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
1946年创立的公立学校
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位于静安区,是一所具有一流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新型学校。市西初级中学建校初期称作沪西初级中学,后历经与向群、武定等初中合并且重新命名,扩大至今日的规模。市西初级中学原有三大校区,现主校区与市西中学合并,现址在愚园路460号;初三部分校区在万航渡路600号。市西初级中学现拥有49个教学班,2300多名学生,180余名教职员工,是上海中心城区内规模较大的公立初级中学之一。学校传承了市西中学老校长赵传家先生提出的“好学力行”的校训,整合市西、沪西、向群三所学校的办学经验,优势互补,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实践体验,自主发展”。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1870年-1914年)
1870年,凯瑟琳·邦尼(Catherine V. R. Bonney)女士在虹口美租界创立了欧亚侨童学校(Eurasia School),是为市西中学的前身。侨童学校为当时在沪上的欧裔和亚裔居民的孤儿提供男女合校教育。最初的校址设在虹口米勒路(今峨眉路365号)。邦尼的善举得到本埠和外来居民的赏识,英商汉璧礼爵士(Sir Thomas Hanbury)更是捐赠了大笔钱款。这令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882年,汉璧礼建议上海工部局接管侨童学校。提议未遭采纳,但是工部局同意拨款维持学校的运营。1890年,工部局最终决定接管学校,并将其易名为“汉璧礼蒙童养学堂”(Hanbury Elementary School)。一年后,汉璧礼学校搬迁至蓬路15号(今塘沽路170号),并且进行了扩招。
1911年,工部局在沪西越界筑路,修建了今日的愚园路。翌年,工部局成为汉璧礼学校唯一的资金来源,学校教员亦成为工部局雇员。1914年,汉璧礼学堂的小学部被分拆为汉璧礼男校和女校。
1886年,美国共济会在上海成立共济会学校(Shanghai Masonic School),校址设在北京里。1893年起,学校改称上海西童公学(Shanghai Public School),并迁址蓬路28号(今塘沽路390号)。起初公学男女合校,但在1914年拆分成西童公学男校和女校两部分。
发展(1915年-1941年)
汉璧礼男童公学在1917年迁往赫司克尔路63号(今中州路102号)。1915年,西童公学男校从蓬路28号迁往北四川路200号(今四川北路2066号)。1923年7月,原在蓬路28号的西童公学女校(Public School for Girls)在愚园路另立新校址。当时的地址为愚园路188号,1924年改为愚园路70号,后又改为404号。1930年,汉璧礼男童公学和西童公学男校合并为公立暨汉璧礼西童男学(Public and Hanbury School for Boys),定址北四川路191号(今四川北路2066号)。
1935年,公立西童女校和汉璧礼女童公学合并成为公立暨汉璧礼西童女学(Public and Hanbury School for Girls),迁往虹口海南路10号。愚园路新校址以愚园路西童女公学的名义运营。合并前,西童公学女校则拥有多处校址,除了蓬路和愚园路外,另有公平路分校(1924-1925年)和榆林路分校(1927-1937年)。
战时历史(1942年-1945年)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上海公共租界。吴淞江以北的外国人学校被迫搬迁到上海西区,公立暨汉璧礼西童男校(The Public & Hanbury School for Boys)迁入紧邻西童公学女校校址的地丰路(今乌鲁木齐市路)10号。
1943年,在上海的日军进占西童公学男女校校区。学校被改建为关押欧裔居民的集中营。日据时期,西童公学男校被拆分为小学(上海特别市市立愚园路男子小学)和中学(上海特别市市立迪化西侨男子中学)两部分,分别迁往愚园路851号和乌鲁木齐南路178号。女校则继续在愚园路旧址办学。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集中营被解散,西童公学得以光复旧校区,在地丰路10号旧校舍设立上海市西侨男中和女中。
更名市西中学(1946年至今)
1946年,国民政府下令合并西侨男女中,并将新成立的学校命名为市立市西中学。留美博士赵传家(1897-1993)出任首任校长。赵传家就任初期,因为多年战乱的原因,学校办学条件恶劣,但学校很快扩张到一定规模。
1949年,解放军进入上海并接管了学校。
1953年、1978年两次命名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80年,市西中学被授予先进教育集体荣誉。1991年和1998年,市西中学两度成为上海市教育改革试点学校。
2005年2月23日,市西中学成为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2012年,市西中学完成翻修工程,新设立“思维广场”、人文楼,并扩增地下活动空间。同年2月,现任校长董君武就职。
2014年,美国前任总统詹姆斯·卡特在市西中学参加了中美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并致辞。同年,市西中学设立好学、力行两项奖学金、教育发展基金;校友会委员会成立。
2016年10月6日,市西中学迎来了命名70周年庆典。
办学条件
学校规模
