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同济中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人
埃里希·宝隆医学博士在上海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德文科。1924年5月,改名为"
同济大学医工大学附属中学"。1927年8月,又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属中学"。1950年6月,同济附中与同济大学脱离附属关系,定名为"上海市同济中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同济中学被
上海市教育局确认为
上海市重点中学。1985年改为
杨浦区重点中学。
百年来,同济中学校址几经搬迁。1907年创办之始在白克路(今凤阳路)。1909年迁至法华路(今
复兴中路)。1917年迁至
吴淞。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学校从
金华市到
江西省,从
广西壮族自治区到
昆明市,几经周折,最后迁至四川南溪李庄。1946年回沪。1949年6月迁址黑山路至今。
同济中学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二十年代,附中学生中已有人学习列宁著作。1933年附中曾建立地下共青团支部。四十年代,附中已建立中共地下党支部。抗战时期,附中学生在大学地下党领导下,积极投入
抗日救亡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上海解放前夕,在乔石同志担任
同济大学地下党总支书记时,附中学生踊跃参加"反内战、争民主、迎解放"的革命斗争。因此同济中学素有"民主小堡垒"之称。
解放后,学校继承发扬附中的光荣革命传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广大学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干、参加
抗美援朝战争、支援边疆和农村建设,同舟共济、报效祖国。
同济中学走过了百年的光辉历程,她记载了32任校长和历届师生艰苦创业、兴教振国的动人篇章。学校为各类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校友中有以
吴孟超为代表的中科院院士八位、政府高级干部和将军多名、还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学者、专家、教授、外交官、企业家、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所有校友不论职位高低,都以自己曾是"
同济大学人"而自豪。
同济中学占地面积达3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近20000平方米,拥有标准的教室26间,先进的校园网络、
素质教育实验楼、教工之家、体育馆和运动场电子阅览室、校史陈列馆等教育设施齐全,信息化程度较高。
多年来,通过调整、引进、培训、带教等措施,逐步形成"严谨、求实、敬业、爱生"的优良教风。荣获全国、市、区级各类荣誉称号的教职工人次高达100多,尤其青年教师在各类教学大赛中频频获奖。多年来,学校一直是
杨浦区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多次评为区文明单位。学校教学以理科见长同时重视德育,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荣获
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杨浦区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并在百年的办学历史上形成了
德语课程的教学特色:“文革”开始后被中断,1997年曾有一届学生恢复德语课程学习。2003学年,在
同济大学的支持下,高一年级新生组建了“德语班”,在按计划完成英语课程的同时,恢复德语课程的教学。2004年4月,学校与德国圣·布拉辛高级中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了两校师生的互访,取得了可喜的成功。
同济中学被誉为”院士的摇篮“。建校一百多年来培养出了八位院士:
贝时璋、
吴式枢、
武忠弼、
吴孟超、
涂铭旌、
叶奇蓁、
钟大赉、
张弥曼。在学校的和一楼有百年校史陈列馆,记录了学校的百年光荣。
鉴于学校周边部队较多的特点,学校注意与部队建立拥军优属的密切关系,以"智力优属"为主,为在校部队子女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此学校连续数年被评为市、区拥军优属模范单位。《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曾于1996年作有关专题报道。
同济中学地下拥有
中国国民党时期留下的大型防空洞,因此形成了许多电影的取景地,如
周星驰主演的《功夫》、
汤唯、
王力宏主演的《色戒》等。
叫同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