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是一部1981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动画短片。它改编自中国民间谚语,讲述了三个和尚吃水的故事。故事虽浅,哲理却深。该片由徐景达执导、包蕾编剧、金复载作曲、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曾获得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第三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丹麦第四届欧登国际童话影展银质奖等奖项。
剧情简介
影片在一开始就提出疑问: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呢。
青山绿水,小山坡,坡上有个庙,庙里供奉着观音菩萨,观音手里的玉净瓶里没水了,杨柳枝蔫了。
这天,来了个穿红衣服的小和尚,他给玉净瓶满上水,杨柳枝又活了。日复一日,他念经挑水,在庙里住了下来,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不久之后,庙里又来了个穿蓝衣服的瘦和尚,一路上他走得
口渴,喝光了缸里的水。小和尚让他去挑水,他觉得理所应当,也就欣然同意了。可第二天,他就觉得不公平,要求与小和尚一起抬水。可是由于他们的个头高矮不同,水桶在扁担上的位置不同,两个人所需要出的力也不同。于是,他们因为水桶的位置起了分歧,直到用尺子画出界限、订出标准,才达成和解。日复一日,他们坐在蒲团上一起念经、敲木鱼,可是因为敲木鱼的节奏不同,两个人又起了分歧,互相看不顺眼。
日头高照,天非常热,这天庙里又来了个穿黄衣服的胖和尚,他刚一来就把满缸的水都喝光了,然后呼呼大睡。小和尚与瘦和尚把他揪起来,让他去挑水。可是胖和尚挑回了水,却只顾自己喝,丝毫没有想分享给小和尚和瘦和尚的意思。水缸再次空了之后,三个和尚坐在蒲团上赌气,谁也不去挑水。各吃各的馍,也无心念经了。噎住了的小和尚甚至打起了玉净瓶里的水的主意。
老天看不惯,刮风
打雷,可就是不下雨。庙里的
家鼠也趁机捣乱,咬断了
蜡烛,引起了大火。
三个和尚见火势渐大,顾不得你干得多还是我干得多,也没有心情计较公不公平。他们争先恐后地挑水救火,终于扑灭了大火,保住了寺庙,并在救火的过程中,消除分歧,团结一心。火灾之后,他们明确分工,齐心协力,从此庙里就再也不缺水喝了。
角色介绍
短片制作
创意和剧本
故事的灵感来源于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1979年春天,
徐景达导演在听了一段
侯宝林的相声《和尚》后受到启发,于是请
包蕾担任编剧进行剧本创作。包蕾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剧作家,其编剧的作品除了《三个和尚》还有《金猴降妖》《天书奇谭》《三毛流浪记》和《特别车队》等。尽管包蕾创作的最初版的剧本已经非常不错,但还是经历了一个集思广益、修改完善、不断打磨的过程。剧本最初停留在对“私”的描写的主题,实在有些负面。制作团队希望提出不同的观点,让“公”来占据主体地位,因为只有让公当家,在老百姓中间才会引起强烈反响,孩子们看了也会明白懒惰的危害,这也符合当时的集体主义思潮。
团队组建
影片的导演
徐景达是位非常有才华的导演,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阿达。除了这部影片,他导演的作品还有《哪吒闹海》《
超级肥皂》《三毛流浪记》《小蝌蚪找妈妈》等,拿了很多国内外的大奖。
负责配乐的
金复载,毕业于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加入上海美术制片厂后,他开始给大量的高水准动画配乐,包括《哪吒闹海》《
金猴降妖》《舒克与贝塔》《
宝莲灯》《
山水情》《超级肥皂》等。
外此,负责摄影的段孝萱、负责美术的阎善春、负责动作特技的
庄敏瑾、负责动画设计的
徐玄德和
马克宣、责任编辑
张松林等,都是经验丰富、才华横溢、有优质代表作品的动画工作者。
整部影片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近百位员工参与创作。大家尽管分工不同,但配合密切,相得益彰,就像故事结尾处团结一心的三个和尚一样。
表现形式
在影片的表现形式上,导演
徐景达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地表示,不要添加任何的旁白音和对话。这就给动作设计和叙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让影片的表达更加简练,观感更加有趣。比如说,小和尚念经,小孩们可听不懂念经,用音乐代替念经的内容显然要比让配音演员去念经要好得多。
美术特色
