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总动员》(英语:Finding Nemo)是2003年由
安德鲁·斯坦顿(Andrew Stanton)和
李·昂克里奇(Lee Edward Unkrich)执导的美国动画电影。这部影片由美国
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与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联合出品,影片的制作费用高达7500万美元。影片于2003年5月30日在北美首映。3天共7060万美元的首映票房,获得了周票房榜冠军,创造了动画电影首映票房新纪录。2012年,该片又被转制成3D版本进行公映。
影片主要讲述了胆小谨慎的
小丑鱼马林与在路上碰到的黄尾副刺尾鱼多莉,一同在汪洋大海中寻找被人类抓走的儿子尼莫的冒险故事。
《海底总动员》整部影片拍摄预算约为94,000,000美元,2003年5月18日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首映,全美首映周末获得票房为70,251,710美元。截至2022年11月1日统计,获得全美票房380,843,261美元,全球票房940,352,645美元。
影片剧情
小丑鱼马林因为
魣属的袭击,失去了它的妻子和小丑鱼宝宝,只留下了一个儿子
尼莫。它们幸福快乐地在
大堡礁生活,父子俩相依为命,马林拼尽全力保护着他唯一的儿子。当尼莫想和小伙伴到停在深海处的潜艇玩时,马林坚决不让他去,但早已不想受父亲保护讨厌父亲胆小怕事的性格的尼莫独自前往游艇。不幸的是,他被航海员抓住带回岸上,待在牙医诊所的鱼缸内,尼莫在那结识了向往海洋的
神仙鱼吉尔、友善温和的鹈奈杰尔,他们让尼莫学会如何独立。而另一边为了救回心爱的孩子,胆小的马林决定跨越海洋寻找儿子,在路途中遇到了热心助人但非常健忘的蓝唐王鱼多莉。马林与多莉在辽阔的
太平洋上逃脱
噬人鲨布鲁斯的追杀、穿过
水母阵、和天使鱼展开殊死较量、遭遇澳洲洋流,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
悉尼和尼莫团聚,马林也从此成为儿子以及大家心中的英雄。归途中,他们又不幸遇到了
捕鱼船,尼莫鼓动网中所有的鱼一起拼命往下沉,他们团结一致,终于掀翻了
渔船,群鱼得救了,他们一起在海底欢呼。
主要角色
影片制作
前期宣传
迪士尼公司负责《海底总动员的》的全球发行工作。迪士尼公司在宣传上除了使用传统媒体发动营销方式更是采取了行业联盟、渠道营销、主题公关、后产品托势等全新手段,使得影片一如浪潮一样席卷了美国电影行业,然后迅速占领了全世界电影行业。
制作花絮
导演
安德鲁·斯坦顿在1992年参观世界海洋博览会时就有利用电脑动画表现神奇绝妙的海底世界的想法,《海底总动员的》的完成是他艺术愿望的达成。
影片创作的灵感之一来自于导演斯坦顿童年中的私人牙科诊所,另一来源为他和儿子的关系。
导演安德鲁·史丹顿在接受《
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说:“马林和
尼莫这两个角色的创意来自于一张两只
小丑鱼从
海葵目里探出头来的照片。”
配乐
《海底总动员》音乐由
奥斯卡金像奖配乐大师托马斯·纽曼亲自负责,创造了40段曲子、总长近一个小时的音乐,使得电影更具魅力。马斯·纽曼的音乐将《海底总动员》中的束缚唤起自由、从绝望中唤出希望、从悲观中唤起乐观。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说,在电影中,
多莉是帮助尼莫在盲目中寻找方向的小天使,而托马斯·纽曼就是指导皮克斯完成这部电影的天使,影片更有有奥斯卡音效设计奖的加里·里德斯托的加入,给《海底总动员》锦上添花。
《海底总动员》专辑曲目
《海底总动员》主题曲《Beyond The Sea》由
英国天王罗比·威廉姆斯Robbie Williams演唱,电影配乐由
奥斯卡金像奖配乐大师托马斯·纽曼制作。
参考来源:
主题与亮点
影片主题
《海底总动员》以传统、淳朴的亲情和成长为核心主题,还表现了对回归美好自然生态环境的期盼。
教育方式的探讨
《海底总动员》通过马林和尼莫一对单亲父子的故事,反映了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家庭(特别是单亲家庭)中溺爱与逆反的关系问题。电影中
多莉乐观开朗的性格对胆小谨慎的马林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
绿海龟教育其孩子的方式都给观众(尤其是父母)带来了启发,而尼莫在独自面对危险时学会了坚强和独立。父子两人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受到教育和启发。
回归自然生态
影片通过牙医诊所苍白的墙壁、长着灰色牙齿的丑陋女孩的照片、散发着痛苦气息的寻诊病人与鱼缸中朝气蓬勃的鱼群形成对比,展现了人类丑陋的形象。影片末尾
小丑鱼尼莫和许多
鲔鱼经过团结合作成功逃离人类捕捞的围网,展现了人类不平等对待其他生命的行为,呼吁人类回归自然生态,维持好生态平衡、与
地球其他生物平等相处。
角色
影片中各种性格鲜明的角色是该片的一大亮点。崇尚
