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年-1993年),
英国小说家和诗人,于1983 年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戈尔丁生于英国康沃尔郡的纽基(Newquay),曾在
牛津大学学习
自然科学和英语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加入了
英国皇家海军,并在战争中担任过炮兵。战后,戈尔丁从事教育,并曾在伦敦哈罗公学任教。在此期间,他开始写作小说,并于1954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
蝇王·金字塔》(Lord of the Flies),从此声名鹊起。
此后,戈尔丁于1961年辞掉任职,从此专注写作。在被后人称为“辉煌的十年”的时光中,他相继发表小说《继承者》(The sahericors)、《品彻马丁》(Pincher Martin)、《自由堕落》(Free Fall)和《
教堂尖塔》(The Spire),并获得广泛赞誉。但是,1967 出版的小说《
金字塔》(The Pyramid)因被公众批评,人们认为该作是出于商业目的失败之作,戈尔丁的事业因此跌入谷底。直到1979 年,戈尔丁出版了《
黑暗昭昭》再次收获了广泛好评。戈尔丁于 1993 年 6 月 19 日在家中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享年 81 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威廉·戈尔丁于1911 年 9 月 19 日出生于英国康沃尔郡,是家中的次子。戈尔丁在
马尔堡文法学校接受中学教育,其父亲是这所学校的高级助教。戈尔丁从小就爱好写作,7岁时曾写过一个关于
古埃及的剧本,12岁时开始编写一部拟为十二卷的
英国商会史。但戈尔丁的家人们却坚持令其从事
自然科学领域的工作。1930 年,他遵从长辈之命进入
牛津大学攻读
化学。1932年,戈尔丁放弃化学转学于自己喜爱的
英国文学。1935 年,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学位。大学期间,戈尔丁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诗集》 (Poems),但这部作品却反响平平。
毕业之后,戈尔丁搬到了
伦敦,在一家小型非商业剧院工作。1939 年,戈尔丁在梅德斯通男子文法学校(Maidstone grammar school for boys)担任教职,随后遇到了安·布鲁克菲尔德(Ann Brookfield),两人于同年9月30日结婚,并育有一子一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戈尔丁加入
英国皇家海军,于 1940 年入伍成为一名普通海员。他指挥一艘小型
火箭发射艇参与了追逐和击沉俾斯麦号的军事行动,并参加了 1944 年
诺曼底登陆登陆战。在这些年中,战争改变了戈尔丁的政治观与道德观,使他对人性有了新的深刻认识。在抗战时为了打发无聊的值班时间,他开始学习
希腊语,希腊神话在塑造他的文学想象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1945 年,戈尔丁回到华兹华斯主教学校(Bishop Wordsworth's School)教授
英语和古典文学,并开始文学创作。这些时期,戈尔丁的写作并不十分顺利,只有一些小文章和评论在刊物上发表,当时写的四部小说都被出版社拒稿。在这之后戈尔丁并没有放弃当作家的想法,而是开始更用心观察周遭的社会生活,以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戈尔丁的教师工作就为他的代表作《
蝇王·金字塔》提供了灵感,教书给了他时间和机会让他近距离观察世人眼中“纯洁无暇”的孩子们。他发现,孩子们身上也潜藏着人性之恶,一旦失去文明的限制,就会萌芽滋长,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这些生活中的感悟为他后期的创作埋下伏笔。
创作生涯
