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恩泽(1924年2月8日-2016年3月7日),出生于四川
成都市,祖籍浙江吴兴,1946年毕业于
中央大学(今
东南大学),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系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任
中国石化科技委顾问,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首席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化学部副主任,
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闵恩泽长期从事
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在炼油催化
应用科学、石油化工技术创新、
绿色化学研究领域建树颇丰,被广泛称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他主持完成以微球硅铝裂化
催化剂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防和石油炼制领域急需催化剂研制任务,奠定了新中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的基础;他以战略眼光开创性地提出并发展了绿色石化科技,组织指导了多项
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导向性基础研究,牵引推动了中国
炼油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批石油化工领域的院士级领军人才。
闵恩泽一生发明创新技术成果200余项,两度问鼎
俄亥俄州立大学“杰出校友奖”,三度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78年一举斩获六项
全国科学大会奖,1995年摘得首届“
何梁何利基金奖”,2008年荣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选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011年,国际编号第30991号
小行星4179被永久命名为“闵恩泽星”。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4年2月8日(
除夕),闵恩泽出生在四川成都红照壁街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闵建侯曾是
国民政府的军事秘书,家人化用“承天地之恩,泽苍生黎民”之意,为其取名“恩泽”。幼年时期,闵恩泽曾随父母辗转迁居
重庆市、湖北、
四川省多地。1931年1月,7岁的闵恩泽入读
宜昌市第十一小学,两年后转读于四川乐山小学;1936年2月,闵恩泽进入成都南薰中学念初中,其间母亲吴佩苍因隔膜炎去世;幼年失恃的他,一度梦想建造一座横跨
长江的大桥,以纪念逝去的母亲。
1939年1月,闵恩泽进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学读高中。1942年2月,时年18岁的闵恩泽,以优异成绩考取成都
金陵大学化工系;同年10月,如愿被保送至
中央大学土木系学习。时隔一年后,眼见家乡化工制品严重紧缺的闵恩泽,决心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重新改修化工专业方向。
工作与海外求学
1946年初,大学毕业的闵恩泽,回到
成都市担任自来水厂化验室检验员,从事水样分析工作。同年10月,闵恩泽遵从银行家舅父
吴晋航的建议来到
上海市,考入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下属的上海第一印染厂实习。次年1月,闵恩泽调任漂炼车间值班技术员,其间上海飞涨的物价,使他一度感到前途迷惘。
1948年3月,时年24岁的闵恩泽,考取自费公派资格赴美留学,师从美国
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科佛特(J.H.Koffolt)学习深造。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闵恩泽赴美当年便获得了硕士学位。次年1月起,闵恩泽开始攻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工系博士,其间与同在美国留学的大学同学
陆婉珍结婚。1951年7月,闵恩泽毕业时,正值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回国受阻的他转而进入
芝加哥纳尔科化学公司,从事锅炉
中煤能源燃烧引起的结垢、腐蚀问题等研究,并开始涉猎工业公司的市场开发运营与用户管理研究,先后出任副化学工程师、高级化学工程师等职。
归国投身建设
1955年10月,闵恩泽夫妇放弃了
美国的优厚条件,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友、时任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印染厂厂长潘其迪的帮助下,绕道香港回到中国大陆。同年12月,闵恩泽进入原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设计局工艺室研究组工作,开始出任
石油炼制催化剂工程师,并由此开启了他的催化人生。
从无到有——填补中国石油炼制技术空白
1956年2月,闵恩泽升任原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催化剂工艺组组长,受命参与筹建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今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负责主持
铂重整催化剂中型试验和磷酸
硅藻土叠合催化剂研制工作。1958年11月,闵恩泽出任原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催化剂研究室主任、主任工程师。同年12月,他领衔发明的磷酸硅藻土叠合
催化剂“混捏-浸渍法”制备新方法在锦州石油六厂正式投产,研究成果列入国家科委发布的科技研究成果公报,并荣获国家创造发明奖。
1960年1月,闵恩泽受命出任原石油工业部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建设会战副总指挥,负责领导筹建期间的全流程技术设计攻关工作。其间他成功发明了以控制
表面张力解决小球催化剂破碎的制备新工艺,研制出的产品兼具低成本、高纯度、抗磨损等特点,直接推动了年产2400吨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兰州催化剂厂建成投产,确保了中国国防
航空燃油的稳定供应。1961年1月,闵恩泽又临危受命出任微球硅铝裂化
催化剂厂建设会战副总指挥,全力自主研制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支撑
大庆油田原油炼制项目;攻关阶段,闵恩泽不幸查出罹患
肺癌,手术切除病肺和一根
肋骨后,他又毅然全身心地投入催化剂研制工作中,继而提出了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硫酸建厂法,同时选用真空
