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侦察记》是
汤晓丹执导,沈默君编剧,
孙道临、
齐衡、
孙永平、
李玲君等主演,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于1954年6月首登大荧幕。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
渡江战役前夕,江北解放军某侦察连李连长带领侦察队偷渡江南,深入龙潭虎穴,在江南当地人民群众和游击队的支持、配合下,探明敌人江防部署,为
特别行动队攻入江南创造有利条件,协助大部队取得渡江战役成功的故事。
《渡江侦察记》获得了1954年
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前身)故事片
一等奖。在电影票价只需一毛钱的1954年,该片在北京市影院就实现了通排15天、上座率高达93%的成绩,最后票房收入达到1亿元。
影片剧情
1949年,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结束后,
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对敌人的江防布置和纵深情况了解还不够,参谋长表示需要李连长(
孙道临饰)带报话机,先遣渡江查探敌军沿江兵力的分布情况,替突击部队创造有利条件。当时敌军有着只有飞机和
登陆艇配合作战才能攻破的立体防线,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只有看似不堪一击的
木帆船。
出发不久,李连长便带着吴老贵(
齐衡饰)、周长喜(
康泰饰)、小马(
孙永平饰)等人组成的先遣侦察队成功登岸,顺利进入敌方布防内并躲过敌人搜索。而后,侦察队与当地的游击队顺利会和。会合后,李连长以新四军游击队的名号捉拿了当地的伪保安队队长侯登科,随后一行人伪装成敌军,顺利通过敌人的封锁地带。就在众人乘船前往根据地的途中,侯登科趁机妄图潜水逃跑,最后被
刘四姐(
李玲君饰)从远处果断击毙。
到达根据地后,李连长向
刘四姐打听曾经在皖南战役后于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小姑娘,才发现刘四姐与自己缘分不浅,俩人约定好相互配合工作。侦察队众人伪装成修筑江防的工人,顺利进入沿江区。吴老鬼和小马在李连长的命令下,成功探取到沿江布防图,藏匿在竹筒内又塞在了鱼肚里,后转交给了伪装成卖烟小贩的刘四姐。侦察队立刻将获得的情报以电报机传输给了参谋长(
穆宏饰),参谋长指示侦察队一定要在21号之前掌握完全情况。
此时,敌人又增加了新的
榴弹炮团,如果不搞清楚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
特别行动队将遭受重大伤亡。李连长灵机一动,决定装扮成过路商人,成功拦截敌军卡车后,佯装成八十八师工兵营继续前进,顺利进入敌方修筑炮弹工事之地。但在返回途中,遇到敌军敌情报处长(陈述饰)的队伍,无奈被敌人识破伪装,只能驱车逃跑。敌人一路追赶,不断加强追赶火力,周长喜不幸被敌人弹药击中,选择以身殉职,将卡车与敌军卡车相撞,保全了其余人的性命。
李连长回到根据地后,立刻与总部电话连线,并通知
刘四姐准备转移阵地。但不料,此时敌人大举进攻,话报机被毁,江北总部与侦察队失去联系。游击队被敌军包围在了公牛山上,敌军敌情报处长预计在天黑之前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解决战斗。游击队和侦察队逃至山顶,一直等待至天黑。中国人民解放军
特别行动队后天即将于后天出发,但由于侦察队还未及时将
榴弹炮团的情况向总部说明。于是,李连长派遣水性好的吴老贵和小马,在明日拂晓前,将斩获的情报送至江北总部。
待吴老贵和小马出发后,李连长与
刘四姐约定,分别带人突击,最后在青龙山会合。不料,吴老贵和小马在敌军边界剪破铁丝网时被敌军发现,吴老贵身中数枪,不幸牺牲。死前,吴老贵叮嘱小马一定要将情报安全送达,并拼尽最后全力,与敌人斗智斗勇,护送小马过江。小马独自一人游过了汹涌的
长江,最终顺利将情报送达。江北总部取得布防图和榴弹炮团的情报后,加紧攻势,并与江南侦察队伍取得联系。最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线过江,击溃敌军阵营,将敌人尽数围剿,取得了
渡江战役的胜利。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剧本创作
1951年,陈毅和毛泽东共同观看《南征北战》后,向当时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专业作家沈默君,即《南征北战》的编剧,传达了毛泽东对影片缺少故事性的评价。之后,沈默君牢记毛主席的建议,在偶然机会下,观看了27军二连自编自导自演的“渡江战役”小型歌舞剧,了解了第27军先遣渡江大队的英勇事迹后,先后采访了27军侦察营副大队长慕思荣,重新踏访了先遣渡江队伍侦察的路线,完成了《渡江侦察记》剧本的创作。1954年,
上海电影制片厂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
渡江战役前,
侦察部队冒着生命危险探查敌情的故事,决定将渡江战役前的故事拍摄成电影。
电影剧本原名为《渡江侦察英雄连》,分为上下两集,由影片的军事顾问高锦堂协助编剧沈默君撰写。起初,剧本中不存在刘四姐这样的女性角色,陈毅审读后提出革命队伍里不能没有女同志的身影,于是才有了沈默君笔下“刘四姐”的英雄形象。
