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
1956年由沙蒙、林杉执导的战争故事电影
电影《上甘岭》(英文名:Battle on Shangganling Mountain),是一部由沙蒙、林杉编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的战争故事电影,于1956年12月1日在中国内陆首次上映。
它取材于当年抗美援朝战场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通过真实的场景布置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再现,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高保成饰)的率领下,坚守坑道牵制敌军,英勇作战,最终在总部规划的大反击中取得胜利的英雄故事。
作为新中国首部记录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史实的电影,该片通过巧妙的创作取材帮助广大观众更好的认识朝鲜战争这一伟大强军实践,成为了战争史实类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影片中的插曲《我的祖国》更是唱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2005年,电影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名单。2022年,电影获得年度“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
影片剧情
1952年秋,美国军方宣布无限期终止板门店停战会谈,并且在朝鲜半岛中部城区的交界线投入大量军力进行大规模进攻,实施一系列军事手段意图解决朝鲜问题。美国军队先后派出总计三万兵力,使用了大量的飞机,坦克以及火炮。美军的目的是继续向北方推进,并且夺取我军的阵地主峰五圣山。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断的向我军军营大量投放炸弹,用以阻断封锁我军的物资运输线,导致我军在战争的初期处于极其不利的状态,负责驻守主峰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七连几乎全员伤亡,两山前的主峰阵地情况危急。
在这样万分紧急的状况下,我军某部八连的连长张忠发(高保成 饰)奉命执行主峰阵地的坚守任务。当张忠发带领连队冲入主战场之后,发现原先留守此地的七连损伤极其严重,七连的指挥官孟德贵(徐林格 饰)眼睛已经被打瞎了,却依旧坚持在悬崖上指挥。八连的到来暂时缓解了危机,准备进行艰苦的战斗。师部最初下达的命令是要求连队坚守一天,为后备军争取时间。但是在半天之内,敌人已经对这个狭窄的阵地进行了二十余次疯狂紧密的攻击,该连伤亡惨重。师部指挥部发现敌军逐渐朝主峰靠拢,只好决定放弃水面阵地。师长(张凤翔 饰)命令张忠发部队暂时撤回隧道内。第二天,敌人持续往我方阵地进行轰炸威压,张忠发带着其他部队撤退到地道中寻找时机主动出击,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这时候总指挥部门下达命令,要连队放弃主战场两侧的山地,前往牵制敌军的主要部队,以便后方争取时间调遣部队,补充弹药。
八连的士兵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每天都有不断的士兵伤亡,隧道的切断导致水和干粮非常稀缺,他们在面对巨大的战争压力的同时,还要设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生存需求。就是在这样极其艰险的情况下,张忠发与八连的战士们互相鼓舞士气,彼此振作起来,连续击退了敌人的多次攻击,排除躲避了化学武器的埋伏,奇迹一般的坚持了24天,帮助后方争取到了大量的进攻准备时间。最终大反攻拉开序幕,张忠发带领剩余的战士们冲出隧道,一举歼灭敌方,获得了守卫战和反击战的最终胜利。这场关键的战役为后续取得战略优势,迫使敌军签署停战协议奠定了根本的优势。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作品来源
毛泽东主席了解到上甘岭战役后,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要求影片展现战争的真实性,擅长军事题材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任务并立即组成了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导演。林杉曾创作过多部反映革命体裁的作品,所以他成为了剧本的主要负责人,与曹欣、沙蒙、肖矛一起负责《上甘岭》的编剧任务。导演沙蒙带领影片制作组前往朝鲜进行实地考察,之后还在当地人民带领下先后去当年的上甘岭战场进行调查取景,并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