转鼓过滤机、喷雾干燥器、气流干燥器等先进化工单元设备,积极推进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工业化进程;全程历时短短五年即完成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高难度研发投产任务,使得中国一举成为继
美国、
荷兰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相关研究成果再度入选国家科委发布的科技研究成果公报。
推陈出新——引领催化剂产业跨越发展
1964年1月,闵恩泽出任原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裂化催化剂室主任。同年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5年5月,闵恩泽升任原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闵恩泽的研究工作开始出现中断,一度被安排至“锅炉房体验工人生活”、关进“牛棚”参加
劳动改造。1970年12月,闵恩泽奉命前往
抚顺市参加“三氢会战”(即沸腾床渣加氢裂化、降温降压重油
加氢裂化催化剂、重油储热制氢和气体
烷烃脱碳制氢三个项目)。次年1月起,闵恩泽又先后受命参加了
扶余国“浸没燃烧”攻关和长岭会战。长岭会战两年间,闵恩泽领衔研制的新型
加氢催化剂、提出的
炼油厂加氢改造方案,使得中国
加氢精制催化剂产品质量和制备技术一步跨越20年,一举达成国际先进水准,成功摘得国家金质奖,并由此衍生出的产学研相结合、多学科联动的创新协作模式,开创了中国科研成果加速转化的新路径。
1972年11月,闵恩泽出任原燃料化学工业部石化科学研究院综合研究所总工程师。1975年1月,升任石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兼裂化
催化剂室主任,奉命参加多金属重整催化剂、
分子筛裂化催化剂的试验工作。次年1月起,赴长岭炼油厂主持
加氢催化剂技术改造会战,攻关历时一年多即宣告工业试生产和应用成功。1978年3月,被原石油化学工业部评为“学铁人标兵”,被
全国科学大会评为“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6项科研成果摘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成为当年大会获奖最多的科学家;同年7月,闵恩泽改任新组建的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首届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1979年5月,闵恩泽成功指导研制出一氧化碳助燃剂,很快试用成功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同年9月,闵恩泽作为三人小组成员赴
罗马尼亚,积极促成了
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席位恢复工作。次年4月,闵恩泽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1月,闵恩泽领衔创立的半合成
分子筛裂化
催化剂制造法,实现工业制备降本节能、提质增效的双重效果。次年1月,闵恩泽开始担任国家科委“
大庆市常压
渣油催化裂化技术”项目攻关组副组长,开始参与主持研制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1983年4月,闵恩泽出任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同年12月,奉命筹建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部,负责主持研发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
知识产权的催化剂产品。
聚焦前沿——探索致力于原始性科研创新
1980年起,受到国际催化研讨会启发的闵恩泽,领导成立了层柱
黏土研究课题组,开始研究铝-交联
蒙脱石的催化裂化性能,并由此成功研发出制备
渣油裂解的
催化剂——
累托石层柱
分子筛催化剂,一举获得中国、
美国、
欧洲等7国专利授权,成为
中国石化界首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催化剂专利。与此同时,闵恩泽还指导团队开展了ZSM-5
分子筛的合成及应用研究,他首创采用异晶导向、水热固态
离子交换等新型制备法,创制出既含磷和
稀土又兼具二次孔的五元环结构的新型择形分子筛(
催化新材料),凭借上述原始性创新成果,使得中国在相关领域一举站上国际领先地位,并形成了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接连斩获1995年全国唯一项国家发明
一等奖、1995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84年起,闵恩泽开始将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研发确立为基础研究室导向性基础研究重点,与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展开探索性研究,其间他带领团队大胆采用雷尼镍的镍-铝体系,首次制备出了“非晶态骨架镍合金”;历时13年的艰苦攻关后,“非晶态骨架镍合金”成功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实现了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性创新。1988年起,闵恩泽卸任
中国石化石科院副院长,转而出任院首席总工程师,中国石化总公司学位委员会主任、石科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同年获评中国石化总公司教授级
高级工程师。1989年1月,受聘担任
中国科学院化学科学部咨询项目“关于加强
催化技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建议”课题组组长。
扭亏为盈——助推中国开启绿色化工时代
1991年,非晶态
合金催化剂完成基础性研究后,闵恩泽又迅速将研究方向拓展至配套新
反应器——磁稳定床工艺技术研发领域。1993年,闵恩泽当选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次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5年,闵恩泽开始主持探究原化学工业部咨询项目“推进化工生产
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绿色化学与技术”。1997年,他又奉命出任了国家“九五”规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
化学反应工程”主题人。
1999年,世界上首套年产2万吨的磁稳定床技术装置在中国巴陵率先进入工业示范阶段,打破了世界范围内该项技术20年排回不前的局面;2003年,世界上首套磁稳定床工业装置(6.5万吨/年
己内酰胺)在中国
石家庄市落成,使得磁稳定床技术首次成功实现工业化,直接推动中国在该技术领域雄居世界领先地位;同年,“磁稳定床用于己内胺精制技术”荣获中国石化集团2003年度唯一一项技术发明
一等奖;2004年,闵恩泽改任
中国石化石科院高级顾问;2006年,闵恩泽领衔的“非晶态