市西中学校园占地面积60亩,总建筑面积达到5822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7353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0875平方米,为上海市内环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公立高中。市西中学内有传家楼、好学楼、力行楼、人文楼和国际教学部楼等多座教学楼。校内有篮球、排球、乒乓、体操、游泳田径等运动场馆,以及建有先进的TI数学实验室、化工技术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大气环境实验室、地震测报实验室、能源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OM实验室、静态模型实验室、汽车模型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人文实验室、数字音乐创作室、视觉艺术创作室、无人飞机实验室等19个创新实验室。市西初级中学和市西中学共用大部分校园设备。学校现预备年级12个班级,初一年级12个班级,初二年级13个班级,初三年级12个班级,全校49个班级。共2300多人。
传家楼
建于1934年,为四层红砖建筑。传家楼最先为愚园路西童公学女校校舍,后成为公立暨汉璧礼侨童男校校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家楼被日军征用成为集中营,关押在沪盟国侨民。1946年市西中学成立时,传家楼即成为市西中学首栋建筑。2012年,市西中学改扩建工程在保留传家楼整体结构不变的基础上恢复了传家楼装饰艺术的内部装潢。 传家楼的得名于市西首任校长赵传家,亦因在地理方位上毗邻市西中学前门而称作“前大楼”。现时传家楼为高一教学楼(1-2层),同时亦为市西中学“思维广场”、创新实验室所在地。
好学楼、力行楼
均建于20世纪末期,楼高8层。好学、力行楼原为红砖外立面,在2012年市西中学改扩建工程中改为灰色鹅卵石外立面。这两栋楼因靠近市西中学后门而俗称“后大楼”,楼间通过走廊相连。现时好学楼为高二(2-3层)及高三(5-6层)教学楼,7层全层为行政楼层;力行楼设置有大礼堂(8层)、各学科实验室(3-5层)及计算机机房(6层)。好学楼一层为市西中学图书馆。好学力行楼顶层为屋顶花园。市西中学的重要典礼仪式均会在力行楼礼堂内举行。
2号楼
市西中学2号楼(属市西初级中学管辖)建于1922年,原为汉璧礼西童公学校舍,目前供市西初级中学使用。2015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人文艺术楼
建于2012年,是校园内为最新的大楼。内部主要设置有艺术教室(美术教室在地下1层,音乐教室在地上3层)、音乐厅及排练室(地上2层)和校史馆(地上1层)。现时各音乐教室配备有先进音响设备;音乐厅除接纳各类表演活动之外,亦为市西中学校友理事会、团代会与会场所。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队伍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合理的年龄结构,相当的教育教学探讨氛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现职教师中,有区学科带头人2名、中学高级教师31名、中学一级教师84名、硕士学位和研究生课程结业的10名(其中在读4名)。教师在市、区各项评优中共有80多人次获奖。
特色课程
市西初级中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探究性学习”,为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注重外语教学的改革实践,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讨论式”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学素养;加强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改革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同时全面推广技能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市西中学是上海市少有的提供免修课程选择的公立学校,学生可以在通过免修考核后满足某一学科的出勤要求。此外,学校设有50余门研究、拓展性课程和各类课外活动,以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市西中学除提供普通教材的本部以外另设有提供IB学位的国际部。
办学成果
教师成果
“以科研为先导”是师资队伍不断发展的源泉,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市、区级科研课题已结题或正在结题的多达12项;更有40余篇科研论文获各类奖项;教育教学论文集也汇编了36期,收录了各类论文307篇;出版了学校教师获奖论文集。
学生成果
学校篮球队获市中学生篮球邀请赛季军。学校管乐队在区中国艺术节上获二等奖,合唱队、小组唱获三等奖。区道德示范群体“领巾伴夕阳“志愿者服务队的有关事迹已写成剧本摄成录像。学校机器人代表队获上海市奥运会机器人运动会邀请赛创意表演一等奖,获中国香港2002年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运动会邀请赛中学组亚军;市西初级中学获新知杯数学竞赛团体第三名、第十届上海市科普英语竞赛团体一等奖、上海中学生英文报杯英语竞赛中学组(团体)二等奖、“上海之春”艺术节管乐比赛二等奖、国际艺术节管乐比赛银奖、上海市中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第二名。多位同学荣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希望之星”、上海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在历届市、区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物理、化学、作文竞赛中该校学生也屡获佳绩。
