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The Reader)由斯蒂芬·达尔德里导演,大卫·黑尔、斯蒂芬·达尔德里和伯恩哈德·施林克联合编剧,
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
大卫·克罗斯(David Kross)主演的一部爱情剧情电影,由美德两国合拍。于2008年10月10日在美国首映。截止到2023年7月11日,影片全球票房累计超过1.08亿美元。
电影改编自
德国作家伯恩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同名小说《朗读者》(
德语:Der Vorleser)。影片讲述了年幼的迈克尔·伯格与年长21岁的女售票员汉娜·施密茨之间由于一次偶然的相遇而产生由性到爱的忘年恋。在沉重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两个悲剧人物重逢并且用各自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
影片《朗读者》总共获得了26项奖项和48项提名,
凯特·温斯莱特凭借此部电影获得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影片情节
1995年中年
迈克尔·伯格(
拉尔夫·费因斯饰)站在窗户前望着驶过的火车回忆起过去。1958年,15岁的少年迈克尔·伯格(
大卫·克罗斯饰)在火车上感染了
猩红热,回家路上偶然被一名36岁的电车售票员汉娜·施密茨(凯特·温斯莱特饰)发现并获得其帮助。
回到家调养好身体的迈克尔出于礼貌来到汉娜家里向其表示感谢,却被汉娜的美丽深深吸引,两个人迅速发展产生肉体关系并且发展成为彼此的情人。当两个人彼此更加深入了解一点后,汉娜要求迈克尔在每次缠绵前都要朗读给自己听。迈克尔遵从汉娜的一切要求,沉浸在这段不为人知的忘年恋中。
然而当夏天结束后,汉娜也突然不辞而别。八年后,迈克尔成为
海德堡大学的一名法学生,获得波兰
克拉科夫附近的死亡行军几名前
党卫军卫兵法庭审判旁听的机会,迈克尔惊恐的发现其中一名被告就是自己思念已久的恋人汉娜。在法庭上,面对受害者的指认,汉娜全部都供认不讳,迈克尔还发现了汉娜其实是文盲这一事实,但是,汉娜本人宁愿撒谎称是自己写下了负责报告,也不愿意说出自己是文盲来减轻自己的罪行。迈克尔对这个事实感到十分的崩溃,他无法接受自己爱的人是一名有着严重罪行的罪犯。迈克尔想要去探望监狱里的汉娜却始终没有勇气,于是与汉娜有关的所有事情成为了迈克尔心中无法逾越和被窥探的秘密。这使得迈克尔接下来的一生都不被自己最亲近的人所理解。
多年后,迈克尔重回故乡,发现了曾经写给汉娜的情诗回顾起了那段秘恋,他决定再次朗读给汉娜听。迈克尔将朗读录制在
盒式录音磁带上寄给牢狱里的汉娜,汉娜受到磁带欣喜万分,由于爱情的力量,使得汉娜鼓起勇气开始学习认字和写字,并且开始给迈克尔写信,可迈克尔出于复杂的情绪始终没有选择回复。
由于汉娜表现良好获释,通知唯一与汉娜有联系的迈克尔来接走汉娜。即使迈克尔的心中有着万分期许,在见到汉娜时,却没有诉说思念,而是责问汉娜究竟是否真正忏悔,汉娜很失望,同时也明白唯有死亡能够证明自己的忏悔,在迈克尔离开后就上吊自杀了。几天后,得知汉娜自杀的麦克十分惊愕,他带着汉娜的遗嘱找到了当年在法庭上的受害者也就是如今的女作家。迈克尔在女作家面前自我忏悔,并且讲述了汉娜的一生,虽然女作家不能代表所有受到迫害的犹太人原谅汉娜,但是就她个人而言,她接受了汉娜的忏悔。
了却汉娜遗嘱的迈克尔回到自己的家中,带着自己曾经疏远的亲生女儿来到汉娜的墓前,讲述自己的过去。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前期筹备
1996年,温斯坦公司获得
德国作家伯恩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的版权,并且决定出资3300万美元制作为电影。电影最初由
安东尼·明格拉 (Anthony Minghella) 担任导演兼制片人。