在美术特色上,从人物造型方面就要体现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小和尚天真聪颖、讲一些道理,所以他的个子矮小些。瘦和尚有些偷奸耍滑,不怎么喜欢吃亏,性格中有棱角,所以把他的个子设计得高高的,脸设计得方方的。胖和尚则是傻乎乎的、愣头愣脑、还有点儿贪婪,所以把他画成厚嘴唇的胖子。
整部影片画面线条精简,活泼跳动,不仅人物造型简练,描绘其它事物也尽可能去掉繁琐的线条。这样一方面减轻了绘画制作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高度的概括性。人物动作表现得含蓄而准确,没有繁杂老套的部分。例如,原本应当存在的崎岖山路,在画面中被省掉了。和尚们挑水的动作没有交代具体的细节,却能带给观众真实的感受。画面风格拙中见美,彰显中国民族特色的朴实之美,在世界影坛都属独树一帜。
在画面构图上,利用了
散点透视,也就是运用多光束透视学将所有的物品和人物都铺在一个画面上,这样更方便画面中的人物同时进行表演,也更适合大荧幕观看。例如,三个和尚在念经时就同时出现在画面中,互不遮挡互不影响。构图的另一特点是背景简单并且大量留白。例如,作为室内背景的
佛像和作为室外背景的山线条都很简单,它们在画面中所占的空间也常常很小,而不是撑满整个画面。这些留白尽管没有内容,但也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留白可以给影片以视觉的停顿,并增加回味空间。
音乐风格
影片中的音乐承担着叙事作用,
金复载大量地使用了
板胡、
坠胡、北方管子、
云锣、
木鱼、
堂鼓、水等民族乐器,来区分人物和景色。其中,木鱼、钟、锣等乐器,非常符合寺庙特色。音乐伴随着人物动作,也解释着人物动作。例如,用板胡的中低音区来表现天真灵巧的小和尚。用富于变化的坠胡来表现刻板冷淡的瘦和尚,他总是一本正经,走路的样子也中规中矩,因此配乐迟缓而平稳。用粗狂质朴的管子来表现傻乎乎的胖和尚,音乐伴随着人物动作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调整。
音乐同样推进情节发展,也增添了很多趣味性。例如,在三个和尚抢水喝的情节里,
板胡、
坠胡和管子轮流演奏,将瘦和尚喝得贪婪、小和尚喝得急促、胖和尚喝得酣畅
烘托得淋漓尽致。在表现吃干粮被噎住的情节里,用乐器进行了拟声,无论是吃、噎、还是捶的声音都准确且具有趣味感,给影片增加了很多喜剧效果。
主题立意
在影片开始,小和尚自己挑水自己过日子,他不用和别人比较,所以能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又来了一个瘦和尚,合作干活,谁都不想吃亏,意见不一致就会争吵起来。尺子象征着制度,好的制度可以减少矛盾。等到第三个和尚来的时候,胖和尚是个不喜欢遵守规则的人,他的存在使原有的制度体系崩塌,也造成了无水喝的局面。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人心不齐,就容易造成社会生产的瘫痪。
在火灾之后,他们团结一心,共同合作。和尚们建立起科学的制度,人人遵守制度,不再计较公平不公平,从此以后就再也不缺水喝了。社会也是这样,只有人心齐,才会繁荣昌盛。影片借此告诉人们,人多心不齐,就会坏事,而只要人心齐,劲儿往一处使,就能够办好事,也表现出奉献精神和
集体主义的重要性。
获得荣誉
影片《三个和尚》是
徐景达导演的代表作,它不仅在国内获得了1980年的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更是在1981年获得了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不仅如此,由于其深刻的内涵及现实意义,这部寓言性质的
短片动画在海外也颇受关注、受到高度赞赏并多次获奖。1980年,它获得丹麦
欧登塞第四届国际童话
电影节银质奖。1982年它获得了柏林电影节
银熊奖,成为中国首个在柏林电影节获奖的影片。同年,它又获得了葡萄牙第六届国际动画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3年,它获得
菲律宾马尼拉电影节特别奖。
评价与反响
影片反响
在中国儿童电影百年百部经典的网络评选活动中,《三个和尚》以2497票获得第九名。央视网评价它,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光明网评价它,在充满中国韵味的画面中讲述团结协作的故事。陈剑雨在《从三句话到一本书》中评价它,《三个和尚》是一部思想内容和艺术趣味结合得比较好的短片,也是一部充分发挥美术电影的特性、使人喜闻乐见并且受到教益的优秀作品。总结它的经验,分析研究它的成就,不仅对美术片的创作会有借鉴的价值,对于美术电影的理论建设也是有益处的。
评分
4K修复
随着科技的发展,部分老影片陆续得到了更好的完善。截至2022年11月14日,
西瓜视频联合
火山引擎发起的100部经典电影4K修复计划,已经完成。这其中,就包括《三个和尚》。修复工作,添加了
关键帧、修复了
噪点和画面划痕,在流畅度和色彩还原上都做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