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弘,1953年出生于北京,现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北京市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何家弘早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北大荒建设兵团、文化大革命等时期。1979年考入大学并选择法学专业,1986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获得美国西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发展,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犯罪侦查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获得者。2015年何家弘开始通过微信公号发表普法文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媒体矩阵。他曾发表多篇论文和小说,他的作品《疯女》和《
血之罪》等在国内外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他还成为
国际足球联合会道德委员会委员。尽管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何家弘依旧实现了10公里长跑,体赛男子团体冠军,演唱会的专辑出版等多个愿望
何家弘是中国第一位以
侦查学和证据学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何家弘对很多具体的证据规则、刑事错案司法制度、庭审制度都提出过具体建议。创建新学科—证据调查学,填补了中国证据法学研究的空白,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法学解读小说。
人物经历
早年动荡
1953年何家弘出生于中国北京。在少年时代,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中度过自己的初中生活。1969年,只有小学文化的他被派到
北大荒建设兵团,在连队中,他被认为是最优秀的
知青,但因出身不好,被阻断了晋升道路。由于爱好文学,何家弘依旧坚持写作,每天都在奋笔疾书,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当红霞洒满天空的时候》。1971年1月1日在《
黑河日报》发表了诗歌“处女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水平。1977年,何家弘返回北京,成为建筑工人。在这期间,何家弘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任新萍。
求学经历
何家弘在妻子任新萍的鼓励下,开始准备高考,在1979年考上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学习法律。1983年大学毕业后,何家弘考取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侦查学研究生,由此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侦查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人民大学成了法学院的一名教师。198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开始了他犯罪刑侦理论研究的生涯。
1990年1月初,何家弘应美中法学教育交流委员会的邀请去美国
西北大学法学院作为期半年的访问学者。1992年8月,他再度赴美国西北大学攻读法学博士(SJD)学位,方向由侦查改证据学。在美国西北大学读博士时,他曾经和导师聊起自己的“文学梦”,导师鼓励他不要放弃。他为自己制定在一年之内毕业的计划,1993年获得了答辩许可。同年9月9日,何家弘顺利通过答辩毕业,以一年零十天的时间拿下了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大陆学者中第一位在美国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学者。
工作经历
1994年,他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侦查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何家弘在不断地研究法律中发现了新的艺术魅力,于1994年曝光的1989年4月5日发生于
黑龙江省伊春市的石玉东涉嫌杀人案的真相,成为了何家弘的创作灵感。1995年,何家弘以这桩案件为题材,创作了第一部以“洪律师”为主人公的小说《疯女》,于在
群众出版社出版。而后出版的《
血之罪》正是在《疯女》的基础上修订的。同年他的博士论文《中美检察制度比较研究》在中国发表,并受邀参加
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沙龙》谈论“
辛普森杀妻案”。
1998年成为中国第一位犯罪侦查学领域的博士生导师。
1999年,何家弘受邀参加在
保加利亚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犯罪(文学)作家协会”,是中国唯一一位参加该会议的人,他的发言在会议上获得一致好评。
何家弘通过自身的发展,曾应邀到国内外多所学校进行讲学,在2002年到2003年期间,他在
香港城市大学任法学院客座教授。在2005年到2006年期间,何家弘在“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频道担任嘉宾主持人。
2010年后,何家弘开始频繁的参加国际会议等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2014年12月出版的《亡者归来—刑事司法十大误区》被译为六种外国语言,是迄今为止翻译出版语种最多的一本法学书籍。
近年生活
2015年,何家弘开通名为《
法学家茶座》的微信公号,发表普法文章。现在,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媒体矩阵。
2017年5月11日,何家弘成为国际足联道德委员会委员。现在的何家弘解锁新技能,开始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普法相关视频。
何家弘在2020年一年时间里发表了23篇论文,已经在为退休做准备。
2021年何家弘曾在采访中透露,从60岁起,他养成了每年制定一个目标的习惯,来实现未完成的愿望。为了能集中精力,他的手机以关机为常态。到2023年,何家弘已完成了10公里长跑,拿下北京市运动会群众组
羽毛球团体赛男子团体冠军,实现演唱会的专辑出版。
主要作品
学术论著
参考资料
出版作品
参考资料
翻译作品
参考资料
代表项目
参考资料
主要思想
何家弘对于法学,主张将客观的真实与法律的真实相结合,法治文化应该要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应推进错案的制度,减少错案的发生率。2005年,何家弘在
中国人民大学带领一帮青年学者做刑事错案的实证研究。之所以关注刑事错案,是因为人类总是从错误中反思,
聂树斌案、
佘祥林案等冤案,是个体的巨大悲剧,更是全社会的补习课。他认为刑事错案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撬动证据规则完善和司法制度改良。
在何家弘看来,普法所普及的不仅是法律,更是法治精神,普法方式必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而文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让法学走出象牙塔和专业领域,步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侦探推理小说,其中桥段往往是通过法律手段惩治罪犯,在无形中传递着法治的思想。
何家弘认为在职务侦查中也要实现法治化、文明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司法证明模式要从“准自由证明”模式转向“准规范证明”模式。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印证方法的价值功能和适用范围,并对其在具体案件中的运用进行恰当的引领与规范。
人物成就
学术成就
何家弘曾主持编写多部法学专著,如《
证据调查》《证据法学》《短缺证据与模糊事实》,撰写数十部学术著作后,成为了中国第一位以侦查学和证据学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他为改变中国在“轻口供,重证据”上的空白,开始注重增加民事证据调查的教学内容,创建一门新的学科—证据调查学,填补了中国证据法学研究的空白。
他提出在职务犯罪侦查中提出“四化”—法治化、文明化、科学化、规范化。20世纪90年代,何家弘等一些法学学者前往海外交流,旁听了证据学和刑事诉讼程序。2000年,何家弘出版了《新编证据法学》。之后,证据学逐渐成为各大法学院的一门必修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有关证据规定的发布都与包括何家弘在内的许多学者对证据法学的研究有关。
文学领域
何家弘的《神秘的古画》和《疯女》等作品都出版了法文译本,
法国等多国媒体都曾发布报道评价他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何家弘创作了多部小说,如《血之罪》《性之罪》《X之罪》等,这些都被翻译并在海外出版,其中《血之罪》在2007年被
英国《
卫报》列为
亚洲十大犯罪小说之一。2002年,何家弘成为
山东人民出版社《
法学家茶座》特邀执行主编,同时也是《证据学论坛》的主编。
何家弘将自己的法学研究与文学素养相结合,在中国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法学解读小说。他认为,法律的真正意义在于普通百姓的行动。他的小说站在法学的基础上,为读者普及基本的证据学和法学常识,呈现了一篇生动的推理小说。在案情的发展过程中,渗透了一个个人生故事。凭借着文学创作,他成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唯一一位法学家,也是国际犯罪文学作家协会会员。
家庭生活
1977年,何家弘在回到北京成为建筑工人的时候,遇见了现在的妻子任新萍,使得他的命运轨迹开始转变。女方父母认为何家弘并不能给女方一个好的生活,不同意这桩婚姻。1979年,何家弘在女友的鼓励下考上大学,开始在法学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何家弘在事业上的成功,他的家庭有很大的功劳。何家弘夫妇在同行和学生当中的评价很好,何家弘的妻子出身于中医世家,其高超医术获得同行认同,他们还有一个女儿,其女是何家弘作品的第一编辑。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人物评价
“何家弘的小说视野有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利益关系、情感和欲望,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合法性和道德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层的思考。”——文学评论家吴秉杰。
“以文学普及法律,以外译展现中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