后来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员、
上海市市长陈毅和
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的指示下,《渡江侦察英雄连》确定为剧情战争片《渡江侦察记》。最后,在导演
汤晓丹和编剧沈默君多次修改下,曲折惊险的故事情节得以确定。
选角争议
连长李春林的扮演者在剧本敲定后迟迟未定,导演汤晓丹再接连否定了好几位候选人后,看中了擅长扮演知识分子的孙道临,并在他身上看到了角色需要的阳刚英武之气。大家对孙道临能否胜任“连长”这个英雄角色充满争议,但汤晓丹坚持自己的选择,力排众议,向上级写保证书,表示孙道临一定能演好。
拍摄场景
1953年,剧组来到安徽
繁昌区,影片基本上都是外景拍摄。繁昌是历史上解放军三次
渡江战役的登陆点,汤晓丹为了寻找到与凤凰山的巍峨和摩天岭的险峻相似的拍摄场景,多次行驶在十里场和金家渡的江面上,最终选择了板子矶作为影片中渡江登陆的外景拍摄地。影片中侦察部队首次偷渡到江南,搭人梯登陆上岸的经典场景就是在此处完成拍摄的。
另外,李连长、吴老贵、小马等人为了获得敌军的沿江布防图,伪装成修筑工人潜入敌军的外景拍摄,以及最后吴老贵和小马连夜过江传送情报的外景拍摄,都是在从旧县到芦南的油坊大堤上完成的。李连长带领队伍佯装成敌军,被敌情报处长识破并追赶的惊险场景,以及周长喜壮烈牺牲的场景则是在同和祥锅厂往江边的路上完成拍摄的。
影片配乐
影片作曲由
葛炎完成。
汤晓丹着重以音乐作为特殊的对比手段来区别敌我双方,当画面中出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时,音乐就是激昂、雄壮、振奋人心的,而敌人出现的画面则会配以低沉、混乱的音乐效果。
拍摄画面与角度
拍摄敌人画面时,汤晓丹会快速运转镜头,画面运动较快且没有规律,侧重于
俯拍,给观众传达一种不安的视觉感受。相反,当画面中出现中国人民解放军人物时,镜头则显得庄重,注重于选取使人物显得高大上的角度,侧重于仰拍,向观众传达稳重、可信的视觉感受。
幕后故事
汤晓丹特意邀请当年先遣渡江的侦察科科长慕思荣和英雄连连长高锦堂担任拍摄时的军事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炮兵部队、公安部队、装甲部队、骑兵部队和海军部队纷纷出演,协助电影拍摄。
为了塑造吴老贵幽默风趣的形象,导演特意为他打造了一个长着络腮胡,挂着酒壶,穿着妻子为他亲手缝制的布鞋的造型。为了演好机智勇敢的连长角色,汤晓丹要求
孙道临时刻体会角色生活的时空。于是,孙道临选择进入
侦察部队同战士生活一起生活,学习战士的生活方式,模拟战士的心态作风,从精神气质和外形动作上尽可能地向战争英雄的形象靠拢。拍摄结束后,孙道临也一直保存着《渡江侦察记》剧本及揣摩角色心得的手记,并在多年后将这些心得文件捐给了家乡的“中国电影艺术馆”。
当时在剧组中,流行着一股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热潮,于是就有了吴老贵牺牲后,他随声携带的酒壶中白酒静静流出的
特写镜头。
汤晓丹接受采访时表示,吴老贵对酒的感情,既克制又热爱,所以他用酒壶的特写来表达对吴老贵这个热血战士的热爱和敬佩之情。
长达半年的拍摄时间里,有段时间恰逢
长江的梅雨季节,演员们长时间泡在河里,在泥地里跋涉,脚都泡肿了,也没有人有半句怨言。拍摄
刘四姐不顾生命危险救下李连长后两人告别一幕时,导演汤晓丹亲自跳下水中推船。受地震和洪灾影响,汤晓丹和他的团队总共制定了三条应对天气变化的拍摄计划。起初总共300多个镜头,计划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92个外景的拍摄,可最终却只有19个工作日能完成拍摄。
由于《渡江侦察记》受到军委和文化部的广泛重视,拍摄完成后,时任文化部部长周扬、时任电影局局长陈荒煤以及元帅罗荣桓等众多重量级人物,都前来查看影片审查过程,给予建设性意见。
人物原型
《渡江侦察记》反映的是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27军侦察营,在1949年4月
渡江战役前夕,先遣渡江侦察敌情的真实故事。为满足艺术创作的需要,电影将历史上渡江队伍的建制从侦察营缩小为侦察连。
李连长原型为渡江作战中“先遣渡江大队”侦察连二连连长高锦堂。他指挥全员由偷渡变为强渡,成功登岸后迅速占领制高点狮子山,与敌人大胆周旋,并指派肖玉林、马玉森二人返回江北派送布防图。全国解放后,高锦堂曾担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某师副参谋长。
刘四姐人物形象塑造的灵感来源,是当时繁南游击队挑选出来配合侦察连工作的四名女游击队队员。沈默君将四位女游击队员的事迹综合起来,塑造了“刘四姐”的人物形象。还有一种说法是刘四姐的原型为15岁的马毛姐,她带领解放军冲突了国名党的枪林弹雨,为
渡江战役一等功臣。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刘四姐都完美展现了战争中女性的英雄形象。
吴老贵的原型是四班班长肖玉林,他在连队渡江后,被连长指派回江北送布防图。也有一种说法是,侦察联队队员都很年轻,只有极少数40岁年龄的老战士,二连中可能根本没有“吴老贵”这个人。周长喜的原型为测绘国名党军队在江南的布防图的于建民,他是侦察连中唯一一名大学生。小马的原型为通信员马玉森,他熟悉水性,被高锦堂派遣去保护肖玉林一同回江北。两人后来在江边触发了敌人设置的机关,肖玉林不幸中枪后,马玉森接过藏布防图的竹筒,最后将图送达。