剧本创作起先想通过全景拍摄来展现上甘岭战役的总体状况,但是过于宏大的描写很难向观众传递情感,所以导演沙蒙决定另辟蹊径,不再采用传统战争片的叙事框架,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采用以小见大手法来展现人民军队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剧组制作认为他的想法非常合适。影片基调确定后,编剧林杉进入创作,不久完成了初稿。
电影选角
剧组在进行电影选角时,对于主要角色张忠发的演员的要求十分严格。这个角色的设定,无论是在性格特点还是精神面貌上都有特别之处,所以挑选演员的过程显得格外谨慎,最后沙蒙看中了在电影《暴风骤雨》饰演赵玉林的高保成,但是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年龄差距过大,于是剧组有人提出质疑,但沙蒙执意采用了高保成,并且认为这个人物非他莫属。
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王兰的演员起初是选用了一位歌剧演员,但沙蒙觉得演员气质与角色有些不符。直到后来沙蒙在电影厂遇到了刚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刘玉茹,认为她在气质方面非常符合王兰的形象,于是邀请刘玉茹担任了王兰的饰演者,刘玉茹在完成该部影片的拍摄后,再也没有参演过其它电影作品。
片中的小战士毛四海的选角一直到影片开拍之后才最终确定下来。导演林杉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科翻看演员资料时,组织部门送来了新退伍战士的资料,林杉恰好看到了后来饰演毛四海的演员白英宽的材料,发现他的个人经历与角色的设定非常相似,于是,他建议马上通知白英宽到长影进行出演。起初白英宽对这一任务比较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饰演好这一英雄人物,但是林杉对白英宽的要求是不需要刻意出演,拍摄时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一样即可。后来影片上映,白英宽的出色表演获得了认可,也证明了林杉的选择是对的。
拍摄细节
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负责美工的刘学尧和特技设计蔡光为了真实再现上甘岭战役的场景,经过多次考察,在安东附近选择了一个相似的地形,调动两个营的战士,松动土壤翻修表皮,按照战时标准建设防御工程,筑坑道口,造出了又一个“上甘岭”。为了真实地再现上甘岭的坑道,蔡光在设计坑道时相对加大了坑道高度,采用框架分解式结构,在坑道内布置了许多物品如人、军备箱、坑道柱子来造成层次感。使整体拍摄场景尽可能做到还原。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导演沙蒙总是随时根据实际场景的特点对剧本作出调整,改动最大的一处是在毛四海牺牲之后,新兵杨德才冲了上去,以自己的躯体去挡住敌方的爆破筒,为队友炸毁敌军的轰炸点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此处的剧情设置让沙蒙感到为难了:这是整部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高潮部分,这个时候如果不出现张忠发,体现不出他的作用,那对于这个角色的塑造和电影情节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最后沙蒙巧妙地调整了剧本,把张忠发放在了掩护杨德才的位置上,这样进行剧情安排就相对合理一些,而且在战友牺牲之后,他也一直背着自己和战友的两只军用水壶,但是这个场景是通过战争胜利之后其他长官的视角来展现的,就是通过这一侧面的镜头使张忠发在影片中的地位和他与战友之间的感情,立即凸现出来了。
人物原型
张忠发的原型是在上甘岭战役时担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连长的张计发。电影中张忠发的许多作战习惯和决策也是来自于张计发的经历。剧中关于“一个苹果”的剧情也是来自于张计发所攥写的散文。尽管演员本人的年龄与当时的原型张计发差距较大,但是经过剧组的协调,还是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次出演。张计发坚守的坑道里没有女卫生员,但志愿军女卫生员的事迹让他和他的兄弟们一辈子都忘不了。所以在听说最初的剧本里面并没有安排女卫生员的角色的时候,战士们是极不情愿的,与制作组进行沟通之后表示一定要有展示女卫生员的情节。
