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侯麦
法国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
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1920年4月4日-2010年1月11日)出生于法国南锡,法国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
侯麦最初的工作是老师,同时在一个报纸兼职记者。1950年,侯麦拍摄并且执导了他的第一部短片《流氓日记》。之后,他陆续执导了《贝蕾妮丝》与《克莱采奏鸣曲》《狮子星座》《所有的男生都叫派翠克》等作品。其中他执导的影片《女收藏家》,该片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有系统地收集情人的生活,影片最终获得了第1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侯麦因此重新踏入新浪潮们导演的前列。侯麦在1969年执导了他在美国最著名的作品《慕德家一夜》,该片获得了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奖提名和第2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之后,他执导的剧情《O女侯爵》获得了第2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他执导的爱情片《沙滩上的宝莲》于1983年获得了第3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此之后他陆续凭借他编导的剧情绿光》《秋天的故事》获得了第4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与第5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在2001年,他荣获了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特别贡献奖。最后,在2007年,他执导的剧情片《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获得了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2010年1月11日,埃里克·侯麦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89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0年,侯麦出生在巴黎,原名让-马里·莫里斯·舍热(Jean-Marie Maurice Scherer),侯麦最初的工作是老师,同时在一个报纸兼职记者。1946年曾用笔名吉尔伯特·科迪埃发表小说《伊丽莎白的小屋》,投身电影界后更名为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取自奥地利美国导演埃里克·冯·斯特劳亨(Eric von Stroheim)的名,和小说家萨克斯·侯麦(Sax Rohmer)的姓。
演艺经历
侯麦第一次尝试执导电影是在1952年,片名叫做《两个小淑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侯麦真正的导演生涯开始于1950年代末期,同他新浪潮时期的战友特吕弗和戈达尔经历相近,以影评人的身份出道,在这一时期,他陆续执导了个人首部短片《流氓日记》与,个人首部电影《狮子星座》,并且他于1957年开始担任《电影手册》的主编,直到1963年,由于不肯“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美学取向,侯麦被一帮年轻的影评人赶出了杂志。
侯麦电影事业上真正的突破是拍摄于1962年的一部26分钟的短片《蒙梭的面包店女孩》,该片剧本是侯麦自己编写的故事大纲,用16毫米的黑白胶片拍摄,并成为“六个道德故事”的第一部。在完成了第二部短片《苏珊的爱情事业》之后,于1967年,他执导的“道德故事”系列的第四部电影《女收藏家》该片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有系统地收集情人的生活,影片最终获得第1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侯麦因此重新踏入新浪潮们导演的前列。1969年,侯麦执导的“道德故事”系列的第三部电影《慕德家一夜》作为侯麦在美国最著名的作品,这部黑白电影入围了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奖、第2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1976年到1978年间,侯麦拍摄了两部历史影片《O女伯爵》和《高卢人帕希伐尔》。其中《O女侯爵》获得第2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之后侯麦转入自己擅长和热爱的领域创作,于是创作了一个系列影片:“喜剧与箴言”,由六部影片组成,《飞行员的妻子》《好姻缘》《沙滩上的宝莲》《巴黎的满月》《绿光》《我女友的男友》。此系列影片均由著名作家的名言警句引申而出,从德·拉封丹到兰波,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其中,侯麦凭借此系列中的《沙滩上的宝莲》获得第3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凭借此系列中的《绿光》获得第4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侯麦晚年着手创作的最后一个电影系列“四季的故事”是公认的影史杰作,开始于1990年的《春天的故事》,终结于1998年的《秋天的故事》,“四季”系列以季节的特性生发出具有哲学意味的爱情故事,人类内心的情欲、直觉、幻想和爱如四季中缤纷的美景洗练而复杂地呈现,尤以最后一部《秋天的故事》最具代表性,并且侯麦凭借该片获得了第5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01年,81岁高龄的侯麦领取了威尼斯电影节特别贡献奖金狮奖
