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长葛县志》
乾隆12年版中有一幅木板白乐宫示意图,图上是一片建筑群。从《改建白乐宫祠像》碑文载:“……邑治(今长葛老城)西南30里有宫,名曰白乐宫,以
白居易先生墓于斯也。”
上世纪60年代,白乐宫村还有11户人家,均为道士后代。据80年代初已年届90岁的道士刘金旺说,以前这里并非村庄,只有一座庙院,庙内道士是
基本介绍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年)的墓及祠堂位于
长葛市石固镇白乐宫,白乐宫建在曾叫作“青岗”的一个土岗之上。白乐宫所在地也叫白乐宫村。
白居易墓冢高约5米,周长80米,上有祠堂三间。祠堂内壁有壁画,正中为白居易画像,相冠长,红袍玉带,威严中不失慈祥,颇有尊长者之风。
80年代初,这里还并非村庄,只是座庙院,庙内道士是专门守护白氏墓祠的。庙前河上的石桥叫白公桥,传为
白居易所修;墓西的白云楼是白居易生前住室,晚年曾在此修改诗文。白云楼遗址至今尚存,零碎砖瓦确系
唐朝之物。1926年有人在白居易墓的西侧曾挖得宝剑一把,白玉石茶杯一对,只可惜此物已下落不明。
白居易字乐天,曾居住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因曾官太子少傅,所以后人又称白太傅。原籍
太原市,后迁下邽(今
渭南市)。祖父白鍠时代居住
新郑市。其父
白季庚,曾任彭城县令、
襄阳市别驾等职,唐代
大历7年白居易就诞生在新郑东郭里。
白居易与
长葛市发生关联,是因为他的外公是长葛人。外公
陈润,世居川长葛。白居易为其父撰的《
襄州别驾府君事状》中叙述其母,“夫人
颍川陈氏,
南陈枝城市之后。祖讳璋,
利州区刺史。考(父亲)讳润,坊州城县令,乐天之外祖也。”据(唐)林宝撰《
元和姓纂》卷三《陈武当》载,陈润系汉太丘长
陈寔之后。居易之母即以丈夫之功,娘家住地之名,封颍川县君。《襄州别驾府君事状》:“夫人,建中初,以府君彭城之功,封颍川县君”。
白居易自出生至十一、二岁,不离
长葛市、
新郑市间。长葛的外公家,其母的爷爷任利州刺史,官职不算低了,
白居易外公也是县令,而新郑东郭里的白家,只是在白居易的曾任河南巩县县令的爷爷白鍠时,因其与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才举家搬迁到新郑,其家世、根基似不如长葛的外公家,或两家“门当户对”,不分伯仲,因此白居易常来常往于外公家当是常情。
李适4年(783),白居易12岁,其家因避
李希烈之乱,又移居
徐州市符离。贞元18年,其三叔白季珍任许昌县令,白居易到许昌探视,撰写了《许昌令新厅壁记》,又曾到过
长葛市。
白居易在以后的许多年里与外公族人来往甚为密切。外公的族人陈孝仙善酿法酒,白居易爱饮法酒,许多年里陈孝仙都给他酿造。
唐文宗大和3年(829),白居易在《池上篇并序》中说:“
颍川陈孝仙与酿法酒,味道甚佳。……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秋思》,颓然自适。”
这一年白居易58岁,还在“举
陈酒”,且赞其“味道甚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白居易同长葛的外公家族所保持的关系。
白居易在白乐宫村建白云楼,修石桥,作为“别墅”,也就可以理解了。
另据史料记载:白居易临去世时暗嘱家人:其遗体“明葬香山,暗葬青岗”。青岗即白玉楼北面的土岗。这样便有了“青岗”上的白居易的墓和祠堂。
白乐宫是一个小村庄,位于
长葛市区西南8公里处。村里有十一户人家,七零八落散落的住着,因为人少,作为第二生产队,编入一箭之地的朝阳村。村里有很多老树,老树包围着一座古庙。村前有一条下河,河边长满了芦苇。河上有一座小石桥,桥下流水淙淙,常常有小鱼游来游去。这里是我儿时的乐园。
小时候,算卦先生说我和双胞胎弟弟出生于四月初一,命硬,要认姓刘的人家才扎根,于是母亲把我和弟弟认给白乐宫姓刘的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心肠好,干哥会医术,用乌龟壳、
蛇蜕之类的东西治疮,不收钱,远近闻名,干儿子很多。我没见过干爹,干娘是个又白又胖和蔼可亲的老婆婆,她脾气很好,每年生日来“穿锁”,都要给我和弟弟拿好吃的。走的时候,还要在门栓上绕一条白线环,头上用红线系一卷红纸,里面包张毛钱,挂到我们的脖子上。脖子上戴着“锁子”,有点象