王兰的人物原型主要是来自于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她是朝鲜战场上众多后备女护士中的一员,在上甘岭坑道战中一人负责照顾三条战线的近三十名伤员,主要负责照顾他们的疗伤过程和日常生活起居,有时候就唱自己家乡的民谣给大家解闷。导演沙杉认为,这个美好的形象在焦灼的战场上能够给战士们带来希望与光芒,不能像没有这样的王清珍这样的角色。便结合其它女护士的事迹以及战士们的要求,塑造出了王兰这一重要角色。
电影配乐
在谈及《我的祖国》创作体验时,乔羽感慨地说:“文学艺术创作不应该完全被时空限制住。我用很抒情的调子写这首歌曲,是为了表现在面对强敌、很严酷的战争面前,我们战士的镇定、乐观、从容,有广阔的胸襟。我想告诉人们:他们是在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下战斗的,他们能赢得这场战争不是仅凭血气之勇。”歌曲第一段歌词整体带有沉思的意境,代表着远在他乡的志愿军们对于祖国与家人的思念。第二段表现战士们建设故乡的美好回忆,充满了幸福感。第三段词将战士们从幻想中拉回现实,代表着战士们把思念的力量化作战斗的动力。这首著名的旋律曲,即便是当承载它的电影本身已经随着时间洪流走出人们的记忆,但还是以其优美的旋律、高扬的歌词、振奋人心的思想而在各种场合被人们传唱。
主题与亮点
风格亮点
《上甘岭》在塑造整体事件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都在尽力去营造整体发展过程的真实性。努力帮助观众去在脑海中建设一个平行的世界认同,在物质的世界中去追寻沉浸式的想象。在进行叙事的过程中,他所采用的叙事手段的引用已经超出了电影影像本体美学的手段。例如影片力求以敌军大规模的攻势,远处大镜头的铺陈盖设来展现宏大的战争纪实。又将从战士们耳边呼啸而过的子弹和炮火,志愿军们以持续的火力掩护医护人员进入坑道口等短促的镜头进行剪辑和组合,通过具体的场景展示来表现战场状况的水深火热,还有数不尽的军用汽车冒着被美国军方轰炸的风险在物资运输线上狂奔的奇观,这些画面一起构成了关于“战争”叙事基本范式。
《上甘岭》为之后的各类战争题材电影的主流叙事方式的探索迈出了第一步。在这里,关于追求“逼真性”体验的审美观念指导已经渗透到影片艺术创作的自发状态中,而且秉承某种历史文学的叙事方法与电影的视听媒介本体手段相融合“混杂”的美学呈现方式,俨然已成为电影创作必不可少的丰富手段被加以应用,电影本身指向关于‘战争’叙事的史诗性呈现,以空间的壮阔感与时间的绵延性,初步勾勒出一种诗意吟咏的轮廓。
场景设计
在影片拍摄之前,沙蒙向剧组的工作人员提出一个明确要求:在剧组布置整体场景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影片中人物以及事件变化的真实性。美工设计师刘学尧和蔡光接受任务后先后多次前往上甘岭察看场景,想象当年战争的激烈场面。但是要把自己眼中荒芜的战场遗迹通过艺术再现的手法真实的呈现在观众眼中并不容易。因为受到当时条件限制,影片不能实地拍摄,而且片中不同场景的画面展示对于拍摄地点的要求大不相同,总体变化层次较少,对于拍摄场地的选取要求较高。
为了保证在坑道场景内部细分的真实性,沙蒙还从国内电影厂请来了摄影界老前辈周达明,周达明拍摄特点是善于控制光照层次,这对于坑道内景的拍摄非常适合。为了表现上甘岭战斗的残酷,在拍摄中,刘学尧以光影变化和场景的转换来展示战况的转变,例如原本郁郁葱葱的树林在战争过后全都变成了枯燥且光秃秃的树丫;原本众人没有办法搬动的巨大石块,在敌军的攻击下变成了泥土与细沙;战士们所珍惜的军装被损毁,磨成碎片……正是有了战争场面的真实化、艺术化,才有了《上甘岭》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艺术力量。
故事情节
战斗结束后,张忠发一行九人相互搀扶着往山下走去,卫生员王兰走到一棵大松树旁边,将怀里的松鼠放到松树上,松鼠爬到了树顶上,镜头随着松鼠往上移一直到天空。这就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原本的故事安排是放生一只小鸟,但是更改编之后更符合实际场景的逻辑。在战火纷飞的岭道口中,一只松鼠灰溜溜的钻了进来,引起了战士们的兴趣,便把它一直带在身边。演员高保成回忆说:“当时很多演员和士兵根本接受不了,觉得这么严肃的作品中加进去这样一场戏,不合常理。沙蒙却说:拍出来你们就知道了。洞顶石缝上聚着一滴水珠。四海走过来想要喝,但他没有接,却把松鼠捧到水珠处接了一滴水。四海上阵地前,把松鼠交给了王兰。与松鼠相关的几组镜头,正是沙蒙想要传递的东西--热爱生命、热爱和平。
在不断被逼退至后方时,志愿军第15军从后方紧急采购了大量苹果,派火线运输员送往坑道。军政治部下令,送入坑道一筐苹果记二等功。但敌人的炮火封锁太猛,最后只有一个苹果送进一号坑道,也就是张忠发的八连坚守的坑道。一开始连长建议把苹果分给伤员们吃,不过一个小小的苹果在不同的战士们之间传了又传却没有人开口,最终大家每人咬了一小口才把苹果吃完。
