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格林(Henry Graham Greene,1904年10月2日—1991年4月3日),毕业于
牛津大学,
英国作家、编剧、文学评论家。
1926年,22岁的格雷厄姆·格林受洗信奉
天主教,成了一名天主教徒并进入《泰唔士报》工作,后又为《旁观者》周刊撰稿。1929年,格雷厄姆·格林的首部长篇小说《内心人》出版,开启专业作家的生涯。1932年,出版《斯坦布尔列车》(Stamboul Train)使得他被更多人知晓。1941年,格林加入英国情报局,被派往非洲工作。战后他创作了大量的间谍小说,被称为间谍作家。他的小说混合了侦探、间谍和心理等多种元素,多次被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却从来没有获过奖。从1950年第一次获得
诺贝尔奖提名开始,他一生中共获得21次提名,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格雷厄姆·格林在几近跨越整个20世纪历史的67年写作生涯中,创作了超过25部完结小说。
约翰·欧文将格林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他的小说可以分为两类:严肃性文学作品和消遣类文学作品。严肃性文学作品的题材涉及宗教和国际政治问题,作品有《布赖顿硬糖》(Brighton Rock)《
权力与荣耀》(The Power and the Glory)《问题的核心》(TheHeartoftheMatter)《
恋情的终结》(The End of the Affair)等。消遣类文学作品题材涉及侦探和间谍。作品包括《东方快车》(Orient Express)《一支出卖的枪》《密使》《恐惧内阁》《第三者》和《人的因素》等。
1976年,格雷厄姆·格林获
美国推理作家协会最高荣誉奖——大师奖。1981年,获
耶路撒冷文学奖。1986年,由英女王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授予
英国功绩勋章。格林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住在
日内瓦湖畔的沃韦镇,1991年4月3日去世,享年86岁,被安葬在沃韦河畔的墓地。
人物生平
求学时期
格雷厄姆·格林于1904年10月生于
赫特福德郡的伯克汉斯特德镇,1910年他的父亲查尔斯·亨利·格林出任伯克汉姆斯特德公学的校长。1912年,格林进入父亲任职的学校开始寄宿读书生活,作为寄宿生,他一直遭到别人的欺负,几次企图用枪自杀,对外则声称是在玩“
俄罗斯轮盘”。1921年,
德雷蒙德·格林在肯尼思·里奇蒙德处接受心理治疗。1922年格林进入
牛津大学贝利尔学院攻读
历史学,并用得到的奖学金出版了一本诗集,同时担任学生报纸《牛津展望》的编辑。
创作时期
青年期
1925年,格林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到了
诺丁汉的《
卫报》工作,1926年入职《
泰晤士报》,担任副主编。同年,在女朋友的影响下,格林在教会受洗,成为了一名天主教徒。1927年,与女友薇薇安结婚。1929年,他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内心人》,开始被人们熟知。1930年,他离开了《泰晤士报》成为自由撰稿人,开启作家生涯。1930年出版了《行动之名》,1931年《入夜谣言》出版,但这两部作品销量不佳,故而格林又开始做起了书评工作。1932年,他的第四部小说《
斯坦布尔列车》出版,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他,也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该部作品在1934年被改编成电影《东方快车》。
1935年,格雷厄姆·格林和他的
表妹芭芭拉·格林开启了穿行
利比亚的旅行,写下了游记《没有地图的旅程》《一支出售的枪》于1936年出版。《一支出售的枪》是格林的第二部“消遣文学”作品,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一部。在这本书里,格林假托一桩国际谋杀案,勾勒出当时社会的一幅动荡不安的图画,写出
英国各阶层对即将爆发的大战的不同反映。小说用的是惊险文学最古老的“追捕”结构。警察追捕罪犯,罪犯为了复仇又栽赃诬陷雇用自己进行暗杀的大资本家。通过一个剧团女演员的卷入,作者不只巧妙地加剧了“悬念”、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而且深挖了主人公内心世界。
1937年,格林出任《
夜与日》刊物的文学编辑,1938年,格林出访美国和
墨西哥,报告那里的宗教迫害情况,回国后写了游记《不法之路》,撰写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严肃性的以宗教为题材的小说《布赖顿硬糖》,这部作品是格林最具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之一,它和后期的另外三部《权力与荣耀》《
命运的内核》和《恋情的终结》皆以宗教为主题。在这些小说中,格林揭示了人的罪恶及道德的沧丧。1939年,格林第一次坐上
战略轰炸机,并出版了游记《不法之路》和长篇小说《密使》。1940年,格林出任《旁观者》周刊的文学编辑,为信息部工作。同年,他的第二部严肃性题材小说《
权力与荣耀》出版,这部作品通过
墨西哥历史上的“基督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段“逃亡与抓捕”的故事,一位神父逃亡途中答应了男孩的请求而选择留下,后又被男孩出卖而遭到抓捕。格林把宗教与政权的斗争进行了
隐喻,表达了他对
雅威、罪孽、赎救等基本宗教问题的非正统观点。书本一经面世便得到了好评,赢得了当年的霍桑登文学奖。
游历期
1941年格林进入英国情报局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派往塞拉利昂驻扎,在
西非从事情报工作,一直到1944年,从英国情报局离职。作为一个小说家,格林所接触过的人物、去过的地方都成了自己作品的创作素材。
1948年,以在西非工作的经历,创作了西非背景的小说《