当斯蒂芬·达尔德里阅读完小说《朗读者》后,就产生了将小说影视化的想法,想要从老朋友安东尼·明格拉的手中要来制作权,但是安东尼坚持想要自己完成这部电影的改编和导演工作。几年后,由于安东尼繁忙的工作日程没有办法完成电影的制作,于是同意达尔德里掌握电影的制作权。2007年达尔德里正式签约成为电影《朗读者》的导演并开始电影的制作。达尔德里在电影着手电影制作的前期,为制作团队带来了自己的老搭档
斯科特·鲁丁(Scott Rudin)协助电影制片的工作。2008年4月
安东尼·明格拉在电影制作期间去世,享年54岁。
达尔德里选择在上一部电影《
时时刻刻》合作过的编剧大卫·黑尔一起改编《朗读者》,并且邀请原著作者伯恩哈德·施林克一起参与改编工作,对需要进行戏剧化改编的情节细节进行讨论,并为此成立了研讨会小组。
由于考虑到会在电影中提出种族灭绝和罪恶感等与
德国社会相关的问题,原著作者
本哈德·施林克坚持用英语来拍摄电影《朗读者》。在导演达尔德里的支持下,研讨会小组对小说中出现的各个地点进行了实地考察,观看大量有关
纳粹德国时期的纪录片,并且寻找与汉娜有相似经历的女性的有关文献,力图对小说原著进行最为精确的还原。
角色选定
最初《朗读者》中主角汉娜的扮演者的目标人选是
凯特·温斯莱特,但是由于温斯莱特已经正在进行另一部电影《
革命之路》的拍摄而出无法参演,由
妮可·基德曼担任汉娜的角色。在拍摄期间,基德曼因为怀孕而不得不退出电影的制作,达尔德里再次联系上凯特·温斯莱特并且确定拍摄行程,确定下女主角汉娜由凯特·温斯莱特饰演。
达尔德里为了银幕效果更显真实,更多的采用
德国本土演员,包括饰演迈克尔母亲的苏珊娜·洛萨、饰演迈克尔大学恋人的卡罗琳·赫弗思、饰演年轻的大屠杀幸存者伊拉娜的亚历山德拉·玛丽亚·劳拉、饰演他的法律系学生
沃尔克·布鲁赫,以及饰演
战争罪法官的伯格哈特·克劳斯纳。
大卫·克罗斯在被选为演员时,还是住在德国一个小镇的小学生,几乎不会说英语,制作团队对此专门为克罗斯进行了翻译以及英语教学的工作,以保证克罗斯能够在15岁时能用英语进行拍摄。
拉尔夫·费因斯被邀请饰演年长的
迈克尔·伯格。
取景与拍摄
《朗读者》电影拍摄取景地主要在德国柏林、德国科隆、德国
格尔利茨、波兰卢布林等地。
电影中需要还原主角汉娜的最初的工作场地——电车以及电车车站,于是制作团队在柏林的格尔利茨(Görlitz)和巴特尚道(Bad Schandau)寻找到Kirnitzschtal电车,并获得相关批准对电车以及车站进行改装。
音乐
三位作曲家尼科·穆利(Nico Muhly)、奥兹伦·K·格拉泽(Ozren K. Glaser)和尔贝托·伊格莱西亚斯(Alberto Iglesias)被众多媒体认为是电影的作曲家。《朗读者》导演达尔德里在2008年10月左右对媒体宣布,邀请自己最为欣赏且已经合作的作曲家尼科·穆利进行电影原声带的创作。
主题与亮点
主题分析
导演斯蒂芬·达尔德里在影片《朗读者》中,有多元主题展现。影片故事整体是反法西斯战争主题,但是导演选择用特殊的角度切入主题,以主角汉娜和迈克尔的爱情故事为出发点,探究人性的复杂多样,并展开对法西斯掠杀行为的探讨;从而引出第二层主题,对于像汉娜这样在
法西斯主义集体作恶中的某些少数善良的个体是否值得被原谅这一有争论性的话题进行讨论和思考;第三,是两位主角对自身秘密的坚守,以及最终用自己的方式揭示秘密并且获得自我救赎。导演通过对以上三层主题的深挖,表达出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实的关注,以及深切的
人文主义关怀。
影片通过对主角汉娜的个人悲剧命运的展现,在沉重的历史和战争的大背景下,展开对人性以及人性弱点的反思,对现代社会道德与制度的反思。汉娜在
纳粹德国丑陋的
国家机器中所担任的如同于螺丝钉一般性质的工作责任,让她把自己
异化为一个在集体工作制度中,对命令完全服从的执行者,以至于汉娜合理化了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行为,从未忽视
道德责任。电影中,用文盲这一身份来阐释汉娜由于对知识的欠缺而被现代社会文明边缘化,最后通过“朗读”来实现最终的自我救赎。
人物分析
汉娜·施密茨