素食主义却又被食肉欲望所折磨的鲨鱼,顽皮、好奇并充满逆反心理的小丑鱼尼莫,热心、乐观而健忘的蓝唐王鱼多莉,喜欢冒险的老海龟,害怕危险胆小怕事但为了儿子却勇敢冒险的小丑鱼马林,喜欢观察兼监视牙医工作活动的
海星纲,醉心于收集鱼缸中珠宝箱冒出泡泡的黄
唐鱼。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功以惊人的想象力与顶尖的动画制作技术将海底众多的生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并拥有各自特色。
技术
《海底总动员》故事背景大多为海洋,海底水世界的光线、潮流、折射等技术效果,是该片计算机绘图重点。气泡、光影、波纹丝丝入扣,海水的透明蓝色加上阳光的浮影,让观众感受到了清凉。该影片把故事发生的地点从陆地转移到了海洋深处,从传统的天空、陆地结构的主场景变成了一片蓝色的海洋,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心理感触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关键的CG技术
CG技术在这部影片中至关重要,诸多逼真的角色形象和场景搭建都归功于此。周期性运动模拟技术制作的鱼群、使用表情模拟软件完成的
小丑鱼神态模拟、利用光影模拟技术渲染而成绮丽的海底场景等带来的视觉效果都让观众身临其境。
三维与二维场景的运用
《海底总动员》在早期制作时,导演和场景师创作了一种接近现实但又较虚幻的效果,这种效果介于三维和二维之间,比三维效果更柔和,同时比二维效果又更真实。
色彩构成
《海底总动员》中,有橘红色的小丑鱼、蓝色的蓝唐王鱼,还有绿色、紫色、粉红、
橙色、银色、黄色等各种各样颜色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色彩让蓝色的大海更加的梦幻。创作人员大量使用高纯度的颜色,运用
明度对比、纯度对比、
色相对比、对比色关系和冷暖关系等色彩碰撞将画面色彩组织成更加的斑斓。
声效技术
电影拍摄人员为了追求真实的海底声效,还特别潜入到深海中进行录音,收集素材。全新推出的《海底总动员》3D蓝光碟还附上了高品质的Dolby TrueHD7.1音轨。
获奖信息
参考来源:
票房
《海底总动员》整部影片拍摄预算约为94,000,000美元,2003年5月18日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首映,全美首映周末获得票房为70,251,710美元。截至2022年11月1日统计,获得全美票房380,843,261美元,全球票房940,352,645美元。根据美国权威票房网站BoxOfficeMojo的统计数字表明,《海底总动员》在2003年美国本土总票房为339,7000,00美元,是2003年最卖座影片,打破了由《
狮子王》保持的最卖座动画片纪录。
衍生作品
迪士尼联合了美国快餐店品牌
麦当劳。在全美13609家麦当劳连锁店里,采取了“电影+玩具+快餐”全面互动促销方式,制作了《海底总动员》角色形象的玩具与套餐搭配售卖。
2003年7月30日中国广州邮政局发行了五千套《海底总动员》纪念封,一套两枚,正面图案为该卡通片的主角
小丑鱼父子背景为海底世界,背面则是该片的剧情简介。
续集作品
《海底总动员2》是继《海底总动员》的续集,《海底总动员》的英文名是《Finding Nemo》,这部续集叫《Finding Dory》。13年后该片卷土重来,续集延续了前作温情感人的正能量故事,并新加入了不少新角色。《海底总动员2》被制作成3D版本公映,视觉效果极佳。
上映信息
2003年《海底总动员》以2D版本上映,2012年,该片又被转制成3D版本进行公映。
参考来源:
影片评价
正面评价
“证明即使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没有处于领先地位,它仍然比一些竞争对手在最佳时期制作出更好的动画”——《
明星论坛报》(Star Tribune)的杰夫·斯特里克勒(Jeff Strickler)
“最好的突破是,皮克斯传统上不受束缚的想象力不可能永远保密,《海底总动员》制作的海洋生物,展示了斯坦顿和他的公司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天赋,以及在抓住当代文化方面的无与伦比的眼光。”——《洛杉矶时报》的肯尼斯·图兰(Kenneth Turan)
“海洋深处的维度”加深了《海底总动员》的情感力量,“水流和漂浮世界的空间奥秘正是3D探险家们天生敢于探索的地方”。——《
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的莉莎·舒瓦兹博
负面评价
尼莫和多莉的搭档是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中最没有趣的组合: 一个很烦人,一个爱发牢骚,他们的友谊的经历让人觉得虚假和不值得。——马特·梅图姆(Matt Maytum) (《道达尔电影》(《Total Film magazine》)杂志的副主编)
网站评分
评分截止时间:2022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