命运的内核》(TheHeartoftheMatter)。这是他的第三部严肃性的宗教题材小说,是他反映宗教信仰和社会政治的代表作,也是他对人性的复杂性用心描写的一本书。
1949年担任编剧的电影《
第三人》(The Third Man)上映,取得不错的反响。随后访问
意大利和非洲,获“
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James Tait
黑色 Memorial Prize)。
1950年出版剧本《第三者》《跌落神坛的偶像》、童书《小火力发动机》(The Little Fire Engine),访问马来亚,这一年,格林首次获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51年出版散文与评论集《失落的童年与其他论文》(The Lost Childhood and Other Essay)、长篇小说《恋情的终结》(The End of the Affair),再访马来亚和法属“中南半岛”地区。《
恋情的终结》是格林的宗教代表作的第四本,被《格林传记》作者诺曼·谢里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恋情”。格林在小说中一开始就指出:“这本书所记述的与其说是爱,倒远不如说是恨。”这部作品是是格林首次用第一人称创作。小说里很多细节,都是从格林那段恋情中直接取来的。《恋情的终结》刚出版时,并不受评论界的待见,格林一度不想出版这本书。但出版后,
威廉·福克纳将之评为:“这个时代里最真实也是最感人的长篇小说之一,在任何语言里都是如此。”由于对爱情中种种情感的细腻描写,《
恋情的终结》自出版后一直稳居各类经典爱情小说榜单之上,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如今,这部作品已经成为格林最受公认的代表作之一,并在2015年同时入选了《
卫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英语小说。
1952年,格林出版童书《小马公交车》(The Little Horse Bus),获得天主教文学奖。同年访问
越南,经历爆炸事件。1953年出版戏剧作品《客厅》(The Living Room)、童书《小蒸汽压路机》(The Little Steamroller),访问
肯尼亚。1954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二十一个故事》(Twenty-One Stories),同年格林被聘为《新共和》杂志驻越南记者,当时越南正在抗击
法国殖民统治。1955年出版惊险小说《输家通吃》(Loser Takes All)、《文静的美国人》(The Ouiet American)。1956年访
波兰,1957年访中国和
古巴。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Our Man in Havana),出任宝德利·海德(Bodley Head)出版社总监(1968年卸任)。
1959年至1969年十年间,先后出版了戏剧作品《殷勤的情人》,长篇小说《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非洲游记作品《寻找人物:两本非洲游记》,短篇小说集《一种现实感》。出版戏剧作品《刻雕像》、长篇小说《喜剧演员》、《
与姨母同行》。并于1960年获得
波兰“皮切克”奖,1966年获英国皇家“
名誉勋位”奖章,1969年在
汉堡市被授予“莎士比亚奖”获,获
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军团骑士”奖章。先后出访
刚果、
塔希提岛、
莫斯科、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牙买加和
海地、
古巴等地区。
1971年出版自传《生活曾经这样》(A Sort of Life),出访
智利,与
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相识。197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精选故事》(Collected Stories)、影评集《愉悦的穹顶》(The Pleasure Dome),1973年出版长篇小说《名誉领事》(The Honorary Consul),获得“托马斯·摩尔奖”(Thomas More Medal)。1974年出版文学传记作品《罗切斯特大人的猴子》(Lord Rochester's Monkey)。1975年出版戏剧作品《拉弗尔斯归来》(The Return ofAJRafles) ,1976年与
巴拿马共和国领袖奥马·托里霍斯(Omar Torrijos),后于1977年出访美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78年出版《人性的因素》(The Human Factor),《人性的因素》不是一部传统的间谍小说,书中讲述的是
英国特工卡瑟尔外派到
南非与当地的黑人女子相爱。为了爱人和她的同胞不受
种族主义迫害,他寻求
克格勃的帮助,成为双面间谍。最后被双方排斥追杀,具有人性的卡瑟尔成了被剥削人性的工具和牺牲品。这部小说着重刻画每个人物更重要的内心世界,成为畅销书。
晚年期
1979年,格林接受了肠癌的手术,198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日内瓦的费舍尔医生或炸弹晚会》(Doctor Fischer of Geneva or The Bomb Party)、自传《逃避之路》(Ways of Escape),获首届“多斯·帕索斯奖”(Dos Passos Prize)、并获得“
马德里城市奖”(City Medal of Madrid)。1981年 获“
耶路撒冷文学奖”(Jerusalem Prize),1982 年出版长篇小说《吉诃德大神父》(Monsignor Quixote),1983年出版戏剧作品《是与非》(Yes and No)及《钟为谁鸣》(To Whom the Bell Chimes),获得
巴拿马共和国政府颁发的“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博亚十字勋章”。
1984年出版纪实作品《认识将军》(Getting to Know the General),获得