《朗读者》成功塑造了两位主角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影片将焦点聚集在纳粹组织中的一个施暴者身上,而汉娜作为这个施暴者,对自己文盲身份有着深切的羞耻感的同时,也同样拥有善良感性的一面。在与迈克尔的爱情经历中,汉娜的有着一切普通女人所有拥有的优点,对工作尽职尽责,对爱人温柔体贴,对艺术和知识充满向往,也正是因为想要隐瞒自己是文盲这个秘密,而让她和迈克尔之间的爱情变得纯粹。当她为了前途和生活成为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后,冷酷无情的执行着自己的工作准则,忽略
道德责任。究其原因,是因为
德国作为欧洲
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对大部分公民都进行了文化教育,以至于德国公民大众普遍以自身的高文化基础而感到骄傲。所以,对于汉娜而言,承认自己的文盲的身份不仅会伤害自己的自尊,更是有极大的可能让她在社会中受到谴责和羞辱,从而断送前途。
汉娜为了隐瞒自己的文盲身份,选择成为了纳粹组织的一颗螺丝钉,并且深切认同自己的工作职责。甚至在司法审判中,宁愿让自己深受牢狱之灾也没有暴露自己的文盲秘密,在法庭上,汉娜表现出的对于道德的无知,除了有“制度性杀人”的悲剧性质,更重要的是由于汉娜自身在知识和见识上的匮乏,造成对于道德感知的缺失和无知。在无期徒刑的监狱生活中,汉娜从最开始通过强迫沐浴清洁自己的身体来撇清自身与纳粹组织的牵连,从而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当她在监狱中收到了来自迈克尔的朗读
盒式录音磁带后,在爱情力量的督促下,汉娜开始正视自己,不再逃避文盲的身份,通过录音带自学认字写字。通过学习和阅读,汉娜拥有了道德意识,也理解了自己在大屠杀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罪恶。在历经多年终于见到迈克尔后,更是因为迈克尔对自己所发出的有关罪恶救赎的质问,使汉娜意识到唯有自杀才是她
道德责任的最终判断,于是汉娜在自我毁灭的结局中寻求到了自我救赎。
迈克尔·伯格
《朗读者》中,主角迈克尔的父辈被称为“耻辱的一代”,作为战后的新生代,迈克尔身上是有叛逆精神的。也正是因为习惯于沉默的父辈,让迈克尔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来自家人的关心和信任,所以,迈克尔沉溺于与汉娜的忘年恋中。在汉娜消失八年之后,再一次重逢是在汉娜作为纳粹罪人被司法审判的法庭上,迈克尔崩溃的注视着自己曾经的爱人亲口承认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即使他意识到汉娜是文盲,并且如果将这个情况告诉法官会让汉娜减刑,出于汉娜自身的意愿和自己的懦弱,他没有将这个情况公之于众。他更是无法接受自己深爱的人是大屠杀的凶手之一,迷茫无措的迈克尔把对汉娜的爱当作秘密永远埋在心中,也正是因为这个秘密迈克尔将自己封存起来,和所有人包括自己的所有亲人都保持遥远的距离。多年后,与
汉娜重逢,也同样的因为害怕不肯回复汉娜的来信。见面后,更是将多年来的思念或者愤恨等复杂的情绪化作对汉娜是否忏悔的质问,来掩与爱人重逢的复杂心情。在不得不接受汉娜在牢中自杀这个现实后,才明白汉娜已经为了自我救赎付出了所有的努力,迈克尔在汉娜身上也学会了释然,对自己的女儿敞开心扉。
叙事与剪辑
电影《朗读者》忠于原著的叙事方式,秉承叙事的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风格,自然流畅的讲述汉娜与迈克尔之间的故事。在
叙事结构上,电影同样遵照了原著的叙事结构,打破线性叙事的方式,形成多个故事并置、彼此框套的嵌套式叙事结构,从而在三个相关的层面进行叙事:在内部层面上,由汉娜自己的讲述自己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生历程和故事;中间层面上,讲述迈克尔步入成年后的故事;外部层面上,则是导演呈现的有关汉娜和迈克尔的故事。电影中的叙事时间的方式采用电影闪前、闪回的时间顺序,在给人留下悬念的同时,能够拉近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能够与角色产生共鸣,体会人物的感受。