1954年,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终于得以出版,这本书为戈尔丁带来了声望和名誉。但是《蝇王》 的出版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经历了二十一次退稿后,此书终于在1954 年被费伯 (Faber \u0026 Faber)出版社的编辑查尔斯·蒙蒂斯 (Charles Monteith)慧眼识珠。1953 年 9 月,年轻编辑蒙蒂思收到了一本折角的手稿,题为《内在的陌生人》( Strangers from Within ), 在仔细阅读下他认识到这部作品的潜力,于是他对这部作品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另一位编辑艾伦·普林格尔也对标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将标题名改成了《
蝇王·金字塔》。最终这部小说于 1954 年 9 月 17 日出版。
一经面世,《蝇王》就受到了众多知名作家和评论家的好评。
托马斯·艾略特形容它“不仅是一部出色的小说,而且在道德和
神学上无可挑剔”。它很快在欧洲成了畅销书。1957 年,《蝇王》在美国大学生中吸引了大批狂热追随者,并迅速成为主流。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这部小说成为了欧美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到二十世纪末,《蝇王》已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全球销量估计超过 1000 万册。
成名之后戈尔丁一家离开了他们原来的公寓,居住在英格兰
威尔特郡一个安静的小村庄鲍尔查克(Bowerchalke)。戈尔丁于 1955 年成为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他的唯一一部戏剧《军营蝴蝶》(The Brass Butterfly)于 1958 在英国牛津新剧院首演。1960 年代初期,戈尔丁为《旁观者》(The Spectator)、《假日杂志》(Holiday Magazine)、《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和《倾听者》(The Listener)杂志撰写了大量文章和
书评,其中许多文章发表在《风雨飘摇》(The Hot Gates )合集中。
除了写作,戈尔丁还热衷于航海。在 1960 年代初期,他拥有一艘小船。在这一时期,他花了很多时间巡游
英吉利海峡、荷兰水道和
北海和
波罗的海的港口。从1961年开始,戈尔丁辞去了教师职务,开启了职业写作的生涯。在这一时期,他发表的作品包括小说《继承者》(The sahericors)、《品彻马丁》(Pincher Martin)、《自由堕落》(Free Fall)和《
教堂尖塔》(The Spire)。这些作品获得了各种荣誉,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戈尔丁创作生涯中的“辉煌的十年”。
然而1967 出版的小说《
金字塔》(The Pyramid)却将戈尔丁的事业推向谷底,人们认为该作是出于商业目的失败之作,有人认为他的创作进入了瓶颈期。此后十多年,戈尔丁没有任何作品问世,仿佛隐退文坛。1979 年,戈尔丁出版了
奇幻《
黑暗昭昭》再次震惊了文坛,该小说把当代的人物事件与远古的神秘宗教合在一起,展现了人性之恶所具有的毁灭性力量。
晚年生活
晚年时期的戈尔丁也创作颇丰。1980年,出版了获得评论家和公众广泛好评的冒险小说《
启蒙之旅》(Rites of Passage)。这部小说赢得了
布克奖,并为他带来了自《
蝇王·金字塔》以来最大的读者群。在这之后戈尔丁又创作了两部
续集——《短兵相见》(Close Quarters)和《潜藏之火》(Fire Down Below) 。这三部小说于 1991 年合集出版于《天涯海角》(the Ends of the Earth)。1983年戈尔丁被授予
诺贝尔文学奖。
戈尔丁于 1993 年 6 月 19 日在家中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享年 81 岁。他被安葬在鲍尔查克(Bowerchalke )的墓地。1993 年 11月,在
索尔兹伯里大教堂举行的
追悼会上,众多作家、批评家及戈尔丁的仰慕者到场朗诵他的作品。
戈尔丁的遗作《巧语》(The Double Tongue)于 1995 年发表。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人性之恶”的主题
在戈尔丁的作品中充满了他对于“人性之恶”主题的探讨。在《
蝇王·金字塔》、《
继承者》和《品彻·马丁》这三部小说中始终贯穿着对“人性恶”主题思想的阐述,而戈尔丁这种对于“人性之恶”的理解主要来源于
基督教思想中的“原罪”理论。
