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资产是指以碳排放权益为核心的所有资产,把
二氧化碳等
温室气体商品化,并且以二氧化碳当量来计算的新型绿色资产。
全球进入气候经济的时代,碳排放权代表一个
世界经济体的发展权,当全球主流经济体开始限制
温室气体排放,碳排放权和碳减排信用就具备了
稀缺性,并且被设定为有价商品,形成了碳资产。
碳资产的起源与《
京都议定书》有关,它是人类面对气候威胁后,首次以法令条文的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这是一次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全球经济走向
可持续发展的尝试。
碳资产市场中,常见的绿色碳资产类型有碳配额,CCER,
碳汇三种,具有可增值性,交易性,储备性等特征。
碳资产是为气候经济服务的绿色
证券,可以为全球碳减排,企业低碳经营提供资本支持,助力全球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碳资产的起源
1979年,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是人类谈论气候问题的起点,避免
温室气体浓度影响粮食生产和安全。
1979年到1992年是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初步建设阶段,
国际社会耗费10多年时间,让气候问题走进公众视野,并且成为全球重大议题,让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参与了气候谈判,而气候公约的签订也意味着全球主流
世界经济体将定期召开气候公约大会,致力于缓解
温室效应,改善气候环境。
第一次全球气候大会和第二次全球气候大会没有形成具体的碳减排共识,也没有建立初步的国际
碳交易市场机制,直到第三次气候大会《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碳交易机制和碳资产才真正诞生。
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欧美国家和
亚洲国家先后成立了碳交易市场,并且根据《联合国气候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构建了碳配额等
碳金融产品交易机制,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也有了初步的模型。
1997年,第三次全球气候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与其中,并且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的工业
发达国家的
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
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下降8%,美国下降7%,日本下降6%。
从《
京都议定书》通过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是全球气候治理机制艰难的发展阶段,不同国家之间利益分歧越来越严重,
美国、
加拿大、
日本等国家接连退出,拖延了气候谈判进程,直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才正式生效。2009年12月,第15次全球气候大会(COP15)在丹麦
哥本哈根召开,讨论了《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减排方案
在国际碳市场中,
欧盟碳交易市场成立最早,欧盟碳交易体系成立于2005年,也是全球最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其交易机制和相关
碳金融产品与《
京都议定书》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是一致的,在国际市场上起到示范作用。
而中国起初只有地方性碳市场,比如广州碳排放交易所、深圳碳排放交易所、湖北碳排放交易所、天津碳排放交易所、重庆碳排放交易所等,直到2021年全国碳排放交易平台才在上海落地,碳市场逐步建立,但发展不成熟,与欧美碳市场机制还有较大差距。
2015年12月第21次全球气候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
巴黎协定》打破了气候谈判僵局,确定了全球气候治理历史上的第一个普遍适用的全球性治理体系,各缔约方提出了各自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让碳资产在国际上流通和交易了制度基础,推动了国际碳资产市场的发展。
2020年和2021年是全球
碳中和元年,全球经济发展也进入双碳时代,碳资产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推动了绿色金融产业发展。
碳资产类型概述
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控排企业参与交易的碳资产类型主要有碳配额资产、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
碳汇减排量三种。
而非控排企业比如中小企业、家庭和个人等,目前并没有强制参与碳市场交易和控制碳排放,但随着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落地,2023年欧盟将试行碳