电影画面
当卫生员王兰唱起《我的祖国》的时候,镜头逐渐从坑道转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许多记录宏大史诗的电影作品里都出现过,这种画面在剧情达到高潮时往往最能引起观众共情感。对于战争故事电影为说,真实便是它赖以存在的基因。尽管电影《上甘岭》并不能做到完全地将上甘岭战役的画面完完全全呈现在银幕上,但是电影编导仍然尽最大的努力去将这场战争的历程讲述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编导还通过对于一些细节的设置进一步增添影像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将宏大逼真的战争场面营造与细腻生动而富有生活诗意的“军人生活”场景的塑造相结合,战士们在面对巨大的战争危机的同时,也要在坑道内利用有限的物资维持生存,富含兼具浪漫唯美与质朴纯真的审美韵味。
获奖和影响
1956年12月1日,电影《上甘岭》开始在全国公映,引起人民群众的热烈关注。据史料记载:北京市地区自1957年1月27日起至2月28日止,连续映出了32天,共876场,观众达将68万人次。平均每场上座率高达92%以上,创下当年影片观众人数的最高纪录。
2005年,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
2022年1月5日,获“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
影片评价
经典战争电影
而影片中一个情节,解释了志愿军战士们坚持战斗的思想根源:坚守在缺粮少药断水坑道中的伤员,听着卫生员王兰唱起了《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正是对祖国河山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才让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们甘愿牺牲自己,要将豺狼阻挡在国境线之外,换来祖国处处的和平阳光。在这首歌曲的伴奏下,战争残酷与祖国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对比,带来了巨大的艺术张力,不仅将全片推向了高潮,更点出了志愿军作战保家卫国的主题,让《上甘岭》成为一部永远流传的经典。
——李思达(国家人文历史负责人)
影片《上甘岭》在其整体叙事框架中呈现出“战争”的“历时性”特征,它按照一名普通战士口吻书写的日记体方式,构建了整个战役近一个月时间的阶段发展历程,故事节奏起承转合清晰且张弛有度,具备类似中国历史文学传统叙事的明显特质。如果说《上甘岭》中战争物质层面真实感的营造,搭建了有关其“诗性”价值的框架,给予作品一种道劲粗的质感,那么精神层面的“写意性”,则构成了影片表述战争“诗意”内蕴的丰盈。
艺术处理色彩
《上甘岭》的艺术加工处理,在大的一些史实的核心节点上面,尽量的做到了比较贴近真实,但是在一些人物塑造包括一些细节上面,其实还是把一些真实的事件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还有一些现场的调整,加了许多的情感特性,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更能表达核心的主题。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专业电影栏目
沙蒙导演和林杉导演当年进朝鲜采访了很多次,光是文字总结材料就有十多万字,包括大家所闻知的邱少云,黄继光还有一个苹果的故事等都是实事。不过出于电影主题制作的要求,他们就把这些真人真事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手法,根据剧本要求进行融合和安排,对于部分情节进行调整,最终才有了呈现在大家眼中的经典电影。
——刘开珞(导演沙蒙之孙)
网站评分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3年5月29日
参考资料
上甘岭.豆瓣.2023-05-29
上甘岭.1905电影频道.2022-12-07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5-29
上甘岭.时光网.2023-05-29
目录
概述
影片剧情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作品来源
电影选角
拍摄细节
人物原型
电影配乐
主题与亮点
风格亮点
场景设计
故事情节
电影画面
获奖和影响
影片评价
经典战争电影
艺术处理色彩
网站评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