晚期侯麦对电影的探索显现出了他更为活泼、更具开放性的一面,其中包括电视电影《树,市长和文化宫》《贵妇与公爵》与2004年入围第5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三重间谍》。他最后一部公映的影片《男神和女神的罗曼史》入围了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2005年,与玛丽·里维埃联合执导喜剧短片《红沙发》。2007年,侯麦执导根据法国作家于尔菲小说《阿丝特蕾》改编的剧情电影《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该片由安迪·吉雷斯蒂芬妮·克雷恩考尔西塞丽卡塞儿合作主演,讲述了牧羊人塞拉东因恋人阿斯特蕾的误会而轻生,几经波折后最终破镜重圆的故事 ,入围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08年,与Annie Balkarash联合执导剧情短片《Le nu à la terrasse》。2009年,执导剧情短片《La proposition》。
2010年1月11日,埃里克·侯麦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89岁。
个人生活
1957年侯麦与德海斯·巴贝特结婚,生有两子。
麦的第一个职业是教师,但不久就转向电影评论。侯麦是6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中与戈达尔、特吕弗等比肩的重要人物。
作为一名学院派的电影导演,侯麦生前十分崇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典好莱坞影片风格,他认为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侯麦十分热爱拍电影,他曾说过“拍电影不是苦力活,更像赌博和钓鱼一样充满激情。”
2010年1月11日,埃里克·侯麦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89岁。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编剧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制片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剪辑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荣誉奖项
作品奖项
参考资料来源:
个人奖项
参考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埃里克·侯麦不仅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引领人之一,也是著名的电影评论家。他的电影,无法与新浪潮脱离关系,但相对于激烈自白的特吕弗或政治煽动的戈达尔,侯麦是完全不同的,也是唯一将真实的自我在影片中书写终生的,他的严谨、理性、审美,更接近于18世纪的思想者,就像他常常在电影中引用的格言一样。他用最深的浪漫和最真实的欲望温暖激荡着他的影迷,在侯麦电影雅致端庄的表面之下,是人类思想与情感最动人的突围。(搜狐评)
埃里克·侯麦的戏剧性不在于把主角放在西方的戏剧定义下冲突的角度,或者是跨度很大的悲欢离合,侯麦的电影其实往往是人生自然不过的东西,那是每个人心里都会存在、真正属于个人化世界中的生活细节。侯麦终其一生受到安德烈·巴赞的影响,选择非常纪实的呈现方式作为自己的电影语言,看似全不用力气,但其中的智慧、幽默、浪漫,甚至是对人生的向往、追求,对人性中自私、愚昧的调侃,都在那些看似空泛的语言下传递给观众,这是侯麦电影一以贯之的趣味。侯麦没有那么强的批判色彩,他的哲学立场是比罗伯特·布列松稍微清淡的天主教哲学思想。(电影评论者焦雄屏评)
埃里克·侯麦是一位细腻、善于分析人性的导演。其美学风格是如此独一无二,以至于令整个法国电影都受到影响。他始终用细致的笔触隐藏着人物的隐秘内心,是我们身边那些热爱生活且懂得如何去谈论它的人其中之一。他不仅是法国电影界的大师之一、还是发现世间万物的伟人。他的作品因其原创性和革命性在法国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热衷探索哲学和美学上的各种可能性。(法国总理弗朗索瓦·菲永、前法国文化部长杰克·朗评)
埃里克·侯麦的电影,无法与新浪潮脱离关系,但相对于激烈自白的特吕弗或政治煽动的戈达尔,侯麦是完全不同的,也是唯一将真实的自我在影片中书写终生的,他的严谨、理性、审美,更接近于18世纪的思想者,就像他常常在电影中引用的格言一样。他用最深邃的浪漫和最真实的欲望温暖激荡着他的影迷,在侯麦电影雅致端庄的表面之下,是人类思想与情感最动人的突围。(搜狐评)
后世纪念
2020年8月,为了纪念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中国台湾地区重映其代表作“人间四季”系列(《春天的故事》《夏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修复版。
法国电影资料馆在2010年2月8日举办了一个特别纪念活动,包括:放映《克莱尔的膝盖》以及让-吕克·戈达尔制作的《侯麦纪念特辑》。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个人生活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编剧作品
制片作品
剪辑作品
荣誉奖项
作品奖项
个人奖项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