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弥曼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弥曼,女,汉族,1936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张弥曼主要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研究。1955年,被国家选派,去往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古生物学,于196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80年起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古脊椎动物学学习并到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做访问学者,2年后获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83年,张弥曼出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92年,张弥曼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1993年,张弥曼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95年华南泥盆纪鱼化石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年,张弥曼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2018年,张弥曼获得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9年1月,张弥曼被评为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闻人物。同年11月18日,张弥曼获得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
张弥曼是古脊椎动物学家。先后获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罗美尔—乔治·盖洛德·辛普森特别贡献奖等荣誉。
人物经历
张弥曼1936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弥曼随父母从南京内迁至北碚区,一直生活到1941年,期间在朝阳小学学习。1950年毕业于南昌市第一中学。后在南通中学就读一年。1950年—1953年就读于同济中学。1953年,张弥曼高中毕业后报考了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国家选派,去往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古生物学,于196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6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起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古脊椎动物学学习并到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做访问学者,2年后获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83年到199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1996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张弥曼在2011年和2015年分别获芝加哥大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吉尔德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学位。2016年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最高奖——罗美尔—乔治·盖洛德·辛普森特别贡献奖。2001年9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201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弥曼对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和陆生脊椎动物间关系研究的结果,对传统看法提出了疑问,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在中新生代含油地层鱼化石研究中,探明了这一地质时期东亚鱼类区系演替规律,为探讨东亚真骨鱼类起源、演化和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提出对中国东部油田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看法,在学术上和实际应用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原始肺鱼研究
1980年,张弥曼在没有CT扫描技术的情况下,用连续磨片及蜡制模型的方法,研究了云南曲靖杨氏鱼、奇异鱼的结构并大胆指出,云南曲靖杨氏鱼、奇异鱼是一种原始的肺鱼,动摇“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传统观点,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鱼类区系演替研究
张弥曼结合前人长期以来的工作成果,总结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以来鱼类区系的演替情况,指出由各时期中国东部鱼类区系与世界其他地区鱼类区系的异同而引发的一系列有意义的、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动物地理学方面的问题。
七鳃鳗化石研究
张弥曼等根据产自内蒙古自治区早白垩世地层的孟氏中生鳗新材料,首次成功识别该化石七鳃鳗幼体和变态期幼体。幼体七鳃鳗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与其现代后裔几乎没有差别,结合先前对孟氏中生鳗的认识,新发现显示现代七鳃鳗独特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亿前的早白垩世晚期即已成型并保持至今。
鱼骨化石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张弥曼利用微磨技术对鱼骨化石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将一截3厘米长的鱼骨头微磨成500多片,从而推翻了当时流行的四足动物双起源假说。
学术成就
学术著作
截至2022年,张弥曼共出版专著6部,以下为专著的不完全列举:
学术论文
截至2022年,张弥曼发表论文55篇,到2023年2月5日共有29篇学术论文被中国知网收录,总下载量达到4872次,以下为最高被引的10篇:
个人荣誉
科研奖励
社会任职
张弥曼曾任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先后被聘为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菲氏自然历史博物馆客座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解剖系客座教授,北美古脊椎动物学杂志编委,英国古生物学杂志国外联络人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报编委及主编。1993年—1997年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
人物关系
张弥曼的父亲张宗汉是医学生物学教授,在神经代谢生理领域卓有成就。曾凭庚子赔款赴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他参与筹建了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也最早向国内引入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的理论。
人物影响
2021年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发布公告,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
2023年7月19日,“张弥曼星”命名暨“张弥曼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曲靖师范学院举行。
2018年9月12日,张弥曼的事迹登上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最美科技工作者》栏目。
人物评价
重庆发布在《重庆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科学界的“国民女神”》一文中讲到:“张弥曼在科研中,不畏艰苦、坚持真理;生活中,却谦逊而低调,不愿提及自己取得的诸多成就。”
中国科普网在2021年发布的文章《张弥曼:再苦再累,心中只有古鱼化石》中表示:“张弥曼在科学上追求严谨,生活上保持低调。”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会在《北地名人 | 浩瀚星辰中的科学家:张弥曼》一文中表示:“她(张弥曼)受时代感召,沉淀数十年,砥砺前行,是行业的坚守者与奉献者;她不畏艰难,大胆质疑,是科学探索的波特兰开拓者队、领域的带头人;她诲人不倦,提携后者,总是将培养人才放在首位,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好朋友;她将永远是我们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
时任自然博物馆研究生院教务长的诺瓦切克曾评价:“张弥曼教授是一位科学探索的开拓者、是在中国古生物与国际同行之间的搭桥人、更是一位具有勇气的带头人。”
人民日报在2018年11月07日10 版《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举行 曹建明万钢出席》一文中表示:“张弥曼是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在早期肉鳍鱼总纲化石及鱼类登陆过程、中国东部油田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青藏高原隆起幅度和干旱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奠定了中国古鱼类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
参考资料
张弥曼.院士馆.2023-02-05
浙江中生代晚期鱼化石.国家图书馆.2023-02-05
张弥曼.北京大学校史馆.2023-02-05
研究队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5-14
张弥曼.北京大学.2023-02-05
热河生物群.国家图书馆.2023-02-05
作者知网节.中国知网.2023-02-05
张弥曼.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02-14
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3-02-08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3-02-08
北地名人 | 浩瀚星辰中的科学家:张弥曼.北地研会-中国地质大学.2023-02-0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原始肺鱼研究
鱼类区系演替研究
七鳃鳗化石研究
鱼骨化石的研究
学术成就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个人荣誉
科研奖励
社会任职
人物关系
人物影响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