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特拉菲莫维奇·费德林
尼古拉·特拉菲莫维奇·费德林
尼古拉·特拉菲莫维奇·费德林(Nikolai Trofimovich Fedorenko)是一位俄罗斯文学家和东方语文学家。他于1912年11月9日出生于俄罗斯的Pyatigorsk,于2000年10月2日去世。费德林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也是中国学教授和高级研究员。他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担任特邀教授,并于1966年成为美国政治经济科学院院士。此外,他还是1985年佛罗伦萨意大利艺术科学院院士和1959年东京中国学研究院名誉院士。费德林主要研究中国文学,是一位杰出的东方学家和文学家。
简介
人物简介
尼古拉·特拉菲莫维奇·费德林,俄罗斯文学家,东方语文学家,语文学博士,中国学教授,高级研究员,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85年佛罗伦萨市意大利艺术科学院院士,1966年美国政尼古拉·特拉菲莫维奇·费德林治经济科学院院士,1959年东京中国学研究院名誉院士。1972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特邀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文学。
就学经验
出生于皮亚蒂戈尔斯克工人家庭。1937年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学院中国部,后又进研究生班,由В.阿列克谢耶夫任指导教师准备副博士论文,论文题目《论鲁迅的创作》。
获的职称
1943年5月22日根据《屈原的生平与创作》一文获语文学博士学位。1952年1月22日获中国学教授职称,1958年5月23日获高级研究员职称。1958年6月20日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66~1971年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54年授予特命全权大使衔。1939~1968年苏联外交部工作人员,苏联外交部第一远东司司长,苏联外交委员会委员,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其中1939~1948年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人员。1950~1952年苏联驻华使馆参赞。1958~1962年苏联驻日大使。1963~1968年苏联驻联合国和苏联驻安理会常任代表。1957年起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人员。1970年起《外国文学》杂志主编。1943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71年起苏联作协理事会书记处书记。1971年参加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的国际笔会第三十八届大会。1956年参加苏日关系正常化谈判。1957年参加中苏谈判。1965年参加第二十届联合国大会。1970年3月在苏联《外国文学》杂志举办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上介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国际作家联合会的合作关系。1971年1月在“苏联中国学的迫切问题”学术会议上做题为《中国文学研究的问题和任务》的报告。1982年在第二次全苏中国学家会议上做题为《研究中国文学的任务》的报告。曾获多枚苏联勋章和奖章。
经历
结交的中国文学家
作为文学家,从40年代的重庆市、南京到50年代的北京,他结识了中国文学艺术界的众多精英人物,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徐悲鸿梅兰芳赵树理艾青……他最崇敬郭沫若,尊之为师。
生前文章
他1942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的论文《屈原的生平与创作》,就曾得到郭沫若的指点。后来,他将郭沫若的剧本《屈原》译成俄文上演,更得到郭沫若的大力相助。1958年,他满怀激情写成《郭沫若》一书,对这位中国现代文学泰斗的生平与创作给予高度评价。如果说郭沫若是他的"恩师"的话,那么,诗人艾青则是他的挚友。他翻译艾青的诗,两人共同切磋译文。他为撰写介绍艾青的文章,几度到艾青府上长谈。
影响
生平所学
费德林对中国文学爱之切、研之深,不但在俄罗斯汉学界,就是在国际汉学界,都是少有的。从诗经、楚辞、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屈原杜甫关汉卿鲁迅、郭沫若、茅盾,他皆研究过。
生前研究
费德林研究屈原时间之长,著作之多,成就之大在苏俄汉学界首屈一指。他一生著作等身,发表专著35部,论文300余篇。其中大多是关于中国文学艺术的。他主持并亲自参与编写了15卷本的《中国文学百科全书》,对中国两千多年丰厚的文学成就作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可说是费德林60多年孜孜不倦介绍与研究中国文学的封顶之作。
观点
工作中心
作为外交家,费德林的工作中心始终没有离开中国,1995年7月,费德林的著作《我所认识的中苏领导人》首先以中文在北京出版。
外交书籍
费德林在外交界服务30多年,这本书是他的著作中的最后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关于其外交生涯的书,其他34本都是有关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专著。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首先是一个汉学家,其次才是外交官。
主要学术成果
主要著作
《屈原的生平》(莫斯科,1943年);
《论鲁迅文艺创作的特点》(莫斯科,1946年);
《论中国的新兴文学》(莫斯科,1949年);
《高尔基的文学遗产和苏联文学在中国》〔《高尔基讲座(?1949~?1950)》,莫斯科,1951年〕;
《郭沫若》
(莫斯科,1952年);
《伟大的中国作家鲁迅》(莫斯科,1953年);
《当代中国文学概论》(莫斯科,1953年);