关税,全球贸易也将进入
碳税时代,全球其他主流
世界经济体也将逐步建立碳税机制来评估企业和产品的碳排放情况。
在碳税机制中,针对中小企业的碳排放和碳资产管理主要就是征收产品碳税的形式,而针对个人和家庭则是碳普惠激励的形式。
企业碳税和个人碳普惠金融账户虽然不参与碳市场交易,但却是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的补充,大型能源集团和8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纳入碳减排市场,参与
碳交易,成为重点控排单位。
而中小企业则通过碳税的形式,参与碳管理市场,个人和家庭则通过碳普惠金融账户参与碳管理市场,共同推动
碳达峰和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缓解全球
温室效应。
碳配额
欧盟碳市场采用的是基于总量的调控方式,强调先通过政府控制在
一级市场发行的配额总量来调节
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水平,再让排放主体通过在二级市场买碳配额,以实现对碳配额市场的定价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控排主体履行减排义务,实现减排目标。
中国碳市场的建立一定程度借鉴了欧盟碳市场,碳配额是政府为实现控排目标采取的一种政策手段,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政府根据控制碳排放的总量和行业碳排放设定的基准线,给各行各业的重点控排单位发放碳配额。
一级市场主要进行碳配额的初始发放,由各大省市的发改委来进行配额的初始发放,碳配额的发放方式有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种;二级市场的碳配额发放主要涉及控排企业的碳配额交易。
在碳市场成立初期,企业的碳配额主要是免费分配模式,随着碳市场机制成熟,会逐步过渡到有偿分配的模式,企业需要通过拍卖竞价的方式来获得碳配额资产,有偿碳配额分配能够更好的倒逼企业进行碳减排,实现
碳达峰和
碳中和目标。
根据《
京都议定书》规定,全球建立了三种国际减排合作机制,使得减排行动能够实现国际间的合作,这三种减排协作机制分别是贸易机制IET,联合履约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DM。
不同国家在建立碳配额产品的时候,需要从三个国际减排协作机制中,选择一种机制作为碳配额产品构建的基础,让碳配额资产得以在国际之间交易流通。比如CDM机制就是欧美
发达国家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减排合作机制。
CDM机制推崇的是发达国家通过资金和技术的形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减排合作,取得核证减排量CERs。
CCER
CCER也叫做核证自愿减排量,指的是对
太阳能光伏风电项目,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甲烷利用项目,林业
碳汇项目等的
温室气体排放效果进行量化核证,然后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平台进行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最终可在
碳交易市场上出售给碳排放超标的企业,获得碳资产收入。
CCER源于国际上的CDM清洁发展机制,2012年中国参与国际CDM机制受阻,随后中国成立了国内的自愿碳减排信用交易市场,2017年暂停了CCER项目的新增备案,目前CCER备案项是存量状态,随着碳交易市场的扩容,重点控排单位对CCER的需求量大增,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CCER价格也在不断攀升,碳交易市场逐步成熟之后,CCER备案有望重启,参与碳市场机制。
在碳配额履约中,控排企业可以使用CCER抵消碳排放配额清缴,但存量CCER碳抵消比例是有限的,根据
生态环境部的规定,用于配额清缴抵消的CCER,应该同时满足如下要求:
碳汇
碳汇是指借助大自然的
碳循环系统吸收和固定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程和机制,分为陆上绿色碳汇和海洋蓝色碳汇两种类型,比如森林草原碳汇,农业碳汇,滨海碳汇等.
植树造林和
植被恢复等人造碳汇就是利用植物
光合作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降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
温室气体的浓度。
在全球碳市场交易机制中,碳配额资产的交易是主体,而CCER和碳汇机制是辅助,对于高碳排放行业来说,短期无法马上实现
碳中和,当碳排放超标的时候,需要通过CCER和碳汇资产来抵消超额的部分碳排放。
在碳中和目标下,全球主流
世界经济体都在开发和投资
碳汇产业,
欧盟在《2030年气候目标计划》
中将林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而
中原地区也在根据的自身自然资源储备情况,大力发展碳汇产业,特别是林草碳汇产业
碳税
碳税是针对非控排企业或者中小企业的新型税收机制,中小企业虽然不属于高耗能和高排放企业,但从绿色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来说,中小企业往往与8大高耗能和高排放行业处于同一个供应链或者产业链体系。
