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兀(拉丁学名:
兀鹫属 himalayensis),鹰科兀鹫属鹫类,别名座山雕。其体型巨大,平均体长为90~120厘米,翼展可达250~310厘米,体重可达12
千克。全身呈土黄色,下体有白色纵纹,头颈部裸露,头部有黄白色羽,颈部略披少量白色绒羽,翼尖且长,虹膜为橘黄色,嘴、脚为灰色。
高山兀鹫主要分布于
喜马拉雅山脉部分地区,包括
尼泊尔、
印度、
不丹、阿富汗、
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等地区。喜欢栖息在高山和高原地区,通常在高山森林、高原草地、
荒漠和岩石地带活动。
2021年,高山兀鹫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2021年2月,高山兀鹫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高山兀鹫喜食腐肉,能及时地清除大自然中腐败的动物尸体,有效减少自然环境中尸体内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限制疾病的传播,保证水体的清洁,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被世人称为自然界的
清道夫。高山兀鹫还参与中国藏族人民的传统“天葬”活动,具有重要文化意义。
形态特征
高山兀鹫属大型
福特猛禽,成年体长可达120~150厘米,成年体重可达8~12
千克,嘴峰71~81毫米,翅755~805毫米,尾365~402毫米,跗110~126毫米。虹膜呈黄褐色,嘴长较短,上嘴向下钩,为灰色。脚和趾呈灰绿色或白色,3趾向前,1趾向后。
高山兀鹫成鸟头部裸露,仅披有稀疏的发状白色绒羽,以便将头深入大型动物体内进食而不玷污羽毛。后颈基部披着针形长羽,形成皱领状,中央呈棕白色,边缘呈淡褐色。上背、下背至尾部覆有暗褐色羽毛,胸部的褐色短绒羽毛形成胸斑,胸斑两侧伴有白色绒羽。腹部的羽毛为淡棕褐色并具有黑褐色纵纹。尾呈楔状,暗褐色,羽轴黑色,尾羽共14枚。飞翔时下体呈淡色,翅膀呈黑色,形成显著比照。
幼鸟头部呈褐色,绒羽较成鸟多。整体呈暗褐色,上体具有黄白色纵纹,初级飞羽和尾羽黑褐色,下体具有浅色纵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高山兀鹫主要分布在
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包括
尼泊尔、
印度、
不丹、阿富汗、
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等地区。
分布于
天山、
昆仑山脉、
帕米尔高原、
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及青藏高原地区,包括新疆、
青海省、
甘肃省、
西藏自治区、
云南省等。也有报道称其出现在
东北地区。
栖息环境
高山兀鹫栖息于海拔2000~6000米干燥而严寒的高山,白天在高原草地、
荒漠和落岩地区觅食。通常在6000米高空飞行,有时停留在较高的山岩或山坡上。
觅食习性
高山兀鹫一般不攻击活物,主要以腐肉、尸体为生,食物贫乏时也以蛙、蜥蜴、鸟类、小动物和大的
甲虫、
蚱蜢为食。其视觉和嗅觉都十分敏锐,白天外出觅食,在空中飞行寻找食物,发现目标后立即降落进行撕咬。
行动方式
高山兀鹫为
留鸟,大多数单个或结成十几个小群翱翔。高山兀鹫飞行时为盘旋滑行式,停留地面时身体水平,行走时多步行、跳跃。能够飞越珠穆朗玛峰,是目前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
生长繁殖
高山兀鹫是“一妻一夫”制,其于每年12~3月筑巢,1~4月产卵,1~5月孵化,7~10月幼鸟离巢,整个繁殖期长达9~11个月。
求偶交配
高山兀鹫在交配前
雄性不断触碰
雌性的身体,并发出鸣叫,表现出强烈的交配行为;其次雌性做出亲昵行为来回应;随后雌性将身体放低,尾部微翘,雄性跳到其背上将泄殖腔与其对接,交配
受精卵发生。
筑巢
高山兀鹫喜欢集群营巢,并沿用旧巢,有相对固定的繁殖点。筑巢地点选在阳面背风区域,多位于崖壁中间的凹陷处,以便防风、避雨和保温。巢穴硕大,由雌雄共同承担,铺垫物以细小松软的干禾草为主,并伴有少量羽毛,偶尔还会有彩色玻璃片、塑料制品等人造垃圾。
亲鸟用喙衔住禾草或枝条运道巢中,不断抓起、放下,同时啄动进行整理,双爪用来压实巢体。旧巢修复后继续使用。高山兀鹫在筑巢过程中具有攻击性,巢穴周围不准其他动物靠近,当其他动物接近8米左右时,
雄性就会不断转动头部观察四周,表现出异常亢奋,表现为怒视并伴有高声鸣叫以警戒对方。当对方接近5
米时就会发起进攻。
育雏
一只
雌鸟每次只产一粒卵,卵呈椭圆形,乳白色,重量为212~278克。产卵后即进入孵化期,孵化时间约为51天。在孵化期,高山兀鹫表现出极大的警惕性,一旦受到其他动物惊扰,它们会立马离巢追赶。孵化出壳后,
早成雏全身呈灰白色,几乎全天俯卧嗜睡,
亲鸟表现出强烈的恋巢行为。幼鸟独立后,双亲或单亲常在旁守护。随着幼鸟生长,亲鸟护幼强度减弱。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高山兀鹫分布范围广,但全球
种群数量保持在减少状态。青藏地区高山兀鹫的数量约占总数量的80%,2009年青藏地区高山兀鹫估计为23万只,全球数量估计为29万只
威胁因素
栖息地不断丧失,食物缺乏,大规模开矿,盗猎和重金属中毒对高山兀鹫的生存仍具有威胁。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
抗炎药双氯芬酸的滥用,高山兀鹫食用含有双氯芬酸的尸体,造成
肾衰竭,最终死亡,已有中毒死亡病例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生。
保护级别
1996年,高山兀鹫被列为《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为稀有(R)。
2021年,高山兀鹫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
2021年2月,高山兀鹫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高山兀鹫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23年版附录Ⅱ。
保护措施
非洲-欧亚
秃鹫保护的多物种行动计划(Ms AP)和
印度、
孟加拉国、
尼泊尔、
柬埔寨的国家行动计划通过立法、执法、教育、指定秃鹫安全区域和推广可替代药物来减少
双氯芬酸的使用,高山兀鹫因此也获得保护。
2018年,孟加拉国北部建立了可治疗高山兀鹫的救援中心。
主要价值
高山兀鹫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具有文化意义。由于其以腐肉为食,有助于减少腐肉中细菌和病毒的扩散,这对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有重要意义。在南亚不吃牛肉的国家,大量牛只仅用来提供奶,导致大量尸体需要处理,于是高山兀鹫充分发挥其作用。其次高山兀鹫作为藏族天葬的主要动物,承担着重要责任,倍受佛教徒爱戴和敬仰。
参考资料
高山兀鹫.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