而电影的剪辑方式更是对叙事节奏起到了重要作用。《朗读者》用交叉剪辑、相似剪辑和闪回等剪辑方式,改变影片叙事的段落节奏,表现人物情绪。影片中,利用交叉剪辑的方式把中年迈克尔和少年迈克尔两个不同时空的故事情节线穿插叙述,将观众带入到迈克尔的回忆中;通过相似剪辑和闪回等方式,例如片头迈克尔站在窗边与火车少年这两个不同的场景反复回跳,以及少年迈克尔在与家人吃饭等场景中,用特写镜头表现家人的嘴部,并且反复穿插迈克尔与汉娜的性爱场景等类似的剪辑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绪随时会回到过去,让观众与人物一起陷入到无限的回忆与回味中,并且感受到人物此刻的情绪。
“朗读”形式
《朗读者》中对两位主人公的行为以及形象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的就是“朗读”场景,影片中三个不同的故事阶段有其不同的朗读形式的呈现。
在汉娜与迈克尔的爱情故事叙述中,朗读被汉娜要求为性爱的前提,二人缠绵的场景和朗读的场景不断交替重复,诗意化的呈现形式使朗读成为了两位主人公的性爱仪式,从身体欲望到精神需求的
升华,两个人在朗读的仪式中得到了爱情的崇高体验,也获得了个人在知识和精神方面的成长。
在汉娜个人的故事中,朗读成为了集中营里被作为看守员的汉娜所挑选的女孩的死亡仪式,这些被选中的体弱多病的女孩不仅被汉娜好好照顾,还被汉娜要求朗读给自己听,随后便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结束生命,对于将死的犹太女孩而言,朗读成为了告别生命的仪式,对于汉娜来说,是精神上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崇拜,也是充满人生
悖论选择的生死朗读。
在中年迈克尔的故事中,迈克尔选择用
盒式录音磁带录下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汉娜的思念以及难以述说的复杂情感,而迈克尔的朗读也成为了汉娜在狱中的心灵归宿和人性救赎,让汉娜在学会了阅读并且在阅读中感悟了
生命的意义从而走向肉体毁灭的自我精神救赎的道路,此时的朗读对于二人而言成为了各自意义上的祭奠仪式,他们在朗读的仪式中各自体会到了非凡的意义。
获奖情况
主要奖项
反响与评论
电影《朗读者》在烂番茄的新鲜指数为63%,观众爆米花指数为79%,累计全球票房达到1.089亿美元(截止到2023年7月11日)。
由于《朗读者》不同与其他有关反
法西斯主义的战争电影,是以理论上的迫害者的视角,展现和讨论法西斯的掠杀行为,以及片中的性元素,引发了大量争议,以至于《朗读者》在同时期的电影口碑中呈现严重的两极化趋势。
华盛顿邮报的影评人安·霍纳迪(Ann Hornaday)认为,《朗读者》的制作者避免了电影中做作或者平庸的情节,也不落入俗套的为剧中的主人公提供完美的解决方式,而是用真实的角度展现人物行为并且清晰的展现人物的行为逻辑。影片用清晰且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带领观众产生思考。
赫芬顿邮报的塞尔玛亚当斯认为汉娜和迈克尔之间的关系是性虐待,迈克尔是受虐者,而作为施虐者的汉娜恰巧是一个奥斯威的看守。她认为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所谓的爱情不能掩盖其作为色情制品的事实。
更有人认为这部电影的基本主旨是在为纳粹时期的德国人开脱罪行。认为《朗读者》的导演假装德国人来歪曲历史,用文盲的身份来逃避
道德责任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作品票房
截至2024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