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项目荣获2005年度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7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委派记者赴北京专访闽恩泽,并在会刊Chemistry World专题撰文Fuelling China’s Future,介绍闽恩泽科研成就与中国
国民经济的发展;同年10月,出任第15届国际
分子筛大会副主席。2008年1月8日,闵恩泽荣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逝世
2016年3月7日5时5分,闵恩泽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科研成就
研究综述
作为中国炼油
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闵恩泽的
催化剂研制生涯主要有四个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他成功开发出包括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在内的、用于催化裂化和半再生重整的第一代炼油催化剂,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防和经济建设急需,为中国发展现代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至80年代,闵恩泽开始投身基础研究,重点指导开发成功半合成裂化催化剂、
渣油裂化催化剂以及钼镍磷
加氢精制催化剂等第二代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多套工业装置上推广应用,牵引推动了中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闵恩泽在新型
分子筛、非晶态合金等新
催化材料和磁稳定床、悬浮
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了原始性技术创新,使得中国一跃成为炼油
催化剂和炼油技术出口国。新世纪之交,他又临危受命转向化纤领域研究,指导成功开发出“钛硅分子筛
环己酮氨化”“
己内酰胺加氢精制”“喷气燃料临氢
脱硫醇”等绿色新工艺,拉动企业迅速扭亏为盈、源头消除化工污染的同时,开启了中国的绿色化工时代。
进入21世纪,闵恩泽进一步将研究领域拓展至
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指导成功开发了环境友好的“近临界
醇解”
生物柴油清洁生产新工艺,与
中国科学院合作进行了“
微藻生物柴油成套技术的开发”,使得中国在这一领域得以后来居上。与此同时,在他的指导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8年核准了位于
海南省的中海油新能源生物能源化工公司年产6万吨的国家级生物柴油工业示范装置。
主要著作
闵恩泽一生出版专著6部,与他人合著4部,现全部载述如下:
学术论文
闵恩泽一生发表学术论文233篇,其中SCI收录78篇,现摘选10篇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论文如下:
人才培养
闵恩泽从教期间,积极提携后学。自1964年首次招收研究生以来,先后培养了20多名
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10名
博士后。同时在从事科研过程中,也指导培养出了一批科技型人才,并开创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
2008年1月,摘得2007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闵恩泽,主动拿出100万元设立了“闵恩泽科技原始创新奖”,专门积极鼓励支持石油化工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原创性技术研究。
科技奖项
荣誉称号
社会职务
人物评价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闵恩泽的颁奖辞称:“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
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评价称:“闵老作为炼油
催化奠基人和
绿色化学开拓者,忠心爱国、尊重科学、培养人才,真是‘大师西去风范长存,薪火传承后生永记’!”
2016年3月7日,中国工程院缅怀称:“闵恩泽院士热爱祖国、敬业奉献、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治学严谨、品德高尚,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学术造诣,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杰出代表。闵恩泽院士的逝世,是我国化学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工程院和中国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
闵恩泽逝世后,中国化工学会曾撰文追忆称:“闵恩泽院士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矢志不渝,一生致力于我国的石化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为我国石化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与闵恩泽共事多年的中科院院士
何鸣元曾感慨道:“搞科研的人往往以兴趣为主,因为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才容易出成果。而闵先生则不同,他更强调社会需求,只要国家急需什么,他就研究什么,跨度再大也不回避。”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龙军认为,“闵恩泽的巨大贡献,不仅仅在于卓越的科研成果,更在于他带出了一支勇于攻关、善于团结、勤谨踏实的科研队伍,为石化研究储备了一个人才库。”
后世纪念
2013年,为致敬闵恩泽在能源化工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发起成立了“
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奖励基金,设“杰出贡献奖”和“青年进步奖”两类奖项,以表彰在能源化工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激励高端领军人物奋发创新。其中闵恩泽个人捐资400万元,
中国石化捐资800万元。
闵恩泽院士纪念室位于中石化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石化楼,由闵恩泽生前办公室原址改建而来,纪念室展品主要包括书刊杂志、影响图片和荣誉奖章等资料。2022年6月,闵恩泽院士纪念室暨石科院院士馆入选“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2008年10月,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设立闵恩泽铜像,并开办“恩泽生物质精细化工实验室”,以学术建设传承闵恩泽精神。
参考资料
闵恩泽简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