《蝇王》的故事发生在未来的原子战时代,一架疏散儿童的飞机被炮火击中,坠落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幸存的孩子在这座美丽的孤岛上开始了新生活。在开始的时候,他们还保持着文明的习惯,举行民主选举。 但很快文明就消失了,人变成野兽,人的本色显露出黑暗的东西 。
在戈尔丁的作品中,他将角色放在放在远离社会文明的背景中,无论是讲述人类的战争,还是描绘社会的荒诞,都展现了一幅幅“ 性恶
决定论 ” 神话 , 包含着对传统作品中神话的戏仿,展现着戈尔丁对人性的忧虑。
寓言隐喻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到神话研究热潮的影响,在
英国文学界逐渐出现了一批编撰神话和讽喻故事,借此表达他们的哲学观点、道德观点、甚至创作理论,戈尔丁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在美国批评家罗伯特•肖尔斯得《寓言编撰家》这本书
中将这些作家称为“寓言编撰家”。
《
蝇王·金字塔》体现出“寓言编撰家”的作品的特点:《蝇王》的名称、拉尔夫的海螺、皮基的眼镜等都有明显的喻意。戈尔丁的“寓言隐喻”不是在作简单的
价值判断,而是立足于他所体验的现实生活。《蝇王》 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设置以及小说中的环境描绘得极其逼真,这与他曾经参加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对
美苏冷战氛围的亲身感受密不可分。同时,他对小说中青少年的言谈举止也写得惟妙惟肖,这得益于他曾经担任过教师职业。
戈尔丁自己也肯定了他作品中的神话性质。他曾说如果人们不把他的作品当做寓言而是当做神话,他将感到莫大的荣幸:“寓言是从表面上创造出来的东西,而神话则是某种来自事物的根源的东西,按古老的意义来讲,是(人类)生存的关键问题,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是(人类的)总的经验。”
戏仿和改编
戈尔丁小说中经常采用的创作策略之一就是“戏仿和改编”。戈尔丁的成名作《
蝇王·金字塔》是对十九世纪作家巴兰坦《珊瑚岛》的仿作;《继承者》是对威尔斯的《
世界史纲》的戏仿;《品彻·马丁》采从
约翰·弥尔顿、
托马斯·艾略特、
约瑟夫·康拉德作品中吸取的各种元素,该小说也对希腊悲剧中
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形象进行重新改变;戈尔丁的另一部小说《自由堕落》是以
法国荒诞派作家
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堕落》为蓝本的“戏拟”之作。《塔尖》(The Spire)则是根据民间传说为依据改编而成。
戈尔丁小说中的戏仿和改编并不是对作品对一味模仿,他通过戏仿再创使作品题材呈现出“似昔似今”的意味,既有现实意义又有荒诞性。戈尔丁利用源文本从整体上再造出新文本, 在对源文本的转换中,创造出实对源文本的戏谑,对主题的颠覆。
象征手法
在戈尔丁的小说中,“象征手法”也是他常用的创作手法之一。戈尔丁常赋予主题、 背景 、 人物形象、 实物
意象等要素丰富的象征意义 。
在《
黑暗昭昭》 这部小说中,充满了戈尔丁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对哲学、人性的探索。小说中有一对孪生姐妹,姐姐索菲和妹妹托妮。作者用索菲一头黑色头发对应内心的黑暗而用一头白色头发的孪生妹妹托妮作为索菲的对立面,象征黑夜与白昼。
他通过象征手法构建隐喻性,揭示人类的生存境况,表现出对人性本质的怀疑与思索。戈尔丁的象征是动态的,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在小说中象征与反讽、对比等其他创作手段相结合,对于主题表达、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物评价
英国著名作家和评论家布拉德伯里 (Maicolm Bradbury): “《
蝇王·金字塔》有一种永恒的,不受时间限制的气派。”
英国著名批评家普里切特 (v.S.Prichett):“我们近年作家中最有想象力、最有
独创性者之一。”
1993年6月21 日 《
泰晤士报》刊登专文评价说:“他(戈尔丁)的作品中哪一本可以称作杰作,对此人们可以见仁见智、各有不同,但没有人怀疑他确实写出了传世之作。”
戈尔丁研究家伊恩 •格勒格 (lan Gregor) 马克 •金克德一威克斯 (Mark Kinkead-Weeks )说:“《
蝇王·金字塔》的艺术成就比其光洁的表面更具弹性和深度,可任由读者去想象。”