《前言》(《鲁迅文集》第1卷,莫斯科,1954年);
《中国札记》(莫斯科,1955年初版,1958年修订版);
《论老舍的作品》(《苏联东方学》,莫斯科,1955年第5期);
《跋》
(《蒲松龄:〈狐仙〉》,莫斯科,1955年);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略》(莫斯科,1956年);
《中国古典诗歌(唐朝)》(《苏联科学院院报》第15卷,文学和语言类,莫斯科,1956年第1册);
《前言》〔《中国古典诗歌(唐朝)》,莫斯科,1956年〕;
《前言》(《老舍的短篇小说、剧本和散文》,莫斯科,1956年);
《茅盾》(三卷集第1卷,莫斯科,1956年);
《前言》(《屈原楚辞》,莫斯科,1956年);
《前言》(《中国诗选》四卷集第1卷,莫斯科,1957年);《前言》(《蒲松龄:〈僧术〉》,莫斯科,1957年);
《附录》(《诗经》,莫斯科,1957年);
《前言》(《郭沫若选集》第1卷,莫斯科,1958年);
《〈诗经〉的风格和中国诗的传统》(《苏联科学院通报》第17卷,文学和语言类,莫斯科,1958年第6册);
《伟大的中国剧作家关汉卿》(莫斯科,1958年);
《前言》(《曹雪芹〈红楼梦〉》第1卷,莫斯科,1958年);
《当代中国文学概论》(莫斯科,1958年);
《〈诗经〉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莫斯科,1958年);
《中国记事》(莫斯科,1958年);《英雄的史诗〈三国演义〉》(《东方学问题》,莫斯科,1960年第1期);《跋》(《郭沫若:〈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莫斯科,1961年);
《中国的大地和传说》(莫斯科,1961年);
《象形文字和造型形象性》(《中国、日本:历史和语文学》,莫斯科,1961年);
《旧中国文学中的自然哲学思想》(《哲学问题》,莫斯科,1961年第6期);
《论中国文学艺术语言手段的特殊性》(《东方学问题》,莫斯科,1961年第1期);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亚非人民》,莫斯科,1962年第3期);
《日本札记》
(莫斯科,1966年);
《中国神话题材的独特性》(莫斯科,1967年);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东方各民族文学史的分期问题》,莫斯科,1968年);
尚书》、《诗经》、《周易风水》(《中国古代文学》,莫斯科,1969年);
《公元前18~前13世纪中国文学的起源》(《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莫斯科,1970年);
《传统和创作》(莫斯科,1970年);
《作家的技巧和他的解释(纪念鲁迅诞辰90周年)》 (莫斯科,1971年);
《外交札记》
(莫斯科,1972年);
《时间的色彩:日本艺术的特点》(莫斯科,1972年);《苏联研究中国文学的任务》(《远东问题》,莫斯科,1972年第2期);
《列宁和东方文学》(1972年);
《屈原的诗歌(独特性和全民性)》(《东方文学中的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莫斯科,1972年);
《中国的文学和文化:纪念В.阿历克谢耶夫诞辰90周年》(莫斯科,1972年);
《白居易诞辰1200周年》(《远东问题》,莫斯科,1972年第3期);
《苏联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莫斯科,1973年);
《屈原永垂不朽(纪念诗人逝世2250周年)》(《远东问题》,莫斯科,1973年第2期);
《革命的10年(1920~1930年代的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莫斯科,1973年第9期);
《中国文学研究的问题和任务》(《苏联中国学问题》,莫斯科,1973年);
《俄国中国学奠基者亚金甫—比丘林》(《苏联科学院通报》,文学语言类,1974年,第33卷第4期);
《雨(1920~1930年代中国作家短篇小说)》(莫斯科,1974年,翻译并作序);
《中国文学研究问题》(莫斯科,1974年);
《日本札记》(莫斯科,1974年);
《语言的准确性(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格言)》(莫斯科,1974年);
《敦煌手稿》(《远东问题》,莫斯科,1975年第1期);
《论中国诗歌的遗产问题》(《远东问题》,莫斯科,1976年第2期);
《遗产问题》(《远东问题》,莫斯科,1977年第3期);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莫斯科,1978年);
《语言艺术和时间(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中国文学)》(《远东问题》,莫斯科,1978年第2期);
《中国戏剧的一些问题》(《远东问题》,莫斯科,1980年第3期);
《长篇小说在发展》(《文学问题》,莫斯科,1980年第8期);
《文学笔记》(莫斯科,1980年);《老舍和他的作品》(《老舍》,莫斯科,1980年);
《中国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1981年,英文版);
《中国的语文学问题》
(《远东问题》,莫斯科,1981年第3期);
《中国的文学遗产与现时代》(莫斯科,1981年);
《中国的语文学问题(永久性与现实性)》(《远东问题》,莫斯科,1981年第3期);
《鲁迅(纪念鲁迅一百周年诞辰)》(《亚非人民》,莫斯科,1982年第3期);
《保加利亚记事》(索非亚,1982年,保加利亚语);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安部公房的思想及其作品中的形象》(《远东问题》,莫斯科,1982年第2期);
《论屈原》(《远东问题》,莫斯科,1983年第1期);
《费德林回忆录-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新华出版社,1995)。
目录
概述
简介
人物简介
就学经验
获的职称
经历
结交的中国文学家
生前文章
影响
生平所学
生前研究
观点
工作中心
外交书籍
主要学术成果
主要著作
《郭沫若》
《跋》
《日本札记》
《外交札记》
《中国的语文学问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