影片风格
《渡江侦察记》是一部情节性很强的惊险军事片,取材于历史或当今的战争生活,着重于将军事战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但剧情没有为惊险而惊险,而是通过惊险的情节,表现出战争成败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兵为胜利之本“的原则,赞扬了人民战争这一战争策略,从外延和内涵上将影片推向更为丰厚、扎实的高度。
影片拍摄松弛结合,拿捏有度。影片通过战争写人,又将人物放置在战争的场面中来表现人物命运和人物性格,通过人来反映战争。影片着重将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善于使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影片的艺术风格。例如,使用近景、特写等镜头表现吴老贵既机智忠胆,又充满柔情的铁汉形象。使用”三月红“作为李连长和
刘四姐之间想言明但未能言明的革命情谊。
获奖情况
《渡江侦察记》获得了1954年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故事片
一等奖,
汤晓丹、
孙道临、沈默君分别获得导演、表演及编剧一等奖,影片剧本获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文艺创作一等奖。
反响与评价
电影评分
资料来源
电影反响与评价
1954年影片拍摄和制作完毕后,编剧沈默君带着影片到27军侦察营试映,从朝鲜回来的侦察英雄们观看后,认为影片剧情漏洞百出,弄虚作假,充满资产阶级的气息。沈默君连忙对此作出解释,称这是艺术与现实的结合,来源于生活,但又突破了生活的限制。之后,战士们才慢慢习惯与这种艺术表达的形式,并渐渐爱上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和片中塑造的人物角色。
中国电影频道对《渡江侦察记》做出的评价是,其充满了紧张的情节,深刻的情感以及诗意的场景,展现了侦察兵们紧张又勇敢的斗争生活,刻画了机智、坚毅、果敢的性格,体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艺术家俞璐谈及”中国战争电影之父“
汤晓丹时,称其为一个划时代的存在,《渡江侦察记》在他的手下,开创了惊险片的样式,影片结合人物的豪情和柔情,以人性化解了战争的残酷,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记忆。
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当代电影室副主任吕晓明表示,《渡江侦察记》作为惊险军事片,兼具军事片与惊险片的美学特质。影片中的侦察行动与惊险片的审美内涵完美契合,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战争有所关联。汤晓丹对影片中军事意图的悬疑化处理,使作品具备了强烈主观性的同时,又完整科学地展示了军事战争的全貌。观看影片不仅使观众兴趣盎然,而且能够获得历史感和崇高感。
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当代电影室钱海毅表示,《渡江侦察记》是情节性很强的故事片,影片清晰地刻画了敌我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我方部队之间的完美配合,这些要素与故事情节高度融合,影片可看性非常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边善基则表示,影片以严谨朴素的结构,展开明细有序的故事,追求对时代特征的概括,侧重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
现实主义的完美表达。
衍生作品
连环画
《渡江侦察记》连环画以沈默君创作的电影剧本为原型,由章程改编,
顾炳鑫绘画完成,由
人民美术出版社与1955年3月出版。
彩色版电影
汤化达与
汤晓丹合作执导了彩色版《渡江侦察记》,影片于1974年上映,由王惠、
吴喜千、李川斌、
李兰发等人主演,由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电影文学剧本
197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集体将《渡江侦察记》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当时定价为0.27元人民币。
电视剧
电视剧《
侦察记》于2011年6月15日首播。电视剧根据沈默君的经典电影剧本《渡江侦察记》改编而成,由杨克执导,
尤勇智、
王乙竹、
王新、
石文中等人主演。
杂技剧
《渡江侦察记》是在原作基础上结合杂技舞台的二次创作,借用了电影的基本叙事结构、主要人物和情节内容,整场表演分为四幕和序、尾声共六个部分,四幕又分为渡江、夺图、抗敌、攻城四个环节,环环相扣。2018年10月25日,南京市杂技团在
江苏大剧院公开表演杂技剧《渡江侦察记》。
参考资料
渡江侦察记.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