碳足迹是覆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从原料供给,产品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等,每一个环节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碳排放,中小企业也必然参与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某一个阶段,并产生了相应的碳排放。
政府或者税务部门会根据行业的碳排放基准线或者产品的碳排放标准,对参与产品生产过程的中小企业进行碳排放评估,碳排放超标的,需要缴纳相应的产品碳排放税,而符合绿色供应链标准的中小企业,将获得额外奖励或者企业税收的减免,通过
碳税机制来推动中小企业的碳减排,成为绿色低碳型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碳普惠
碳普惠是指通过财政支持,商业激励的方式,对社会公众的节能减排行为产生的减碳量,进行量化并且以碳普惠的形式进行奖励的机制,也叫做个人碳账户。
碳普惠是对个人和家庭低碳行为的激励,通过商业激励来实现,比如碳币和碳积分等,可以用来兑换企业折扣或者商家的增值服务,比如餐饮和娱乐行业的优惠折扣,酒店免费退房,航空里程,超市赠品等。
从绿色信用和家庭财务角度来说,个人的碳普惠金融账户相当于在银行建立了一个绿色信用账户,与传统征信融合,通过量化个人衣食住行的低碳信用,来确定个人的信用评级,可以为个人带来信用增值和绿色融资服务,而碳普惠金融账户积累的碳信用或者碳积分越多,意味着个人和家庭获得绿色资产和服务越多。
碳资产的财务特征
碳资产作为绿色
金融资产,具有估值性、储备性、增值性、交易性等财务特征。
估值性
碳资产是绿色资产,具备传统金融资产的基本特征,但在资产价值评估方式上,碳资产与传统金融资产不同。
传统金融资产的评估方法是根据具体的财务指标量化体系,采用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来评估资产的价值。
而碳资产的资产定价体系是建立在强制性碳减排市场上的,与
二氧化碳等
温室气体的排放权相关,随着碳价格波动,资产价值会发生变化。
企业碳资产估值是根据资产评级机构的ESG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的,而不是根据企业
现金流量和
资产负债表等财报数据确定的,在企业碳
资产评估中,公司治理只占评估体系的33%,剩下的77%则是评估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方面的贡献指标比如碳排放量、食品原料安全、产品社会效益等,不符合ESG评级体系的,碳资产估值就是
负数。
储备性
在碳资产管理市场中,碳资产是可以长期储备的绿色资产,企业在碳市场购买碳资产或者投资第三方低碳项目获得的碳资产,比如CCER,
碳汇等,都可以储备起来,用于完成碳市场定期的碳配额履约清缴,或者等待碳价格上涨,获得绿色资产增值。
增值性
碳资产作为绿色资产,也具备传统
金融资产的增值性,与传统金融资产的收益性相对应,当碳资产市场供过于求的时候,碳价格会下降,碳资产价值就会下降,而当碳资产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碳价格上升,会带动各类绿色碳资产价值上升。
交易性
在碳资产市场中,
二氧化碳被人为设置为有价商品,让
温室气体具备了价格属性,可以在碳市场上流动起来,也就具备了金融资产的交易性。
举个例子,假设碳市场的碳价格是每吨50元,A企业和B企业都获得政府发放的100吨碳配额,A企业在碳配额履约周期中,碳排放为120吨,而B企业为80吨,那么A企业就需要从碳市场购买第三方的碳资产比如碳配额和
碳汇,来抵消超排放的20吨二氧化碳。成为碳资产交易市场的买方。
B企业盈余了20吨碳配额,如果出售给A企业就可以获得1000元的的绿色资产收入,成为了碳资产交易市场的卖方
买方A企业需要多付出1000元成本,抵消超额碳排放,碳资产收入就是负值,同时卖方B企业也可以选择把碳配额资产储备起来,等待碳市场价格上升,在进行交易,从而获得更高的碳资产收益。
碳资产的影响
从
能源经济和工业制造发展来看,碳资产是一个国家或者
世界经济体在推动传统能源和工业制造向新能源和绿色低碳工业制造转型的过程中,衍生出的绿色
金融资产,通过绿色
金融市场为双碳产业转型服务。
从企业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的角度来看,碳资产是对低碳可持续发展企业的鼓励和资本回报,而对高碳企业来说则是一种惩罚机制。
碳资产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短期来看会增加企业的外部经营成本,让企业产品竞争失去成本优势,特别是部分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短期无法完成工艺升级,只能从市场购买绿色资产,抵消超额碳排放,维持正常经营。
但长期来看是利大于弊,全球企业经营发展进入碳管理时代,这意味着企业后续的经营发展都需要符合ESG评估体系,倒逼企业完成低碳工艺升级和打造绿色供应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跟上全球
能源经济和工业制造的双碳转型趋势。
从个人和家庭角度来看,碳资产是衡量个人和家庭衣食住行各大领域的低碳行为的工具,也是个人和家庭绿色信用的体现,通过碳资产账户来评估个人和家庭的低碳行为,最终演变为个人和家庭的一种绿色财务收入。
专业人才
碳资产管理师
碳排放管理员
能源审计师
碳核查专员
ESG咨询师