英国“文学勋位”(Companion of
文学)和
法国文学艺术类最高奖“艺术与文学大师奖”(Commander des Arts et des
人文科学概论)。1985年出版长篇小说《
第十个人》(The Tenth Man),1986年被授予皇家功绩勋章(OrderofMerit),1988年出版《船长与敌人》(The Captain andthe Enemy),获
莫斯科国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9年卧病在床,1990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最后一句话与其他故事》(The Last Word and Other Stories)、文集《倒影》(Reflection),1991年于瑞士小镇韦威(
沃韦)去世。
间谍时期
前期
1924年格林在
牛津大学读书时读到一本杰弗里·莫斯写的书名为《战败》的短篇集。格林被书中描写的德国被占领区的情况所吸引,想更多的了解当地的情况。他给德国大使馆写信,表示愿意帮助对方工作,信件寄出后很快得到了德方的回复,并派来了联系人员。整个秋季,格林在自己的寓所里继续接待陌生的外国客人,过着一种双重生活。一方面他要继续他的学业,另一方面他又要同德国大使馆的人接触,他还完成了第一部未发表的长篇小说。在这期间,格林还联系到了法国大使馆,表示愿意帮助对方撰稿,但因为当时的“道威斯计划”(解决德国战争赔款问题)已经制定,
欧洲各有关国家之间达成了协议,法国方面表示,他们不再需要格林了。这导致格林的“双面间谍”计划没能成形。几周后,格林获得了德国大使馆给出的前往德国的任务,他以旅游的名义前往德国,到了德国后,接触到了一些绑架、刺杀的政治事件。同时得到了另外一个任务:与德国分裂主义者接触,弄清对方未来计划。
后期
1941年冬,已经成为军情六处官员的格林被派往国外,前往
西非的塞拉利昂接受训练。这不是他首次前往法属西非,1934年他访问过那儿。旅程中格林读完了侦探小说家迈克尔·英尼斯写的一部书,这使他决定写一部逃避现实的惊险小说。
1942年,训练结束后,
德雷蒙德·格林回到
弗里敦。他住在欧洲人住宅区,每天的工作就是早上去警察局长那里领取密码电报,他以假身份为掩护,通过这些密码电报与特别行动部保持联系。回家后立即破译电文,然后起草回电,写报告。工作之余,他写完了《忧虑重重的内阁》一书并寄给了出版商出版。《忧虑重重的内阁》因为题目吸引人,被美国一家影片公司买去了版权。格林对这部小说的结尾不是很满意,但他认为里面的一个角色塑造是成功的,因为该角色是以
军情六处工作时结识的某个人做原型所创作,所以他将在军情六处工作期间的经历当做素材记录,用于后期的创作中,其中一部分已计划用在以弗里敦为背景的小说《
命运的内核》里。
格林虽然在
军情六处工作,但他也会抵触一些任务,曾有一个年轻的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员被怀疑是法国间谍,格林得到指令,讯问这个海员并胁迫他就犯。格林知道这不是
军情六处的任务,也不愿做出胁迫之事,于是提前结束讯问。格林在1944年回到伦敦时,他发现自己已不适合在
军情六处工作了。他回归的是菲尔比的部门,这个部门负责
伊比利亚半岛的反间谍活动。当时格林认为菲尔比在玩权力游戏,所以他放弃了晋升机会,并在1945年离开了秘密情报机构。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短篇小说
影视作品
参演电影
纪录片
编剧作品
创作特点
人物思想
格林的小说关注人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救赎、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也因此创建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学国度。人们将格林笔下那些充满卑劣行径和苦痛心酸的伤心之地,称为“格林王国”,让众多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读者心向往之。1983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威廉·戈尔丁就称:“格雷厄姆·
德雷蒙德·格林自成经典,他将作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最卓越的记录者不断被阅读和提起。”
获得奖项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相关争议
格雷厄姆·
德雷蒙德·格林是真正的诺奖“最大输家”。据已公布的资料披露,早在1950年,格林就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直至1966年,16年间,格林获得了11次提名,一生更是提名多达21次。然而直到去世,格林也未能获奖。作为最受文坛忽视的大师,
德雷蒙德·格林拥有传奇的一生——热爱冒险刺激,游历于非洲、
越南、
古巴等战乱之地;曾任职于
军情六处,从事间谍工作;作为天主教徒,却情妇不断,还将偷情经历写成代表作《
恋情的终结》,大受欢迎。但他最为传奇的经历,则是先后被提名21次
诺贝尔文学奖,却终未能获奖。
关于格林未能获奖的原因有很多。1980年,
诺贝尔奖评委在接受《
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就透露出了一个原因:格林的作品太畅销了。评委朗科维斯特说:“格林太受大众欢迎了,再说,他也不缺钱。”而另一评委拉斯·福塞尔则直言:“未授予格林文学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错误。”
尽管
德雷蒙德·格林一生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作品在英语世界极其畅销,被不断改编成影视作品,还被一众诺贝尔获得者——
威廉·福克纳(1949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1982年)、
威廉·戈尔丁(1983年)、
维迪亚达·奈保尔(2001年)、
约翰·库切(2003年)、马里奥·
马里奥·略萨(2010年)视为精神偶像和导师。
人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