)100多人、监(贡)生100多人,侍郎、
知府、同知、州同,富豪名流,层出不穷,
康熙的
龙川县大富豪名流,祖孙创建25亩赛兴围(又叫下围,司马第,兵部右侍郎的府第),20亩的崇兴围,15亩的桅杆下(雪亭
公祠),温侯第(对门山),延桂居等,捐400两白银修建赣粤商贸要道,
麻布岗镇通往
上坪镇的黄沙桥。
明朝惠州府知府
李伯遇(1553年
进士)出巡时,从青龙湖北上,到达山池村口,诗兴大发,题诗一首:
山池景致胜非常,田心里睡草羊,
半岭芝兰千载秀,罗婆桃李万年芳。
到村中心再题诗一首:
门前高幛迎宾客,龟蛇相会在西方,
狮象拖球塞水口,岩下罗带水环乡。
五马归朝望京城,护龙桥上客如云。
梅花落地化七星,八仙过海拜观音。
中国著名编导(红楼梦编剧)、书法家、诗人
谢逢松题诗一首:
谁谓山池不是池,峰岚四域筑成堤。
村庄浩阔人如鲫,正待春风化龙时。
寻根问祖圣地
山池谢氏始祖不单是
龙川县谢氏始祖,也是
河源市谢氏始祖。山池王氏开居祖也龙川县王氏始祖。
谢氏自此落居以来,历经600多年,由村庄“后来者”成为现今“主导者”,占据村庄80%以上人口,成为山池村最大一族。
山池谢氏是
明朝开国吏部左侍郎谢文申(抗元英雄爱国诗人
谢枋得的孙子)的后裔,外迁后裔遍布全国10多个省、市、港澳台及世界各地。
谢氏文申公后裔100万多,人才辈出,
黄埔军校毕业的将、官有30多人的谢氏黄埔军团,新中国开国将军3人(谢振华、谢胜坤、谢有法)、海军少将(
谢国雄)1人,省长、省委书记3人,每年络绎不绝的后裔回来寻根拜祖。
旅游
村庄内风光
山池十八景,每一景都故事或传说。客家围屋、古炮台、石灰窑遗址、明代
石拱桥、
热亚海芋、牌坊、吏部左侍郎墓、宗祠各具特色。东西两面是群山峻岭,深山密林,听老人说解放前山池村时常会发生老虎伤人、吃人事故,以山池村为中心,东至联城,西至
贝岭镇石芬,南至青龙湖(
枫树坝水库)都是老虎活动范围。
古山池十八景:
护龙桥虹、五马归槽、
八仙过海、崇兴古围、池中龙骏、狮象拖球
狮子望江、
滴水观音、节孝牌坊、半岭芝兰、龟蛇相会、长短一亭
罗婆桃李、七仙下凡、峎里草羊、墩上牛神、岩下罗带、
蜡梅禅钟
青龙湖风光
3公里(
水泥路)直达的湖边(青龙湖的核心区域)水码头。一望无际,8公里的水面,烟波浩渺,风光旖旎的青龙湖尽收眼帘,春品杜鹃,秋享红叶。
腊梅禅钟惊客梦,岩下江上泛渔舟。
石马塘中飞龙骏,观音滴水普众生。
青龙湖流域面积515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30万平方公里,水深100多米。森林繁茂,森林覆盖率达89.5%,年平均气温为17℃,湖水温度14℃,水深似海,湖水碧绿,湖平如镜,山水相映,宛如仙境,显得清幽秀美。峭壁参天,绿荫如盖,奇石星布,藤蔓草芳,叠瀑连连。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景色迷人。湖内岛屿纵横,两岸的山气势形态各不相同,引人入胜。可游猎,可下钓,可荡舟,可游泳,虎爪湾有贝岭温泉。是消夏避署,休闲、养生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