校园活动
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的主体作用。各年级专项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小记者团、文学社、校报编辑部、学生广播台、学生电视台、舞蹈队、合唱队、迎宾队、鼓号队、红十字会等学生社团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且具有相当的社区影响。校管乐队、京剧锣鼓队、腰鼓队、篮球队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校园文化
办学理念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已将“实践体验、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融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教师为学而教,为学而研,形成以了校本教研、培训、科研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模式,日渐完善了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为做到在践行中注重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而不懈努力着。
校训
市西初级中学的校训和市西中学相同,为:好学力行。源于孔子的名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治人则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在好学楼一楼楼梯间入口处,挂有于右任题写的“好学力行”牌匾。1985年,赵朴初受邀书写市西中学校训,赵的题词成为今日校训的官方字体。董君武接任校长后,在“好学力行”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发展愿景,被认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原有校训的阐释和补充。
校徽
市西中学校徽为橙红色矩形,内刊两道银白色字母“S”变体图案,共同构成字母“X”,“SSX”代表上海市西中学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三个字母亦分别寓意火焰、树苗和普通海鸥,对应教师的热忱和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的茁壮成长、市西学子志存高远、不畏艰难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校服
市西中学的校服主色调为蓝色,历史上曾多次改动设计。2018届以前,校服曾按性别分为深蓝(男)和浅蓝(女)两种制式,但新版校服取消了颜色差异。现时共有夏、冬两季常服和礼服三种校服。
校歌
市西中学校歌》为上海市市西中学的唯一官方校歌。该歌谱曲为汪丽芳,作词为市西中学师生。原曲调是美国作曲家的阿什福德(E.L. Ashford)的作品。校歌创作时间在1946年,即市西中学命名当年。
歌曲为进行曲速度,混声四部演唱(官方版本)。由于市西中学早年的教会背景,故带有浓厚的基督教音乐风格。全曲正常演奏毕大约需3分钟。《市西中学校歌》每个工作日早晨7:30都会在全校播放。在市西中学的重要场合,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四大节日(中国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文史节)开闭幕式、南京考察、军训、学农、校友日、毕业典礼及其余大型活动中均会演奏。一般顺序是先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尔后再奏《市西中学校歌》。学唱《市西中学校歌》是市西中学高一新生暑期军训的必修科目,学校亦会在高一的音乐课上安排教唱校歌。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校长
学校荣誉
2020年7月9日,被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命名为2020年静安区“绿色学校”。
2021年1月,入选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
校区情况
现市西初级中学(预备部、初一部、初二部)已与上海市市西中学合并,地址:愚园路460号。
市西初级中学初三部仍驻原校区,地址:万航渡路600号。
知名校友
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的知名校友有厉声教曹景行俞立中邹德慈陈德铭、张洪涛、孙海平邬君梅娄一晨汪译男、王韧基等人。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2023-12-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1870年-1914年)
发展(1915年-1941年)
战时历史(1942年-1945年)
更名市西中学(1946年至今)
办学条件
学校规模
师资力量
特色课程
办学成果
教师成果
学生成果
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
办学理念
校训
校徽
校服
校歌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校长
学校荣誉
校区情况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