哪吒身上戴的金项圈,我们便感觉很骄傲,不舍得取掉。
平时也来玩,因为这里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尤其是夏天。我干娘家墙外有一棵杏树,又高又大,树干粗得大人也抱不住。结果了,满树黄澄澄的金杏,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在哪个缺少吃食的年代,算是最好的野味。没有人管,我们拿块小石头砸过去,金杏哗哗落下来一大片,匆忙捡了,赶紧跑,生怕被大人捉住。那里还有
桑葚,别的地方没有,所以感觉很稀罕。长熟的桑葚紫红色,含在嘴里,酸中带甜,让人回味无穷。更多的时候,是下河捞鱼,小时候水很大,不敢往深处去,自然也没有捞到过大鱼。我们常常是爬到白公桥下,借着芦苇的掩护,从河边的水草里抓些小鱼,拿回家放在破盆里天天看。
白乐宫又是一座庙,为纪念
唐朝大诗人
白居易而建。据说过去规模很大,除了现在的大殿和小祠堂,还有白乐宫、白玉楼、三清殿等。从名称上看,白乐宫是皇帝敕封建造的庙宇,当时肯定是恢弘壮观的。小时候在大殿前玩耍,我曾见过大殿牌匾上有一行字,开头唐字认得,后面的就不认识了,而今牌匾早已无影无踪了。
每次去白乐宫,都要经过古庙。庙很破旧,两进院。后面立一高台,台上建一小房子,台下建一大房子。大房子有三开间大小,里面黑乎乎的,锁着门。门前有一块空地,散落着残破不全的石碑、石马、
岩羊。小时候听过很多传说,给这座庙增添了诡谲和神秘,常常不敢近前。偶尔和小伙伴提心吊胆的趴到门缝里瞅,什么也没看到,已经吓得四散逃窜,累得气喘吁吁了。
一种传说是上天降服了一条恶贯满盈的巨龙,囚禁在这里,高台压着龙头,东边几里外的高岗压着龙尾,“四清”的时候,有人爬上高台拆庙,结果刚一动土,那人就口吐鲜血,从高台上掉下死了。在我的记忆里,并不怕死,倒时担心拆了庙,那条巨龙腾空而起,飞沙走石,祸害人间。
另一种传说是有一穷书生,流浪到此,庙中老和尚收留了他。晚上神仙托梦,写完十八缸墨水,方成大器。第二天,高台后面就冒出来满满十八缸墨水,这个文人毫不动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日不辍,三年时间蘸完了墨水,终成一代大师。这个传说跟
白居易少年时刻苦读书,练得口生疮,手生茧,头发全白不谋而合,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把诗人误传成了书法家。
白居易少年时期曾在长葛石固一带玩耍,他的母亲是石固一位姓陈的女子,据说是“德星”
陈寔的后代。晚年白居易信佛,也曾在这里修行写诗,它的一首《不出门》中有句诗:“袒北窗下,葛天之遗民,一日亦自足,况得以终身。”表明他甘当葛天氏的后代,羡慕葛天氏开创的和谐社会,也印证了他跟这片土地的血肉联系。
民间有一种传说,
白居易死后,埋葬在这里,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墓冢上建台立祠,曰白乐宫,故有“明葬香山、暗葬白乐”之说,终是缺乏考证,不了了之。
我是一位诗歌爱好者,自然对这位“大师级老乡”钦佩服之至。每年
春节回老家,大年初一下午,我都会一个人跑到白乐宫,去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凭悼那远逝的风华岁月。
白居易是
唐朝三大诗人之一,是一位天才诗人,世界级大师,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16岁就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惊世之作;35岁写出了叙事长诗《长恨歌》,成为唐代歌行体长诗的典范;中年倡导新乐府运动,他的《新乐府》50首,率先改革附庸风雅的文风;晚年写的《花非花》开创了朦胧诗的先河。他撑起了
晚唐诗歌灿烂的天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
再次沿着居易路南行,距白公桥不足百米,向西步入白乐宫,这里破旧的殿堂已重修一新,大殿前新建几间房屋,供奉起了“
关羽”。院内立两通石碑,一通碑上记载
白居易的生平,一通碑上刻有白居易画像,两旁刻有著名书法家楚图南写的对联“心存兼济世、进退情依然”。平时大殿的门是锁着的,少有人来。
逝者如斯,诗文永存。心里空荡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