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男,汉族,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中国共产党党员,“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
黄纬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电机系,毕业后任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件厂助理工程师。1945年,进入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无线电专业;2年后,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78年起,任七机部二院副院长。198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2011年11月23日,黄纬禄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黄纬禄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成功地领导和主持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枚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突破了中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1985年,《巨浪一号固体潜地战略武器及潜艇水下发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1986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获中国航天事业最高成就奖。
人物生平
1916年12月18日,黄纬禄出生在安徽芜湖市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小学毕业后,黄纬禄升入芜湖市芜关中学。
1933年—1936年,在江苏省扬州中学学习。高中毕业后,黄纬禄决定报考浙江大学和当时的中央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这两所高等学府同时录取,黄纬禄选择就近入学,进入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学习。
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电机系,毕业后任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件厂助理工程师。3年后,前往英国实习。1943年11月黄纬禄到达英国,之后的2年期间,他在伦敦标准电话电缆公司实习工作,因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女王陛下政府颁布战时法令,黄纬禄的实习未能达到其预期目的,曾写两封申请延长实习的求学信。1945年,进入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无线电专业。2年后,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47年硕士毕业后,黄纬禄回到中国,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担任研究员。1949年后的三年里,任上海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研究员。
1952年—1957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56年,钱学森的报告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穿上军装,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导弹研制之旅。一年后,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历任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
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晋升上校军衔,技术二级。同年5月,任七机部一院十二所所长。
1970年,黄纬禄的工作从液体导弹转向了固体导弹,从地地导弹转向了潜地导弹,从控制系统转向了导弹总体。1974年,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1978年起,任七机部二院副院长。
198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同年,他主持研制的新型潜地导弹发射成功。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9年,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黄纬禄的著作《弹道导弹总体与控制入门》在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2011年11月23日,黄纬禄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57年后,黄纬禄主持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试制及改型设计,顺利解决远程多级火箭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黄纬禄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突破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设计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发射等技术。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黄纬禄主持突破了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关、自行设计关,解决了远程和多级导弹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20世纪70~80年代,成功地领导和主持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枚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突破了中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参与中国“东风”等型号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控制系统。
学术著作
2006年,黄纬禄的著作《弹道导弹总体与控制入门》在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1985年,黄纬禄参与研究的《巨浪一号固体潜地战略武器及潜艇水下发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担任职务
人物关系
黄纬禄的父亲黄慎闻是前清秀才,任小学国文教员。黄纬禄的夫人是刘汉菊,从复旦大学金融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为支持丈夫的导弹及航天事业来到北京,放弃教育事业。黄纬禄的女儿是黄道群。
后世纪念
钱学森与“航天四老”铜像雕塑群,落成于2019年4月19日,位于北京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大楼前,由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与同时期被誉为“航天四老”的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磐的铜像组成。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生平事迹展》由芜湖市档案局在2014年举办,再现了黄纬禄的事迹。
2016年、2020年,黄纬禄之女黄道群向东南大学捐赠黄纬禄院士珍贵物品,主要包括黄纬禄在母校求学期间唯一一本写着其名字的全英文微分方程课堂笔记,生前使用过的伴手计算尺,怀表以及从事航天工作的荣誉奖章。
黄纬禄精神讲堂由航天科工集团四院四部党委打造,2021年在航天三江北京科技园区落成,黄纬禄精神是航天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宝贵财富。
人物评价
共产党员网在《黄纬禄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一文中评价到:“黄纬禄突出体现了忠诚报国、献身航天的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的优良作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黄纬禄同志生平》中表示:“黄纬禄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固体火箭与导弹发展的正确道路,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之女黄道群精彩讲述“我的父亲黄纬禄”》推荐理由中表示:“黄纬禄院士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倾注于中国的导弹事业,他身上所体现的献身航天、忠诚报国的赤子情怀,发扬民主、大力协同的优良作风,严己宽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阐释。”
光明网在《【可视化】黄纬禄:用生命写就“导弹人生”》一文中用“黄纬禄用全部生命写就导弹人生,表达了对中国导弹事业的满腔热忱。”高度评价黄纬禄。
人物语录
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
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干什么工作,只要去干、去学,总是可以学到手的。就像爬山一样,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最后,总是可以爬到山顶的。
导弹是一门综合技术,任何一个技术权威都不可能样样精通。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先当学生,再当同学,后当先生。
参考资料
黄纬禄.院士馆.2022-12-28
黄纬禄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共产党员网.2022-12-28
黄纬禄.中国科学院学部.2022-12-28
黄纬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22-12-28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2022-12-28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2023-01-05
一波三折 进入中大.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2023-01-05
一场难忘的报告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2023-01-05
黄纬禄——中国科学院院士,1940届校友.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01-05
弹道导弹总体与控制入门.国家图书馆.2022-12-28
“我是总师,我负责!”.澎湃新闻.2022-12-28
我是一个“兵”.中国青年报.2022-12-2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学术著作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担任职务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人物评价
人物语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