戈尔丁研究家伊恩•格勒格 (lan Gregor)和马克 •金克德一威克斯 (Mark Kinkead-Weeks )在著作《威廉 •戈尔丁:批判性研究》指出:“戈尔丁小说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之无法归结为某一题目和结论。”
英国文学批评家伊文斯 (I.Evalls)认为:“戈尔丁的代表作《绳王》是一部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的哲学寓言式小说。”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人物影响
本土影响
威廉·戈尔丁在战后
英国是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在创作探索中的坚持不懈与独树一帜。作为英国极具创新意识的作家之一,戈尔丁成功地突破了传统
现实主义的写作模式,以编撰神话和讽喻故事的形式,反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笼罩在英国社会的信仰和生存危机。他的小说描绘了当代
英国历史的恢弘画卷,展现出对人类发展的深刻思考。
世界影响
戈尔丁除了盛名于英国本土,更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世界各国也逐渐出现了研究戈尔丁文学的学者们,他们从哲学、
神学、心理学、
社会学、语言学等理论,从社会历史、 神话原型、
女性主义、
叙事结构等角度,多层次,全方面地对戈尔丁的作品进行了阐释,甚至有形成“戈尔丁学”的趋势。
20世纪八十年代,
中原地区才逐渐开始关注到戈尔丁以及其作品。在中国最早关注到《
蝇王·金字塔》这部小说的是陈。1981年,他在《
读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人性恶的忧虑:谈谈威廉·戈尔丁的\u003c蝇之王\u003e 》的文章。1983年,戈尔丁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读者和评论家才开始关注他,掀起了阅读和评论的热潮。于是出现了戈尔丁小说的多版译本和研究专著以及论文。
人物轶事
惨遭拒稿
在《蝇王》(Lord of the Flies)出版前,戈尔丁的手稿被多次拒绝,据说多达 21 次。1953 年,他的手稿被众多出版商冷嘲热讽地审阅了七个月。出版商 Faber and Faber 的编辑扬·珀金斯(Jan Perkins)认为,这部作品“垃圾而沉闷,毫无意义”。
然而,Faber and Faber 刚上任一个月的新手编辑、前律师查尔斯·蒙蒂思 (Charles Monteith) 从废稿里把书拿了出来,并说服他的同事以 60
英镑的微不足道的价格买下了版权。为了出版,在蒙蒂思的要求下,戈尔丁对手稿进行了大量修改。《
蝇王·金字塔》很快就成了畅销书,并进入了许多学校的必读书目。
过度酗酒
乙醇是戈尔丁的一生之敌。女儿朱迪在一次访谈中提到,父亲“对于酗酒问题总是非常坦率,还有些懊悔。”戈尔丁的许多不幸遭遇都与酗酒有关,而《
教堂尖塔》遭遇的危机恶化了酗酒问题。他酒后摔倒过很多次。在 1971 年的一次晚宴之后,戈尔丁毁掉了了
鲍勃·迪伦的一个木偶。戈尔丁称,自己“半夜醒来,以为它是魔鬼,于是毁坏了它,并将它埋在了后花园。”
江郎才尽
晚年的戈尔丁并不愿多谈《
蝇王·金字塔》。他认为这本小说“粗糙又无聊”,语言只有中学水平,能成为自己的代表作,类似于一个笑话。他这样评论自己这部作品:“我基本上鄙视我自己,渴望不被发现、不被曝光、不被察觉、不被人知晓。”
但无论是学界还是公众,对戈尔丁后期作品的评价大都低于《蝇王》。这种倾向在戈尔丁生前就已经出现端倪。有一种学界声音认为,戈尔丁作品的“套路”过于明显。
争议人生
戈尔丁在私人日记中披露,自己在 18 岁那年曾试图强暴一名 15 岁的女孩,并用
猥亵的语言描述了该女性。他在学校任教期间,还试图挑动男生们像《
蝇王·金字塔》书中一样互相对抗。这些言论于 2009 年获得曝光,并被媒体报道。
故居
戈尔丁的故居位于英国康沃尔郡的佩拉纳尔沃思尔 (Perranarworthal) 村,叫做图利马尔,意为“山屋” (Tullimaar House)。戈尔丁花费 20 万
英镑买下了这幢带有 5 亩林地的庄园。他于 1985 年起和妻子住在这里,直到去世。戈尔丁说这间豪宅是“在繁花似锦的山野中,一座极其美丽的房子”。戈尔丁夫妇去世后,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居住在这里。
主要作品
影视作品
传记作品
研究作品
译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